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本抄录摘自《怎样科学地学习》一书,著作者狄玫,感谢其对抄录共学的允许!摘录中标红、加粗的文字,则为本人自行标识。
有很多同志想要全书的电子版,因此将文件上传到wps云,需要的同志可以将这个链接:“https://www.kdocs.cn/l/ca74ZWVTq9Bu”黏贴到浏览器后下载。祝各位学有所成!
思维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判断。所谓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的一种思维形式。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世界万物在不断运动变化着,人们的认识,也总是在追求各种判断的真实性。科学的历史,就是探求各种判断真实性的历史。“心之官则思”的话,虽然至今被人们所使用,然而从生理科学上说它是一个虚假的判断。“原子分裂可以放出巨大能量”的判断,随着原子弹爆炸的巨响,证明了它的真实性。人们学习的过程,也是认识各种判断真实性的过程。
判断,就是概念之间的肯定联系或否定联系的思维形式。如果把概念比作思维的一环,那么判断就是由概念之环所组成的思维链条。
判断的结构形式,是用句子来表达的。简单判断用简单句子表达,复合判断用复合句表达。当然,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所有的句子都表达判断,例如多数疑问句就不表达判断。自然科学文献和教科书中,一个句子或一组句子只表示一个确定的判断,而不能表示两个以上的判断,这和文学上的一些句子不同。文学上常常有“一语双关”,“反话正说”之类的写法,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自然科学著作则不能如此。但是,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同一判断,这常常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或侧面来更清楚地表达意思,不论在文学作品或科学著作中,都是常用的。例如欧姆定律可以表述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也可以表述为:“电压等于电流和电阻的乘积”。
我们知道,科学的概念常常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逻辑概念可以用逻辑符号来表示,所以在科学著作中,大量地用各种符号所组成的公式来表达判断。当各种符号所代表的概念是清楚而确定的时候,公式所表达的判断常常具有最简明的形式。例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文字表达是这样一个判断:“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并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而用公式表达,则可以写成:

但是,公式表达的判断,由于形式上的简略,常常不能全面反映判断的确切内容,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用文字叙述和公式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判断的涵义。我们在学习中,如果只记住了公式,而忘记了公式所没有充分表达的内容,就不免要发生错误。例如上述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如果忘记了“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对于这条定律所表达的判断就会理解得不完全。在用不同句子表达同一判断时,有的句子比较简洁,便于记忆。例如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这样一个判断,可以表述为:“当物体A以力F₁作用在物体B上时,物体B也必定同时以力F₂作用在物体A上;F₁和F₂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为了简洁,可以改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样虽然便于记忆,但是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忘记F₁和F₂。是“分别作用在物体A和物体B上”,否则就可能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互相抵销”的错误推论;也不可忘记“F₁和F₂是同时产生的”,否则也可能产生“只有作用力没有反作用力”或“只有反作用力没有作用力”的错误认识。
判断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两大类。
简单判断也叫直言判断,它是由两个概念组成、用单句来表达的判断。例如“太阳系所有行星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形”,就是一个简单判断。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1.主项:表示判断的对象。例中“太阳系的行星运动的轨道”就是主项。在形式逻辑中用S表示。
2.谓项:表示判断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例中“椭圆形”就是谓项。用P表示。
3.量项:表示判断对象的数量。例中“所有”就是量项,叫做全称量项,不包括事物的全体,如“有些”、“有的”叫做特称量项。
4,联项:表示判断是肯定还是否定。上例中“是”是肯定联项,此外还有否定联项。
根据量项的“全称”或“特称”的量,以及联项的“肯定”或“否定”的质,简单判断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1)全称肯定判断:形式逻辑简称为A判断,简单表述为:所有S是P;
2)全称否定判断:简称E判断,表述为:所有S不是P;
3)特称肯定判断:简称I判断,表述为:有些S是P;
4)特称否定判断:简称O判断,表述为:有些S不是P。
应当说明,由于语言文字的灵活多样,并非所有简单判断都按上述模式表达,碰到某些情况,尚须作一些研究。例如:“人皆有死”,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皆”字实际上表示了“所有人”的意思,是量项,却放到了主项“人”的后面,如果按照A判断的模式,应当表达为:“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又例如:“人不是植物”,是一个全称否定判断,这里把“所有的人”简述为“人”,量项省略掉了。在科学著作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究竟属于哪一种判断形式,必须对表达判断的句子首先作一番分析,才能搞清判断所表达的确切含义。
复合判断的形式较为复杂,形式逻辑中介绍了三类共八种形式,我们结合自然科学学习中的应用简要列举如下:
第一类:联言判断。
1.并列关系的联言判断。“光具有波动性,并且具有粒子性”。“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可展延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质”。这都是由反映事物同时具有的两个或几个并列存在的性质的支判断所组成的联言判断。
2.递进关系的联言判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不但适应于牛顿力学范围,而且适应于高速运动的物体”。这一联言判断的后一个支判断说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比牛顿力学具有更广的适应范围,所以是一种递进关系。
3.转折关系的联言判断。“狭义相对论虽然可以在高速、宏观的物理现象范围内起作用,但是在微观现象领域,则在根本上还无能为力”。这一联言判断,前一支判断说明肯定方面,后一支判断说明否定方面,而且重点在后一支判断,所以是一个转折关系。
第二类:假言判断。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给金属通电,则将产生热量”。如果不通电,还可能因摩擦,变形而发热。这类判断的特点是:有之则然,无之未必。一般形式是:如果A,则B。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除非形成电场,否则不能产生电流”。如果有了电场,没有自由电子,仍然不能产生电流。这类判断的特点是:无之则否,有之未必。一般形式是:除非A,不B。
3.充分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磁铁棒与线圈间有相对运动时,线圈中才会出现电流”。有了相对运动,必然出现电流,没有相对运动,就不会出现电流。这类判断的特点是:有之则然,无之则否。一般形式是:只有A,才B。
第三类:选言判断。
1.相容的选言判断。英园科学家瑞利,发现从空气中制得的氮比从氮化物中制得的氮每升重量大0.0058克,这时,瑞利认为“从空气所制得的氨中,或含有少量的氢,或含有少量的氧”。这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并未排除既含氢又含氧或含有其他未知气体的可能性,拉塞姆看到了这一点,经研究,终于发现了当时未知的新元素——氩。
2.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或者平行,或者相交”。这两个选言肢,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因而是不相容的。这两类选言判断,文字表达都可以用“或者……或者……”,但意义是不相同的。为了区别,对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有时用“不是……就是……”或加上“二者必居其一”等词语,以加强“不相容”的意思。
弄清楚这些判断的形式和特点,对于加强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有重要意义。当然,首先需要加强语文水平,以求通过文字能理解其确切含义,但最终要归纳到各种判断的种类和形式,才能使自己的理解更严格、更清晰、更确定。在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才能有更强的逻辑性。在从事研究和探索时,也才能更快地抓住矛盾和关键,掌握实质和联系,有助于研究和探索工作的进行。
应当明确,了解判断的形式,并不能代替对判断所表达的事物之间本质关系的理解。而只有在了解事物本身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恰当形式的判断。判断是否恰当,首先在于判断内容的真实性,其次才是判断形式的逻辑性问题。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