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章:那一声呐喊,穿透了五千年的寂静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不知凡几。他们习惯于接受万民的跪拜,习惯于听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岁”。
然而,在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上,当游行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时,那位身材伟岸的湖南人,却脱下帽子,向着城楼下那如海洋般的人群,深深地鞠了一躬,喊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话:
“人民万岁!”
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瞬间击穿了中国五千年的封建壁垒。在这一刻,历史被改写了。不再是“君权神授”,不再是“牧羊”与“被牧”,而是领袖与人民的平等、交融与共生。
为人民服务,是他老人家终生的伟大实践。从韶山冲的青葱岁月,到中南海的暮年时光,他心跳的每一次搏动,都与这片土地上最普通的百姓同频共振。
谨以此文,献给那位一生只为人民低头的伟人,献给那位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牵挂着苍生的领袖。
第一章:泥腿子出身的“大救星”——他懂人民的苦
为什么毛主席对人民爱得那么深?因为他本身就是从人民中走来的。
他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他见过湖南农民被地主逼债时的绝望,他见过长沙码头工人被鞭打时的血泪。他深知,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实在是太苦了。
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穿着草鞋,拿着雨伞,走遍了湖南的五个县。他不是坐在书斋里空谈主义,而是坐在农民的炕头上,掀开他们的米缸,问他们够不够吃;摸摸他们身上的破棉袄,问他们冷不冷。
正是因为这种感同身受的痛,让他立下了宏愿:要让这受苦受难的人,翻身做主人。
在井冈山,他规定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不仅仅是军纪,这是对人民财产权的极致尊重。在那个兵匪一家的年代,老百姓第一次看到了一支会帮自己挑水、扫地、收麦子的队伍。于是,老百姓把自己仅有的口粮送给了红军,把最后的儿子送上了战场。
“得民心者得天下”。蒋介石永远不懂,为什么他的美式装备打不过毛泽东的“小米加步枪”。因为在毛泽东的身后,站着亿万个愿意为他挡子弹的中国人民。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血肉铸成的长城。
第二章:把“人民”二字刻入国家基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请看看我们的名称:我们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叫人民政府;我们的军队叫人民解放军;我们的货币叫人民币;甚至我们的警察叫人民警察,教师叫人民教师,医院叫人民医院。
这不仅仅是命名,这是毛主席给这个国家定下的“底色”。他要时刻提醒所有的官员、所有的干部:你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你们存在的意义,是为人民服务。
他最恨贪官污吏,最恨特权阶层。建国初期,刘青山、张子善贪污巨款。有人求情说他们是红军时期的老革命,有功劳。毛主席拍案而起:“正因为他们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二十个、两百个、两千个、两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这一杀,杀出了共产党几十年的清廉,杀出了人民对党的绝对信任。他用雷霆手段,守护着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他还要让人民有文化、有尊严。是他,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让几千年来大字不识的农民拿起了书本;
是他,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派出了千百万“赤脚医生”,让穷乡僻壤的老百姓也能看得起病;
是他,解放了妇女,让“半边天”走出了家门,拥有了和男人平等的权利。
在他那个时代,工人是老大哥,农民是老二哥。劳动最光荣,剥削最可耻。那是人民地位最高的时代,是一个普通掏粪工人时传祥也能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国家主席亲切接见的时代。
第三章:苦行僧般的领袖——他活得像个农民
毛主席是除了人民之外,最不爱惜自己的人。
作为一国领袖,他完全有资格享受锦衣玉食。但他没有。他的生活简朴到了令人心酸的地步。
那件穿了20多年的睡衣,补了73个补丁。工作人员多次想给他换件新的,他总是说:“国家还穷,老百姓还苦,我们能省一点是一点。”那双皮拖鞋,修了又修,底都磨穿了。他的饭桌上,很难见到山珍海味,最爱吃的不过是红烧肉和辣椒,甚至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带头不吃肉,以此来分担人民的饥饿。
他把自己的稿费全部上交作为党费,哪怕是对待子女,他也近乎苛刻。他把最疼爱的长子毛岸英送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当岸英牺牲的噩耗传来,这位老人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我的儿子,但他也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
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何等的无私!他把自己的一切,连同骨血亲情,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他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第四章:晚年的忧思——怕人民再吃二遍苦
晚年的毛主席,心中最放不下的,依然是人民。
他常常凝视着窗外,眼神忧郁。他在担心什么?他担心党内的干部变质,担心他们变成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
他担心贫富差距拉大,担心地主资本家卷土重来,让老百姓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
为了防止“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为了保证红色的江山永不变色,他不惜以73岁高龄,再一次发动了“革命”,试图通过群众运动来洗涤党的肌体。
虽然这段历史在后来引起了争议,但他那颗“护民”的赤诚之心,是苍天可鉴的。他宁可自己被打得粉碎,宁可背负身后的骂名,也要为人民守住最后的防线。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已经无法言语。但当唐山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当听到死伤了那么多老百姓时,这位在枪林弹雨中从未流过泪的硬汉,嚎啕大哭。
这一哭,哭碎了多少人的心。直到最后一口气,他心里装的,依然是受苦受难的苍生。
第五章:人民不曾忘记——跨越时空的怀念
主席走了,但他从未离开。
您看,每年的9月9日,每年的12月26日,韶山冲的铜像广场上,总是人山人海。那里没有强制的动员,没有虚假的表演。
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履蹒跚地来磕一个头,因为他们记得是谁给了他们土地;
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手捧鲜花来敬一个礼,因为他们在迷茫中读懂了《毛选》,找到了信仰的灯塔。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怀念毛主席?因为“公者千古”。
在这个物欲横流、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毛主席那种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尤为耀眼。
人们怀念他,是在呼唤公平正义;人们怀念他,是在渴望风清气正;人们怀念他,是在寻找民族的脊梁。
中国人民之所以永远怀念他,从来不是因为复古情绪,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是对那条真正属于人民的道路的坚持。
尾声:红太阳永不落
毛主席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但他可能不知道,在人民的心中,他从未走远。
他化作了天安门城楼上那慈祥的目光,注视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化作了人民币上那庄重的头像,见证着国家的繁荣,也见证着有些最初的道理被时光抹去,又被人悄悄拾起;他更化作了一种红色的基因,流淌在每一个仍有良知、有血性、愿意守住初心的中国人的身体里。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至今仍镌刻在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上。它时刻提醒着后人:江山是人民的,人民才是江山的根基。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子里,有人依旧在默默承担,有人依旧在替人民扛着最真实的重量。
敬爱的毛主席,您看一看吧,这盛世中华,表面如您所愿;但在光亮背后,您的人民们,哪怕历经沧桑、肩上仍有沉重,也依然挺直了脊梁。只要我们还记得这五个字,只要我们还记得您的教诲,中国就永远有希望,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红日就永远不会落下!
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毛主席,万岁!人民,万岁!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