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今天要读的是: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也是争议比较大一章内容。很多人觉得这章体现了老子思想消极避世的一面。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虚其心、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好像这些都指向了愚民政策,结果是让社会发展失去驱动力。如果这样想那真是误解老子了。
读了上一章我们可以知道,王弼注:“自然已足,为则败也。智慧自备,为则伪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意思是圣人摒弃了世俗世界的是非得失之分,故能做到以自然为本,顺万物之性而动。
而《河上公章句》注:“自扬己美,使显彰也。有危亡也。”意思是自扬其美,自我夸伐的人,必有危亡之祸。接着又说:“有功名也。人所争也。”意思是大力提倡功名,人们就会竞相争求,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可见,本章是接上一章的内容继续阐明,具体要怎么做才是无为而治。
不刻意推崇和标榜所谓的“贤能人才”,老百姓就不会为此而争夺。
一旦统治者把“贤”树立成一个标准,并给予高官厚禄,大家就会为了这个“名号”和背后的利益,伪装自己、互相倾轧,真正的德行反而消失了。就像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以“贤能”为标准选拔官员,导致地方豪强争相贿赂考官、伪造德行,甚至出现“举孝廉,父别居”的荒诞现象。这些都说明过度标榜“贤”会扭曲社会价值观,导致不必要的内卷。
不刻意炒作奢侈品,百姓就不会因稀缺性而冒险。
王弼注: “贵货过用,则贪者竞趣”。意为过度推崇珍贵物品或过度使用资源会导致贪婪者争相追逐,甚至引发盗窃等乱象。
西晋时期,皇帝和贵族们以奢靡为荣。大富豪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用蜡烛当柴烧,用锦缎铺满几十里路。他们“贵难得之货”到了极致,整个社会风气也变得拜金贪婪。上梁不正下梁歪,下面的官吏自然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盗贼蜂起。
统治者不显露、不炫耀、不推崇自己的私欲,老百姓的心就不会被惑乱。
“不见可欲” 不是 “禁欲”,而是避免统治者用权力放大“可欲之物”的价值。《河上公》认为,民心之乱的根源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统治者推崇什么,百姓就会追逐什么。若君主沉迷 “可欲”,臣子会争相进献,百姓会为获取而不择手段(如偷盗、争斗);反之,君主不展示 “可欲”,百姓便无追逐的目标,心自安定。
那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摒弃智巧伪诈的心智,回归 “虚静质朴;满足人自然本能的生存需求,不压抑天性;弱化争名夺利、刚愎自用的“妄志”,守住谦和本分;强化顺应自然的生命力,避免因争强而耗损。
这就是首先要让百姓吃饱饭活下去,其次是活得不烦躁,少一些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杂念妄念,最后是达成活得踏实安宁的良好状态。
所以,诸君可知老子反对的是 “病态的心智与意志”(算计、贪念、妄念),而非正常的心智与意志。“虚、实、弱、强” 的平衡,本质是 “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的协调”,避免因 “物质匮乏” 或 “精神贪婪” 引发社会失序。
还要保持让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无知无欲”不是变成白痴和木头人,而是指没有“巧诈之心”和“非分之欲”。原来很多焦虑都是人为制造的,就比如内卷;很多烦恼都是人为折腾出来的,比如内耗。当社会风气淳朴,大家都踏实过日子时,那些耍小聪明、用计谋忽悠人的所谓“智者”就没了市场,也不敢跳出来兴风作浪了。
不做那些破坏自然秩序的事,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读到这里真是对老子顶礼膜拜啊,大道至简!

附本章大白话版: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是这样做的:
不瞎搞“贤能排行榜”,不炒作稀缺性,不炫耀斗富。
让百姓别老想投机取巧,先让他们吃饱饭;
让百姓别总想着争强好胜,先让他们身体强健;
一直让百姓不耍小聪明、不贪非分之财;
这样一来,那些爱钻营的人就没机会搞事;
圣人顺着规律做事,不瞎折腾,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