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今天要读的是:22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这段话很好理解。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老子连用六组看似矛盾的现象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物的发展往往不是直线前进的。
你是否凝视过一条河流的轨迹?它自源头潺潺而起,在广袤大地上迂回蜿蜒,在群山间千回百转。一路跌宕起伏,不曾有一条笔直入海。它一路奔腾,一路浸润了两岸沃土,最终以浩瀚之姿奔向大海,完成了生命的壮丽征程。
这不正如我们的人生吗?人这一生,哪有永远的坦途。
那些看似坎坷的挫折、曲折的经历,往往积攒着命运馈赠的礼物,那些看似绕远的弯路,往往隐藏着成长的养分;那些暂时的退让,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身处低谷时所谓的韬光养晦,不就是把低头的瞬间变成扎根的过程吗?
那“曲则全、枉则直”难道就是要我们卑躬屈膝、甚至软弱妥协吗?当然不是。这是教我们用谦逊行保全之道。比如在强权或困境中,我们如何通过策略性退让避免无谓的冲突,从而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你看那地面低洼处,水自然汇聚充盈;陈旧的事物衰败后,就会催生新的生机;专注于少量目标,反而能有所收获;追求过多目标或事物,反而会迷失方向。
为什么呢?
因为低洼不仅是蓄势的过程,更是积累和沉淀;旧事物的消亡其实是在为新事物的诞生创造条件;在资源有限时,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广撒网更高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过度追求知识或物质,反而会陷入迷茫与焦虑,而减少外在的纷扰,回归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与价值。
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人生不是永远都在追求“多”或“高”的,人生是立体的,多面的,已经触到了瓶颈,就要在适当的时候学会退让、积累、专注和革新。
"一" 即 "道",是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是对万事万物的统合认识,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所以圣人坚守 "道" 这一根本原则,作为天下人效法的典范。保持内心的纯净与专一,不被外物诱惑所动摇;掌握事物的根本规律,以不变应万变。这里的“圣人”指什么,我在从现在开始,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十二)已经说明过,这里不再赘述。
不自我表现,反而能明察事理;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价值;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发展。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河上公注:"圣人不以其目视千里之外,乃因天下之目以视,故能明达。"解得其妙。圣人不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遥远的事物,而是通过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判断,所以能通晓明达。
自以为的人往往固执己见,拒绝接纳不同观点,而谦虚能让人以开放心态审视自身局限;夸耀功绩的人就会引发他人的反感,招致嫉妒与破坏,而低调务实则能让人将精力专注于行动本身;骄傲的人易脱离群众,失去人心,而包容就能凝聚团队力量。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道德经》中多次提及(在第八章和第六十六章也有相同表述)谦逊这种美德,可见老子对其的重视并将它视为德行修养中的大德。
这种 “不争”,是对生活的温柔接纳,是对他人的尊重包容,也是对自己的清醒认知。当我们真正做到 “不争”,就不会被外界的纷扰搅动,也不会为一时的得失而焦虑,而是能在自己的节奏里,从容生活,笃定前行。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就是:保全与成功其实源于对天道的敬畏、对自然的顺应、对自我的克制,最终达成 "诚全而归之",使圆满的结果自然属于你。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