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恩选集》.第三卷.)

动物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豹子捕获了一只羚羊,被鬣狗抢走了;母牛刚生下一只小牛,小牛被狮子吃了;野狗群里,首领和老婆才能生育子女,其它野狗无权生养······
人类,也是从“动物界”发展而来的,虽然摆脱了一些“动物性”,但是,人类身上仍然存在“兽性”,哪怕是“或多或少”、“这个人、那个人”身上。
人类和动物,为什么那样“残忍、残酷”,甚至残害同类?
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存的大前提”。鬣狗如果不抢走猎豹的食物,自己就要饿肚子、甚至死亡;狮子如果不吃小牛,自己就饿死了、自己的小狮子也将死亡。
所以,人类和动物,在生死存亡的“生存”面前,是原始的、兽性的;一个即将饿死的人,看到路旁有一颗苹果树,对他说“不要乱动别人的东西”;他不会听,反而是饱餐一顿。
如果人类想“摆脱兽性”,仅以“道德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到了关键时刻,“道德”一文不值,是以“丛林法则”行事、行为的。
那么,怎样解决这种“人性恶”、“兽性”呢?
《孙子兵法》里举了个例子:越人和吴人,是“世仇”、“仇敌”,但是,他们两个乘一艘船,遇到风暴,二人就携手同力,防止船只沉没。
这就是说,用“利益”,把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尤其是对立的群体,“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利益一致”,这样,他们就会“携手同力”,进而团结友爱。
是的,某两个人有“仇怨、恩怨、旧怨”,并且由此导致这两个人“不共戴天”。但是,当他们有了共同的“利益”,需要一起“奋斗、战斗”呢?此时,这两个“冤家”,就像坐船的“越人”和“吴人”,为了共同的利益,互相合作、携手了。
人类社会中群体对立、人与人的对立;比如:一个老板要雇一个工人,这个工人要去干、那个工人也要去干,如此就产生了“利益的对立”,这二人就互相仇恨起来了。
再比如:这个人开了个商店、公司,那个人也开了个商店、工厂,为了争夺客户,就彼此仇视、竞争、对立。
他们为什么要“对立”呢?是为了“钱”;为“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能赚到钱。
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
这就叫“我”、“个人主义”。
产生这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其社会根源,就是生产资料是“私有”,为了自己的“私利”,当然要“竞争”、“争夺”。因为自己“赚不了钱”,就是“自己没有钱”。
“共产主义”,是与之相反,是“我们”,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无私的”、“我们的”思维意识呢?
因为“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所有的资本、机器、厂房、工具等等,都是“我们的”,是“公共拥有”、“全民所有”。所以,社会中就产生了一种“无私”的思想性格。就如互相仇恨的“越人”和“吴人”,同坐一条船,其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天大的“仇怨”、“人与人的仇视对立”,也无形中消失不见了。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