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绝密地址!青海省西宁市500号信箱

央视军事 · 2025-10-31 · 来源:央视军事公众号
字体: / /

这是一个地图上未标注的地方

在这里

每个人的青春都加了密

他们的工作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而这段经历仅被描述为

“在青海省西宁市500号信箱工作”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安全与保密是头等大事

1963年

当时国内顶尖的科学家

和优秀的技术工人

从北京、上海、东北的

各个科研院所和工厂

会聚到位于青海省的金银滩草原

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代号“221”

 

在这里

安全与保密是头等大事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是二二一厂人的铁律

保密本、保密包、保密章

是二二一厂人的共同记忆

在这里

每一页纸、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字

都关乎国家安危

▲ 邓稼先与家人合影

邓稼先离家时只对妻子说

“我的工作调动了”

从此聚少离多

王淦昌化名“王京”

隐姓埋名17年

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原二二一厂一分厂102车间工程师

胡允杰回忆:

“我给家里每月寄几个钱回去

我父亲接到钱了

知道我这人还在,还活着”

“青海西宁500号信箱”

藏着一代人的青春暗语

1968年

一个17岁女孩的心愿落空了

此前她写信给父亲

说想要一双过冬的鞋

但与她许久未见的父亲回信说

不知女儿脚的尺寸,鞋没有买成

他在哪儿,在做什么

在“两弹一星”研制中

担任九院副院长的郭永怀

即便对女儿也未曾提起

只留下两个神秘的代号

西宁500第32信箱,二二一厂

郭永怀这封信

写于1968年11月3日

32天后

1968年12月5日

郭永怀从研制基地返回北京时

因飞机失事遇难

这封信成为截至目前认定的

郭永怀最后一封家书

221基地的很多人

从青海离开后

很长一段时间里

都只用一句话描述

参与研制原子弹的那段经历:

1963年至1967年

在青海省西宁市500号信箱工作

60多种通行证限制出入

工作彼此相邻却互不知情

在严苛的保密制度下

从普通工人到顶尖科学家再到院长

221基地所有人遵守同样的纪律:

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

进入厂区的人员行动有严格限制

每个车间甚至是每个部门

都要有对应的通行证才能进出

为保障厂区甚至每个车间的绝对安全

二二一厂制定60多种证件限制出入

所有人员无论级别高低

都要凭证进出

他们在最该挥洒青春的年纪

将精力投入到绝密工作中

他们的工作彼此相邻

却互不知情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当很多地方都在举行庆祝活动时

而在原子弹的出厂地二二一厂

由于严格的保密措施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

原子弹产自身边

从“阿白”到“佐春香”

31564个名字闪闪发光

在原子城纪念馆的外面

有一条锈迹斑斑的长廊

墙上刻着31564个

在221基地工作过的人员姓名

墙上的多数人籍籍无名

也有极少数如雷贯耳

受到过国家的崇高嘉奖

但在这面墙上

所有人都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每个名字拥有同样的面积

从“阿白”到“佐春香”

每个名字都在诉说一段加密的青春

这些名字刻在特殊的锈蚀钢上

手指触摸会留下铁锈

当光线穿过镂空的字体时

每个名字都会闪银光

随着更多资料解密

名字还在不断增加

那些为我国核武器研制隐姓埋名

以身许国的人们

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

《硬核年代》第四集

《加密的青春》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2.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3. 历史不容睁眼说瞎话!
  4. 张文木:“内战”还是“解放战争”,一点思考
  5. 吴铭:就金融问题就教于李先生
  6. 彭德怀的小气与大方
  7. 欧洲金靴:《澎湖海战》,并不符合「新中国价值观」
  8. 几道数学题
  9. “走苏联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
  10. “勤劳致富”是这个世界最大的谎言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令人“窒息”的聊天!
  3.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4.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的谎言,从哪儿来的?
  5.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6. 欧洲金靴:切莫误做历史嫁衣
  7. 真理派缺真理,凡是派不凡是
  8.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9. 从“卖地”到“卖权”:财政模式的结构性异化与无产阶级立场的辩证反思
  10. 为什么城里捡垃圾的老人越来越多?
  1.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2.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3.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4.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5.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6. 1988年,杨振宁痛批那部纪录片
  7. 吴石将军的牺牲并非偶然!违背了基本原则!
  8.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9. 谁在扮演赫鲁晓夫?——对“非毛化”思潮的唯物史观批判
  10.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1. 吴石长女吴兰成严守父亲身份秘密扎根边疆25年!
  2.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3.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4. 杨振宁的贡献有多大?
  5. 为什么城里捡垃圾的老人越来越多?
  6. 几道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