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扫清交流之中的障碍
观点会以很通俗的方式表述出来,请不要担心。
我们先讲一个非常通俗的、大家都了解的概念作为切入口,这个概念是“物象”。
听到水,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会想起广袤无垠的大海,住在河南陕西的人们会想起九曲黄河,而住在甘肃的人会想到沙漠中的月牙泉,而大学里的同学们还会想起自己买的成箱的矿泉水,更别提文学系的同学们会去想二十四桥之下的清冽。“物”是客观存在的,而“象”却是在我们对这个“物”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不自觉地联想我们已有的认识(包括个人经历和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新的感受。这就导致我们对同一“物”的理解,因个人的经历不同而不同。
因此,对同一概念,比如“生产力”和“人”,不同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我们看似在对同一个概念进行辩论,实际上双方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根本不同的图景;双方在跨服交流,各打各的。这样,为了扫清交流之中的障碍,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对方话语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承载内容的表述——同一个瓶子里,装的很可能是不同的水。
二.如何定义定义?
知名笑话:一个唯心主义者无法定义定义。
什么是定义呢?为什么我们能在定义一样事物之前先讨论事物?很简单:先存在世界,再存在人类的语言。世界不需要被定义,她本身就存在着;我们之所以要给事物下定义,是因为涉及形式逻辑的推导时,我们要提高表述的严谨性,即能够明确界定表述者所指范畴。在一般的情形下,它还能直截了当的帮助我们了解某事物的本质。但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并不意味着要从定义到定义;比如对于一个碗,我们先有感性认识(又大又圆,是半球形的容器),再有理性认识(这是一个碗,可以装东西)。定义是死的,而现实却是活生生地活动着的,因此我们不能止步于定义,不然就会刻舟求剑。总之,认识是这样一个循环:实践(感性认识)——认识(理性认识,定义)——实践(新的感性认识)。
就是要止步于定义吗?我们的部分家长也是这么想的:工作个两三年就能升职了呀,你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呀。对于职场和幸福的定义,部分家长就是停在了九十年代,那个经济上行的时代。对于新出现的现实,他们也就这样充耳不闻。
三.什么是生产力
个人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点可以这样论述:生产力=科技水平,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用上了我们在前文所说的,对于同一概念,不同人的认识是不同的。既然生产力已经被定义为了科技水平,那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岂不仅仅是这个定义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而已?在这个预设下,这个论点是斩钉截铁地对。
但这对吗?

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人是最大的财富(生产力)而不是“红利”!
让我们从现实考察吧:我们身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这个社会的劳动者通过生产工具对生产对象进行劳动。他们是农民、建筑工人、纺织工人、冶金工人等等,他们用锄头或者拖拉机,瓦刀、锤头或者塔吊,缝纫机或者纺织机,冲压机和高炉等等劳动。此外,这个社会还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劳动者的生产(即生育)。这些劳动的结果通过以物易物或者商品交易的形式联系着,又促进新的生产劳动的继续,这样的生产劳动状况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性质。而就在这个时候,生产过程中,激烈的矛盾不断地产生,这促进了社会学对此的反思。要反思当下现状,就要研究和分析当下现状,于是这样的范畴产生:生产力,生产关系。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分析社会状况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社会关系:工人们衣衫褴褛,满面尘灰,成群结队地从工地走出来,用辛勤劳作的一点血汗钱换粗糙的饭菜;而他们盖的高楼大厦却不属于他们,他们织的光鲜亮丽的衣服也不属于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关系血淋淋地发生着。我们能从现实中观察到这些,进一步地,马克思也总结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指出这样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剥削关系,也就指出了工人受压迫的根源。然而,这样的生产关系是怎么来的呢?或者说,这样一种生产关系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这就引出了生产力这个概念,作为生产关系的原因:人类社会实践能力的历史结果,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就马克思所在的时间点来说,当时的生产力包括:一大批无产阶级,部分无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蒸汽机,计算尺和强度更高的工具。正是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力作为某一个时代的特性,它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展开来讲,就是新型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出的蒸汽机这一系列新的劳动资料,以及象圈地运动(为了发展纺织业把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来放羊,活下来的流浪到城市成为无产者)这样的原始资本积累运动凝成了十九世纪的新的生产力,决定了十九世纪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就是这么相互作用着发展前进。
需要澄清的是,生产力并不等同于生产能力。生产力是历史结果,是如今社会生产能力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落实到实际的生产能力的程度,取决于生产关系。
四.为什么是人?
有这样一种观点,说人是第一生产力,就好像把人当作机器零件一般使用;仿佛磨灭了人的个性,毫无人性。然而,这并非人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预设,反而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当作商品一般制作、挑选、评判这一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具体的人,就是黑煤矿下和富士康流水线上的牛马一般的工人,就是工作群里收到收到的任劳任怨的社畜。这种观点批判的矛头是指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工农及一般白领的普遍压榨的,在下面我们还能看到,这个论点实际上是构成了对自己的否定。

百年口号今又是,不做牛马要做人。人的团结力量是改天换地的
如上文所述,生产力是历史结果,即包含着最新的劳动资料,也包含着这个结果中的劳动者。没有人,再先进的劳动资料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对于同样的一批劳动资料,劳动者可以选择磨洋工,可以选择辛勤的工作,更可以选择直接罢工。人是生产力要素中唯一能动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为了人。如果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被居于了第二位,我们反而才会得到被当作机器一般劳动的劳动者,被磨灭了个性的被异化的劳动者;那不过是一个赛博朋克世界。只有把人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者才能被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才能走向牛马的反面,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才是为了人本身。
五.结语: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旧的唯物主义用机械的观点看待世界,把每个联系着的要素孤立开来;他们看的见种种要素和定义,却忘记了呼吸着并注视着这些概念的自己。抽象出来的概念源自于活生生的现实,控制住的变量也只是对流动现实的切片。孤立人类来考察科技对于生产力的作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生产力作为唯物史观的一部分存在,是为着解放全人类而发明的概念。(AI时代尤其不应被颠倒)
2025年9月29日夜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