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主席审阅,毛主席亲笔加上了“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一语。《光明日报》曾评价:“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人民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
艾思奇从1948年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创办马列学院起,到1966年3月逝世,一直在中央党校工作。他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十八年里,除了承担许多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之外,又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讲了大量哲学课。特别是从1953年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成立,他担任主任之后,校内又陆续开办了各种学员班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研室教员又少,他是教员中一位“台柱”,讲课次数也就显著增多。《艾思奇讲稿选》所搜集、编辑、整理的讲稿,就是他当时讲课的记录。
《艾思奇讲稿选》是专门为建国初期高级干部讲马列基本原理的演讲录音文字整理稿,是不公开的党校内部出版物。它主要内容是哲学方面的,就是讲党史、讲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也是从哲学角度来讲的。《艾思奇讲稿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辅导(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艾思奇本人生前除1965年所写的三份讲学提纲外,都未审阅过。艾思奇的讲课即使是哲学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纵横宇宙,包罗万象,相当广泛、相当丰富。
《艾思奇讲稿选》是讲稿集,它不是按照一般马哲教材体例编写的教科书,讲稿的内容在思维上比较发散,因此在结构上显得不是很成体系。所以读完《艾思奇讲稿选》,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感兴趣的读者,文章后边加微信领取电子版]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今日分享“艾思奇讲稿选”第四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辩证法问题解答*
艾思奇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五日)
*这是艾思奇给马列学院十至十四班学习辩证法时所提问题的解答。按速记稿整理,只作了一些文字加工。
今天我们解答辩证法的问题。
一、关于全面理解一切依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问题
有些同志问:怎么样来了解一切依赖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这个概念,地点、时间、条件这些概念的关系怎么样?是不是可以分割?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这样了解:就是地点、时间、条件在任何一种事物当中都是联系在一起不能够分割的。特别是条件就是包括时间条件、地点条件。条件是一个总的概念。条件就是一种东西发生、发展所依赖的一些重要东西。比如,社会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首先就依赖于全民所有制,也依赖于工人阶级政权。没有工人阶级的政权;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所依赖的这些东西,就是它的条件,就是它生长发展的条件。
任何一种条件都有时间性、空间性。时间条件可以说是历史条件,历史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条件,是历史上的联系。比如,社会主义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在历史上,社会主义是依靠资本主义里出现的大工业。有了这种前提条件、历史条件,才会产生社会主义;空间条件就是环境,就是周围的联系。
时间条件是历史上形成的关系,过去历史所准备起来的条件,叫做历史条件、周围环境的联系叫作空间条件。比如我们的环境条件很好,世界形势很好,对社会主义建设就比较方便。抗美援朝开始的时候就不好,因为要打仗,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推迟了。俄国革命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这也算是空间条件。地点条件也是空间条件。
任何东西都在时间、空间当中存在。时间、空间都是具体的。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任何东西都在一定的时间条件、空 间条件当中存在。没有任何东西能超出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 之外,所以应该联系起来。
那么,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概念是不是跟第四个特征有矛盾呢?是不是说因为我们有了承认一切都依赖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就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内部? 能不能这样说呢?
当然不能够这样说。因为辩证法第一个特征就是笼统地讲到事物存在和发展方面的联系。我们说事物的运动是联系的,一般只谈到了联系。因为这种认识才是初步的认识,所以只看到一般的联系,还没有从一般的联系里面分析出来内部和外部。所以,讲联系,讲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并不错。因为第一个特征已经包括了内外,还没有分内外,因为认识还没有深入到内部。讲第一个特征的时候是这样的情况。所以,这一条并没有违背第四个特征的原则。
第四个特征更深入了,认识更深入了,能够分清内外的区别,内外的联系。这都是造成事物发展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是内部原因。一切都依赖于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第一个特征。一般研究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只认识这一点的时候,还没有注意到内部矛盾和外部联系的区别,只有更深入地认识之后才能区别。
所以,毛主席在《矛盾论》[可以阅读矛盾论 | 经典佳作——编者注]中讲到矛盾时就很有分寸。他说:辩证法认为要从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其他事物的联系来看出问题。并且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他在讲到矛盾的时候讲到外部,就是一事物和它事物的联系,而不是讲一般的联系。毛主席说事物内部的矛盾才是根本的原因,但并没有说联系是次要的原因。他不是讲一般的联系,而是讲一事物和它事物的联系,没有讲一般的联系都是次要的原因。因为联系有内部和外部的区别。内部联系就是内部矛盾。
所以,研究第一个特征的时候,我们思想上已经包括了内外,不过这个时候认识的比较浅,内外就不能够加以区别,只能够研究各种各样的联系。至于那种研究更重要,在初步研究的时候不能够这样作。但是,在研究第一个特征的时候,就已经应该把内部条件当作最重要的条件。实际上这样还不能分析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首先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决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肯定了生产是决定的条件,而不是外部的地理条件。初步研究的时候,就要抓住生产这个内部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原因。如果认识了生产起决定作用,还不等于了解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初步研究之后抓住生产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再进一步研究,才能够了解生产的两个方面,两个方而是有矛盾的。矛盾是生产发展的原因,也就是引起社会 , 发展的原因。
所以,对第一个特征我们不要把它割裂开。第一和第四个特征的不同,就是研究的深度不同。第一个特征一般地讲联系。第四个特征是内部和外部联系的区别,而且把矛盾加以分析。
有些同志问:既然我们承认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那么,如果我们的工作条件、工作情况跟党的政策、指示不符合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可以改变党的政策、指示?
提出这个问题讨论是很对的,这样讨论就联系实际了。
我们认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原则,不能够作为我们任意改变党的政策的藉口。
这样说还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呢?就是因为首先你说的情况和党的政策不一致,那就要首先了解是什么情况,究竟这个情况不一致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一致,还是部分不一致。如果不是完全不一致,或者只是某些部分不一致,那就不能因为某一些不一致而强调特殊性,就不接受党的指示。如果这样作就错了。
我们有很多在下面工作的同志在接受上级指示时,是采取这样的态度。
在没有反对无组织无纪律以前,在1947年以前,地方主义很厉害。地方主义就是不管上级指示怎么样,要怎么样干就怎么样干。他的理由就是地方情况特殊。
也有一些人因为怕困难。因为凡是完成任务就都有困难,就把困难当作特殊情况。因此就随便改变上级指示,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完成任何一个任务都要克服困难。如果把困难当作特殊,当作情况不一致,那是错误的。
当然,如果情况的确完全不一致,比如上级要你组织生产合作社,可是你那个地区还没有土地改革,地主阶级还在统治着,这就是上级有主观主义,这种指示当然可以考虑改变。
如何改变呢?我们的组织原则大家都懂。就是有一定的组织程序,要请示报告。提出来之后,不能不管上级怎么样,自己就任意干一套。这样任意干一套,就是干对了,那么在组织原则上也是错误的。任意干的结果也可能干得不对,或者你所谓的特殊情况不是特殊的。
所以,当你认为情况完全不一致的时候,还要研究一下这个情况是不是真正不一致,要请示报告、一定要慎重,上下要沟通。如果真有不一致,就应该以为人民、为党负责的精神提出来,即便是上级不同意,也还可以坚持提意见。但是,也有可能是你错误了。四中全会时说:有人认为自己的认识和上级不一致,但自己认为是对的,所以不管上级的认识怎么样,就自己去干,这样就错了。如果自己对了,上级不对,那么也不能自己干,就要一方面提出情况,要依照一定条件来决定,如果条件和上级指示不一致,就应该改变。改变时应该考虑整个的条件。因为整个国家是统一的,党是统一的,那么,我们改变指示、政策就要不违背党和国家的利益,要在这种条件下来改变。
二、关于认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问题
有的同志问:以前我们中国用了苏维埃这个名词算不算教条主义?
这个名词我们现在不用了。但是不是教条主义,这个关键并不是在用苏维埃这个名词上。毛主席作了苏维埃政权的主席,但毛主席并不是教条主义。
苏维埃这个名词就是指的工农苏维埃。我们那个时候用苏维埃这个名词,是列宁的号召。列宁在第三国际中讲:殖民地的人民运动应该产生跟资产阶级的联盟,但是一刻也不要放弃争取领导。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解决苏维埃政权的问题 。
教条主义不在于对于名词的运用上,而在于运用这个普遍真理时,不跟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甚至把我们的转变看成是几天的事情,没有认识到我们的转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要经过新民主主义时期,再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有的甚至把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淆了,甚至于两个阶段不分,这就是错误。
当然,那个时候可以不用苏维埃这个名词:那个时候我们的党还没有经过很好的锻炼,我们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行,所以临时用了这个名词。当然这个名词也不是最恰当的,不过它还是可以起些作用的。
还有的同志问: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关系怎么样?有的同志说,教条主义俘虏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排斥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轻视实际,经验主义重视实际,这话对不对?
教条主义俘虏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排斥教条主义,这一句话有一些对,但是说教条主义轻视实际,经验主义重视实际,这一句话就不对了。有经验的就看不起教条主义,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认识,可是教条主义也有厉害的地方,就是有书本,有马恩列斯。经验主义虽然自认为第一,但是拿不出来马恩列斯,结果只好向教条主义投降。虽然看不起书生,可是也没有办法,因为对自己的主张找不出来很多的理由,而教条主义就有一些理由。因此就能够在和经验主义互相排斥的情况下战胜经验主义,俘虏经验主义。你了不起,但是你不懂得马列主义,这样一讲,经验主义就自然低头了。教条主义所以有势力,就是有些经验主义者无可奈何地服从它了。
而且钦差大臣无论到哪里总是下马后不讲一天,也要讲三、四个钟头,地方上有经验的人只看到这个人能拿出来一套东西,有两下,就说我们就讲不出来。在陕北高岗批评教条主义时就说有一些地方干部就产生这种思想。过去朱理治派到陕北,一下马就讲了一天。有的人说:这个人了不起,一讲一天,讲得我们都不懂。这些人下马伊始,这里也批评,那里也批评。
饶漱石作政委的时候打击陈毅同志。像这样的人他就不用讲一天的办法来打击人,他就表面上拉的很好,在背后再讲坏话,暗挑拨,觉得成熟之后,自己就走掉了,让别人来排挤陈毅同志。
这是阴谋活动,不是教条主义,采取阴谋活动夺取领导,排挤有能力的干部。
教条主义对经验主义不同,因此,互相反驳的情况是有的。而且教条主义作了胜利者,如果不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就不会觉悟,就不会抬头。
但是,说经验主义重视实际,这也是不对的。只能说经验主义者有些经验,不能叫作重视实际。重视实际应该是任何时候都重视实际情况,如果注意实际情况,就没有经验主义了。经验主义的特点就是经验搬家。我们有的同志把东北的经验搬到云南,这就是不重视实际条件,有实际经验,但是并不等于重视实际。因为他只重视概括了的经验,并不重视实际。
实际是什么东西呢?
实际是客观规律,是周围的一切具体条件。而重视了经验,就不等于重视客观规律。所以,不管教条主义或是经验主义都不重视实际,都不了解一切依赖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这一原则。如果经验主义懂得了,那么经验主义就不成其为经验主义了,就不会被教条主义俘虏了。如果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那么教条主义就吓不住他了。所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有共同点,就是主观主义。主观主义就是脱离实际。
另有些同志问:教条主义是不是由骄傲自满来的?教条主义的根源是什么?
教条主义不一定是由骄傲自满来的,骄傲自满可以产生个人野心,可以出高、饶。所以,骄傲自满并不是教条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然了,不管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都有些自满,如果不自满,就虚心了;虚心了就有可能改进自己。教条主义者有些自满,但这不是直接产生教条主义的原因。
教条主义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点。不是知识分子会不会产生教条主义呢?
不会的。工农干部不会产生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全是一些知识分子,主要是到过苏联的。他一定是没有任何经验的知识分子,但是,没有经验的知识分子不一定就是教条主义,他有无产阶级的立场,是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就不会产生教条主义。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是个人主义的。因此他看问题是片面的,他相信个人,相信自己读了几本书。所以,产生的根源是小资产阶级加上没有经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有经验就好一点,没有经验就不能不片面,不能不犯教条主义。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把理性认识、把书本知识,把书本上的个别字句的作用片面地夸大,就产生了教条主义。
反对教条主义的方法,也就是要改变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改变个人主义的立场,不要把书本知识片面地看成有绝对性的、无条件的、到处可以运用的。不这样作,就可以避免教条主义。
三、关于理解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的问题
先讲因果规律的问题。
凡事都有原因,没有原因的事情是没有的。因是主导的,果是受导的。因作用效果,但是果也最后反作用因。那么,这个反作用是怎么样的呢?
具体情况就不能够一概地讲,就要看情况。有的情况是这样,因产生了果,果已经出现之后又反过来变为因,又对原因产生一种结果。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精神就是这样。物质是原因,产生了精神这个结果,精神是物质的反映,那么,等到精神反映了物质之后,又反过来推动物质的发展,又成为原因。果变为因,因果互相转变,这样就成为一种相互的作用。
也有这种情况,就是因产生了一定的结果的时候,这个因的本身也受到了影响,并且是立刻就受到了影响,这个反作用立刻就表现了。比如说,一种运动着的物体遇到了不运动的东西,这个不运动的东西立刻就运动了;反过来运动的物体也受到了影响,这个运动就迟缓了,甚至就停止了。这就是原因产生了结果,这个结果同时就使得原因受到影响。所以这也是相互作用。如果不用全面的因果观点来看,就不能全面地解释事物。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这是因。中国被侵略,这是果。可是这个果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又使帝国主义垮台,果又变为因,又产生了一种结果。
一个人骄傲就会产生一种结果,那就是失败;可是失败也可能反过来对骄傲有影响,使得骄傲减少一些。
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问题就看哪一方面是主要的。比如说骄傲引起了失败,失败主要是骄傲的结果,但是失败又成为原因,对骄傲又起了一定的作用。
下面我回答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问题。
既然必然性是运动里面很确定的东西不是可有可无的,但偶然性是运动中间一些可有可无的不确定的因素。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按照一般的规律,封建社会必然要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但是在中国,因为帝国主义侵入之后,就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没有变成资本主义社会,那么,这种情况是不是偶然的原因起决定作用呢?
这个问题提错了。这个问题不能这样提,因为跟我们的原则没有关系。因为他把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看作是一种偶然的事情,这是错误的。帝国主义对中国这是一种外来的矛盾,但是外来的矛盾并不就等于是偶然的东西。不要把外来的东西简单的跟偶然的东西划一个等号。当然,偶然的东西多半是受外来的影响。但是, 这种外来的影响只能是很微小的因素,一种个别的东西,很小的事件,才叫作偶然。这种外来的影响不能根本地改变它的规律,这才是偶然的东西。
比如,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里面,有两年忽然闹天灾。闹天灾就可能使封建社会不稳定。因为人民困难的时候就要起来闹;但是天灾不会决定封建社会的垮台,只会影响封建社会发生一些波动,但是这个影响不起根本的决定作用。这种外来原因是偶然的。天灾对社会多半不会起很大的影响,也可能有时候发生很大的影响。
至于帝国主义侵略的作用就大了。它把历史发展引导到一个相当曲折的道路上。这种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是一种必然的过程。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发展了,就要侵略中国。这个力量很大,把满清时的闭关自守冲垮了,就不得不接受它的条件,造成了一种新的必然规律。规律是由很重要的条件决定的。
帝国主义使我们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至于俄国革命的影响也不能说是偶然的。俄国革命是外来的,但是这个影响很大,使我们的国家走上了新阶段。
所以,不要把偶然这个东西和外部的原因看作是一件事情。偶然的原因是很小的东西,对事情发展的根本方面没有改变。
四、关于理解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问题
首先是对新生的事物和旧事物如何区别?新生的事物是不是就是发展阶段中的事物?
这个提法不算错误,但是不很完全,没有表明新生事物是在生长的。新生的事物就是正在生长的东西;旧事物就是正在衰亡的东西。在哲学上一般讲正在生长和衰亡着的东西。哪怕是破天荒第一次出现的东西,有些东西如果它不是正在生长的,一生下来就要衰亡,这种东西不叫新生事物。比如生出来的怪孩子,这是破天荒的,但不是新生的事物,因为他不能生长,不能发展。
如何看出它是正在生长的呢?
那就要看是什么具体的东西。
看新生的事物是不是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
当然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说,认识新生事物这件事情本身,就表现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能够认识新生事物,就表明了立场、观点、方法是有错误的。哪怕是对新鲜事物没有感觉,这就表明了立场、观点、方法有些问题了,不能说是根本地变成了反革命,但至少是立场不稳了,不坚决了。所以,斯大林说,对新鲜事物的敏锐的感觉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宝贵品质。失去了这种感觉,这种品质就逐渐丧失了。丧失了这种品 质不一定立刻就会反革命,但可以说立场不坚定了。
有的同志说:如果这是品质问题,那么为什么刘少奇同志不写进共产党员八条标准里呢?
因为少奇同志是写共产党员八条标准,不是写哲学,用不着用哲学的名词来说明八条,但是,如果仔细看,就包含着哲学,在八条里面就找得出来哲学的因素。比如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都跟认识新鲜事物,反对旧的东西有联系。
我们学习哲学,不是为了讲名词,而是为了领会精神实质,是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贯穿这种精神。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共产党员的品质。我们大家要注意,学习哲学不是为了摆名词,而是为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向,懂得了这个方向就不需要到处讲新生的、矛盾的这些名词。
我们看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里面到处都是哲学名词,毛主席的一些文章里面,有的整篇都是讲实际问题,就只加上一、两个哲学名词,就是画龙点睛一下。我们学习哲学就要会领会这种方法。不领会这一点就会在菜种程度上犯教条主义的毛病。如果无论什么东西都一定要搞上几个哲学名词才过得去,这样就会弄得用抽象的词汇代替了生动的东西。
群众拥护的东西是不是就是新生的东西?
这也不一定。群众拥护的东西大体上是新的,但有的时候群众也有落后的,比如群众拥护宗教,这就不是新生的东西。所以,新生不新生这不是人的主观能确定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不断生长的东西。凡是新生的东西,总可以成为群众的东西。
中国资产阶级有积极的因素,那是不是能说资产阶级是新生的东西呢?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讲过了。资产阶级有积极的作用,并不等于就是新生的东西,因为整个地来说它是正在衰亡着的,它的积极作用一天天地小了。当然在没有死亡时,它就有一点积极的作用,这就是它仅有的一点作用。
能不能说生产力就是新生的东西?生产关系就都是旧的?
也不能够这样说。因为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一致的,新的生产关系代替了旧的生产关系。
为什么会提出这种问题呢?
这就是机械地套,把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了,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新与旧划了一个等号。如果可以相等的话又何必用两套名词呢?用一套就可以了。所以,凡是用不同的名词,就有不同的作用。在其他的问题上我们也要注意一点。
有的同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是就等于物质和精神,
就是第一性与第二性?
当然,如果讲什么是决定的,什么是被决定的,这一点有相同点,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决定精神。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并不等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有同志问原子弹是不是新事物。我如果说不是,那么就会有同志说,为什么苏联还制造呢?
我们说原子能这种科学是空前的、新生的东西。美国是想阻碍原子能的科学发展,可是这并不能说原子能就不是新生的事物。因为美国妨碍原子能的发展,这种社会制度一定要垮台,原子能一定要发展。
为什么说原子能是新生的事物呢?
因为它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它是跟人类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的,愈是到共产主义时代愈是需要原子能。到共产主义时代,人类的生活高了,水平高了,而且人类的理想也不是现在所能想到的。比如有的同志说:以后可以用原子能使人到星球上面去旅行,可以到地球以外的地方去。这个可能是有的,这就可以和人类的理想密切结合起来,能够满足人类将来很高的要求,满足人类不断进步的要求,这是很伟大的力量,所以这是新生的东西。无论如何它都要发展,哪怕是在美国遭到挫折,但是它终归要发展。
原子能所以是新生的东西,主要因为它是生产力,而不是破坏生产力的东西,如果它的破坏性无限地发挥了,那么,原子能也要垮台,人类社会也要垮台。全世界都用原子弹打仗,那么原子能和人类社会都要垮台。人类不希望这样,不希望把原子能用来制造炸弹,只有极少数的帝国主义者要这样作。
苏联虽然制造原子弹,但是并不要发展原子弹,而是为了制造原子能。现在制造原子能的科学还是有限的。苏联制造原子弹是为了消灭原子弹,并不是为了发展原子弹,同时也可以告诉美国,苏联也有原子弹。如果美国真用原子弹来进行战争,那我们就有防御的办法。
如果把原子能运用作杀人武器,这就不是新生的。因为全人类都要反对它,全人类都希望它成为生产工具,不希望它成为杀人武器,这就是最有利的条件。因为全人类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条件。
所以,一个东西是不是新生的,就要看全人类是不是要它发展。现在全世界痛恨原子弹,日本最痛恨,日本第一次吃到原子弹的亏。最近在一个岛上试验氢弹,一百多人受到影响。这种氢弹爆炸之后,在很高的空气里面就变成灰尘。这种灰尘有放射性,能够放射出来光,能够破坏人的白血球。这种灰尘飞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要受到影响,搞到人身上后,不死也要生病,有些人 就吐血。所以日本非常痛恨原子弹。
最近李德全到日本去就很受欢迎。美国记者去的时候,日本警察就不允许他们去,并且说这不是你们来的地方。
有些人怀疑地说,新生的事物不是不可以被战胜的,比如小孩子的生命容易被战胜;危地马拉的革命因为美国的干涉就失败了;新生的花草就容易被踩死。
按照实验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来讲,这些话都是“真理”; 但是,并不符合辩证法。因为辩证法讲新生事物有一种最后不可战胜性,它总归是要胜利的,这不是讲个别的、局部的、暂时的现象。
哲学是概括的一个总的规律。而我们的怀疑就是用个别的事实来当作普遍真理。小孩子当然容易死,这是个别事实,不是人类的普遍现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爱护小孩的,小孩所以不可战胜就是因为他可爱,愈是年纪大,愈是由衷地爱小孩,这就是小孩子很强的一个表现。同时它本身又是新生的。老人的血管硬化了,有很多杂质,但是小孩是完全纯洁的,没有什么杂东西,生长力很强,生长的可能性总是比老人要多一点。小孩子也有斗争。有的时候你不理他他就会哭,这种斗争他总是会胜利的。在个别的情况下他不会胜利,这是因为个别人很残酷,但是人民群众总是善良的。
新生的事物有一种最后不可战胜的性质,总的趋势就是如此。这不是说它一生出来就是顺利的。比如,社会主义有最后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有最后在中国得到胜利的可能,不是说现在已经完全胜利了,不是说不会受到一点挫折。在“三反”、“五反”以前,我们有些干部就被打败了。社会主义暂时的、局部的失败也会是有的,但是总的来讲是不可战胜的。
所以,我们认识问题的时候要看到总的东西,要善于概括,不要受到个别的、暂时的现象的影响,要能够区别个别的东西和总的趋势。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经验主义就是因为经常被个别的、暂时的东西所迷惑,把个别的、局部的东西当作普遍的东西,这样就只看到近处,而不能看到远处。
一个事物里面是不是包括几个新的因素,归纳起来是不是只有新和旧两大类?
对这个问题认识得不要太机械。如果我们机械地答复一个事物都包含着几个新的因素,那如果一个东西只包含一个新的因素,怎么办呢?
有许多事情,比如资本主义国家只有无产阶级是:新的因素。大体上,新生的总是不会太多。
新中国有很多阶级,是不是能说资产阶级是新生的因素呢?
不能够这样说。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是新生的因素,个体农民都不是新生的因素,集体农民就是新生的因素。
当然也可以说:一个事物包含很多因素,其中有新有旧。这样说也没有什么错误。
五、关于理解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问题
可能性是否包括必然性?怎么样理解必然性?
可能性有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可能性,这是主观的,这种可能性不真实。比如说月亮可能掉在地球上,这是可能性,这是抽象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是实在的可能性。社会主义在中国一定胜利,这是实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包含有必然性。
那么,为什么叫可能性呢?
就是这种必然性还包含在内部,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所以叫作可能性。
这种必然性已经表现出来,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东西了,那这就是现实性,就是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了。到了几个五年计划之后,社会主义就成为事实了,社会主义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成为现实。现在这个胜利还只是可能,还不是事实。因为很多地方还有资本主义,还不是完全不可动摇的事实,因为资本主义还要动摇社会主义,有的时候还会受到影响。
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里面,人的主观努力是不是唯一的条件?
不是唯一的条件,而是必要的条件。像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都需要人的努力,不可能是自流的。
客观条件不够时可以创造吗?
当然可以。但是,创造客观条件的可能性是要在一定范围内,就是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那么,人的主观努力就可以创造。人对社会改变的主观努力,主要的任务是要创造一定的条件。
人的主观努力不是纯粹的主观,不是空洞的努力,努力的作用就是要创造一定的条件,来影响事物的发展。原子能本来是在矿里面埋着,它自己没有条件爆炸,但是人就创设一定的条件使它会爆炸。
怎么样创造呢?就是按照它的规律来创造。原子铀矿叫作铀二三五,如果把它炼得很纯粹,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超过一定的数量之后,就会引起爆炸。因为它有这种规律,人就可以按照这种规律把它提炼出来,然后按照它要爆炸的大小,把它制造成为两半,每两半合起来就到它能爆炸的点,把这两半分开,每一半都不够爆炸的条件,那么再制造一个人可以掌握的机器,要它爆炸的时候,就用机器把两半合起来,合起来之后,就爆炸了,不用火、电,它自己就会爆炸。而人就能创造这种条件。
社会的变化也是这样。要在社会上创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那就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那么,这个政权的取得人就可以来创造。无产阶级可以联合农民来夺取这个政权。但这个政权需要客观上允许。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工业,要想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也是不可能的。比如我们中国有了工业,又有了无产阶级,所以经过二、三十年的战争,创造了无产阶级收权。这一点 我们看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就清楚了,在第一段里就讲 到这个问题。毛主席说:我们无产阶级就要创造条件来实现共产 主义社会,而这个条件就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为什么我们能够创造人民民主专政?
因为我们中国的社会规律允许这样作。客观规律允许,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就可以创造这个条件。所以,如果客观事物没有存在,不允许创造条件,那我们的努力就是空的。所以,主观努力一定要首先根据客观规律来决定,否则就是空想。
六、关于理解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就是能够主动创造一些条件。首先是认识客观规律,然后利用这个规律来创造适当的条件,使社会发展能跟我们的要求一致。
当然,主观能动性还有其他的解释。比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是主观能动性,这个能动性表现在人的理性认识不是简单机械地反映客观事实,而能把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加工,能把最普遍的东西抽出来,把枝节的东西撇开,能够找出来一般的规律。客观事物都是具体的。但具体的事物中又包含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人的认识之所以能够把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抽出来,就是由于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然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使人的认识实现一个飞跃。这也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解释。
总之,一般来讲所谓主观能动性,就是主观不会机械地被客观所决定,它总是要反映客观事物,但可以有它自己的方式来反映;反映出事物发展规律之后,运用理性认识创造条件,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这就是主观能动性。
七、关于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是不是由于我们路线错误的问题
有的同志说:如果路线不错误,那么蒋介石就不会叛变,革命就不会失败。
这个问题看怎么样了解了。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了解,一半对一半不对。说如果路线不错误蒋介石就不会叛变,这就错了;如果路线不错误,革命就不至于失败,这是对的。因为蒋介石他叛变不叛变不决定于我们的路线,你的路线正确了或是错误了,他都要叛变。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就是要迁就蒋介石,就是想要他不叛变,想把他们拉住。可是没有拉住。陈独秀犯了错误,就使革命失败了。可是,即便拉住的话,他也要叛变的,因为他不叛变就生活不下去,因为他是反动派,原来就准备叛变,或者不在那时候叛变,迟一点也要叛变。
路线不错误,那么蒋介石就不叛变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就是说蒋介石叛变的责任在我们身上了,我们为什么要使他叛变呢?这个话是蒋介石的话。
这里说的可能有点夸大了,但是不夸大一点就不明显了,所以稍微夸大一点。
蒋介石总归要叛变,不管我们错误不错误。如果我们没有错,革命可以不失败。
这个不失败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共产党就可以马上得到天下呢?
也不是。这是说如果我们政策不错误,那么我们就可以保存很的力量,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站住脚跟,或者是我们很早就可以有很大的解放区。那个时候要夺得天下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力量很弱。我们就是依靠工人、农民的力量,当时只有湖南、湖北、江西这几个地方的工人、农民组织起来了。如果我们不犯错误,我们就可以保证这些地方,不至于被蒋介石屠杀的那么厉害,可以对革命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也就是说,革命可以胜利得早一点,全国胜利的可能早一点。
不失败,不等于立刻就会胜利,这一点要注意。
八、关于现象和本质怎么样区别的问题
现象,是很容易了解的东西,一眼看去,表面的、局部的、感觉到的东西,用不着思考,就能得到的事物外表的情况,叫作现象。本质就要经过分析。
如何分析呢?就是要把现象以及和现象有联系的各种条件弄清楚之后,就可以了解这种现象的意义、实质上的意义,这就是本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那时的革命看起来就像是"星星之火”,这就是不用脑子就看到的现象,所以就不全面。我们说“星星之火”很小,这是事实,但是它的实际意义并不小。毛主席根据这种条件,就知道“星星之火”是新生的力量,有发展前途,这就是它的本质。虽然小,但是新生的力量,有无限的发展前途,有不可战胜的前途,这就是本质。
要区别现象和本质,就是要透过现象,对现象加以分析,找出来各种条件,根据条件,弄清楚它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它的本质。
九、关于过渡时期是不是质变时期的问题
有些同志问:总路线规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个过渡时期为什么应该叫作质变的逐渐过渡,而不能叫作量变到质变?
我们说过渡时期是一个飞跃,这个飞跃时期就是质变时期,所以基本上不能够说过渡时期是量变时期。整个过渡时期就是一个质变时期,不是量变时期。
为什么不是量变时期呢?
因为量变和逐渐过渡又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逐渐过渡是新质不断积累,旧质不断消灭;而量变就不同,量变阶段旧质就不消灭。比如资本主义发展过程里面,资本主义就没有消灭,整个资本主义不但不消灭,部分的也不消灭,到处都是资本主义,并没有社会主义在里面生长。在量变过程里面,主要是旧质不消灭。新质虽然产生一点,有时在封建社会里面还可以有资本主义产生。
逐渐过渡就不同。逐渐过渡就是社会主义一天天多起来,全民所有制一天天扩大,集体所有制一天天扩大,而旧质—资本主义所有制一天天减少。当然,逐渐过渡的时间较长,量变不是主要的东西,不是它的本质,量变是一个次要的东西、附属的东西。
十、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科学预见的基础的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就是因为发展观点要求我们经常看到新的事物、新的因素在不断成长,这就可以帮助我们作出科学的预见。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第二个特征是科学预见的基础,这个说法太狭隘一点。因为第四个特征也是一样,研究矛盾就能够看到将来。马克思就是研究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就看出来将来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整个辩证法是科学预见的理论基础,应该这样说才对,不要单独限于第二个特征。
如果有的文件认为第二个特征是唯一科学预见的基础,如果有这种说法,那不管它是什么文件,那都是片面的。
十一、关于理解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反帝国主义是外部矛盾,反封建是内部矛盾;但有的同志认为反帝和反封建不能分开。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
我觉得还是可以分开。因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关系是决定于中国内部的关系。帝国主义为什么能够侵略中国,就是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没有垮台。封建制度垮台了,内部矛盾解决了,帝国主义就没有办法侵略。所以,外部矛盾是通过内部矛盾起作用的。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所以能够结合起来,就是因为帝国主义总是要通过封建势力来压迫人民,所以反封建,同时也就反对了帝国主义;反帝的同时也就反了封建,这个结合是一致的。
这个结合并不妨碍我们分内、外。因为外部总是通过内部起作用的。我们中国就是因为内部矛盾的解决,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所以,亚历山大洛夫讲外部矛盾是在内部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外部矛盾的情况是由内部矛盾的情况决定的,内部矛盾改变,外部矛盾也会改变。过去苏联和中国,在反动派统治时有矛盾。这并不是说两个国家的人民有矛盾,而是两个国家的统治者有矛盾。我们革命胜利之后,苏联和中国就没有矛盾了,两个国家的关系,就非常亲密,这是很明显的;如果资产阶级复辟了,又再和帝国主义联系起来,那就又会产生中国和苏联的矛盾。
如果说有矛盾,那就是在小的局部问题上。比如双方有些同志在中苏交往上的态度不好,国际主义精神不够,这里面可能发生矛盾。或者苏联有些先进经验我们学习的不好。苏联教育上的一个经验叫作六节一贯制。就是天不亮的时候就上课,一直上到一点钟。我们有些学校也这样作,结果不行。因为中国的天气不同,民族习惯也不同。苏联的日子很短,就要突击一下,他们也习惯了。这是个别问题的矛盾。
内部矛盾改变了,有些外部矛盾就会改变。外部关系存在,但是内部关系成为矛盾,就要在一定内部条件的基础上解决。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一般可解释成为内、外矛盾。不同的地方讲条件是讲联系,讲矛盾是讲对立的方面,分析清楚之后,指出矛盾来。
十二、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否相当于全部性和局部性的问题
这是两套名词,就不能完全相等。但有的时候也相等,所以画等号的主张也有理由,但不能够一般地这样讲。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全体和局部是不是一定等于普遍性和特殊性呢?不一定。资本主义全部都是资本主义。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局部有特殊性,全部也有特殊性。毛主席说:要认识事物在总的方面的特殊性,就一定要研究它各方面的特殊性,就是各个局部的特殊性。所以这不完全是相等的。比如我们过去的革命战争有它的特点,跟一般的战争不同,这个特点是贯串到各部分,可是普遍性也贯串在全体和部分中。凡是战争就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都要进行对抗的斗争,这个普遍性不管在局部或是全体内都有;但是,各种战争又有各种战争的特殊性,全体有特殊性,部分也有特殊性,这两个概念不能完全相等。
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事实来作分析,不要离开事实来一般地类比。比如矛盾的各方面的总和就是矛盾的总体,这并不等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讲矛盾的共同性,各种矛盾的共同性,就是共性,这是《矛盾论》[可以阅读矛盾论 | 经典佳作——编者注]讲的。《矛盾论》一方面讲了矛盾的普遍性,讲到一切事物都有矛盾,这是共性。还有同类事物 它的矛盾都有共同点。资本主义制度都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 矛盾。矛盾的普遍性是讲矛盾的共同点,一切事物的共同点;而 全部与总体是讲一种矛盾的各方面跟它各方面的总和关系。这些 概念应该弄清楚。
十三、关于究竟是主要矛盾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的问题
主要矛盾是决定很复杂的矛盾的一个特征,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包含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主要矛盾决定的。比如,抗日战争的时候,国内外有很多矛盾;我们和蒋介石,英美和日本,英、美、日和我们又都有矛盾,这许多复杂的矛盾总起来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汇合成为反对日本的统一战线,就是跟日本的矛盾。所有矛盾都带有民族战争的性质,都被民族矛盾所规定。又比如目前的世界有各种矛盾,但是这个矛盾总起来的一个特点,就是战争与和平的斗争,民主与反民主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打苏联,对这个战争如果不研究整个世界的主要矛盾,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认为这个战争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可是,斯大林说:这个战争是带有民主与反民主的斗争。苏联参加这个斗争是加强反对法西斯、争取民主的斗争。因为反对法西斯就不仅是要反对德国,而是反对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
那么,现在世界上的矛盾,主要是和平与战争的性质。如果这个矛盾接近解决,和平慢慢要巩固起来。
主要矛盾是规定很复杂的矛盾的总的一个特征;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说矛盾的特点的性质是由什么来规定的。一个矛盾的特点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矛盾的整个性质。
所以,我们要分清这两个方面。
什么叫作主要矛盾?什么叫作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种看法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方面;一种认为不应该是占统治地位的方面。前一种理由就是:占统治地位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比如旧社会因为反动派的统治,所以规定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所以,占统治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可是又有一种意见认为不应该是占统治地位。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领导,可是那时候无产阶级还不是统治阶级,它就能够决定革命的性质,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两个意见有了争论,应该怎么样解释呢?
这个问题是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一个普遍概念,具体内容很多。什么叫作主要方面呢?还是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讲整个社会的性质,阶级社会里面的社会性质,那么当然主要方面就是统治阶级。因为谁统治这个社会,谁就可以规定这个社会的性质,统治阶级变了,社会性质就变了;但是,如果不是讲整个社会性质,而是讲革命运动的性质,那当然主要方面就是领导阶级,谁领导革命,谁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有些革命有资产阶级参加,有农民参加,可是领导阶级不同,革命的性质就不同。资产阶级领导就是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十四、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只是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说,列宁所讲的物质和精神的区别是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是有绝对意义的,超出认识论的范围外,物质和精神的对立就不是绝对的了。
意思就是说:在认识论的范围内要区别一件事,就是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这个问题是绝对的,不能够有什么条件。
精神和物质是有根本区别的,是有绝对的区别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之外,不讲认识论,讲一般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那么这个区别就不是绝对的,而且往往有很多共同点。首先物质和精神就是分不开的,精神就是物质的作用,精神就是一种物质的现象。
还有,我们说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意志为转移的,可是在某种意义上讲,意识有一定的客观作用。社会主义里还有资本主义思想,这也是物质的现象,所以,它的产生、发展就有它自己的规律。宗教的产生就有一定的规律,它的消灭有一定的规律,要想明天就消灭它是不可能的。
意识有一定的客观作用。它跟物质没有什么绝对的区别,只有一点是绝对的,就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区别。
十五、关于理解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问题
普遍就是共同点,特殊性就是个别的。互相区别的一个特征,就是个性。
如何理解毛主席说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句话?
毛主席说:一切矛盾有共性个性、普遍性特殊性,一切事物都有矛盾,都有共同点,可是每一种矛盾又都有特殊性。我们研究矛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两方面,才能够真正认识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一点,如果只看到一方面,就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矛盾。毛主席说:教条主义只看到普遍性,不注意区别矛盾的特点,就是不懂得研究矛盾要掌握精髓。
十六、关于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性质和处理方法的对抗与非对抗的问题
有些同志问: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对抗性的,但是用非对抗的方法来解决,这种说法对不对?
这种说法有对的因素,但是不完全。因为既然矛盾是对抗的,所以解决矛盾的方法也要有对抗性,这种方法和矛盾的性质不可能完全对立,不可能完全没有联系。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解决方法,也有对抗性的斗争。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抗矛盾的解决也可以采取很多非对抗的方式。所以,我们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又是对抗的,又有非对抗的,而我们争取尽可能少用对抗的方法,尽可能多用非对抗的方法,特别是避免用战争这种对抗的方法。
所谓和平的道路就是这样的一条道路,不能够把和平道路简单解释成为非对抗的道路。和平道路只是讲可以避免内战,避免流血。绝对避免流血是不可能,因为对严重犯法的人还是要杀。
避免战争流血,尽可能采取许多和平改造的方法、非对抗的方法;但是没有对抗也不可能,因为资产阶级要反抗,我们就要镇压,这就是一个对抗。对抗是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避 免。这样来解释就比较完全了。
如果说对抗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就采取非对抗的方法来解决,就太简单了,但是有对的因素。因为我们中国现在的情况有可能争取用非对抗的方法来解决,否则就没有和平道路了。所以,对和平道路就应该这样了解,不能够简单解释成为这个斗争是非对抗的,而是对抗与非对抗都有,同时我们争取用非对抗的方法来解决。[注: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写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可以阅读【强烈建议收藏本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的思想精髓全在这里(万字长文)】中,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不是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或者民族资产阶级不接受我们这个政策,那末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变成敌我之间的矛盾。”——原编者注]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