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律师取款被问资金用途,银行与反诈中心回应出现分歧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据涉事律师表述,其前往某银行网点办理常规取款业务,过程中工作人员多次询问资金具体用途,且要求提供详细说明,此举让其认为正常金融服务受到不必要干预。
面对质疑,涉事银行回应称,追问资金用途是“按照反诈中心相关要求”,目的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属于合规操作。
然而,当记者就此事向当地反诈中心核实,工作人员却明确表示,并未强制要求银行对正常取款的普通用户过度追问资金用途,强调此类问询行为更多是银行自身风险把控或服务流程设定,与反诈中心的统一要求无关。
三刀认为,那些动辄上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都能悄无声息地转到国外,老百姓取几万块钱就要被反复核实。
给人的感觉就是,一边对普通民众“严防死守”,一边对大额异常资金“放任自流”。
这样的反差,让人们不禁怀疑:到底是在防范诈骗,还是在给普通民众的生活设置障碍?
当然,不是说不支持反诈,网络诈骗的确曾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灾难”,从本质上来说,银行的“防诈”举措是为了减少大家的财产损失,其初衷肯定是好的。
但现实情况是,现在去银行取钱,感觉不像在取自己的钱,倒像在“乞讨”。
可能这话有点儿夸张,但有时候想想,真的不如把钱放在自家保险柜里,哪怕麻烦一点,也不用面对银行的盘问。
所以说,不管银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不该让老百姓在取自己的钱时反复证明“我不是骗子”,不该让老人在柜台前手足无措地给子女打电话,不该让取工资的人一遍遍解释“这钱是我辛苦赚来的”。
真正的反诈,应该是精准打击那些“诈骗”分子的账户,是堵住资金非法流动的漏洞,是让那些动辄转移上亿资金的人无处遁形,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为难普通百姓身上。

或许,那些制定规则的人,压根就没有体会过,老百姓取不出钱时的无助;没有体会过,因为账户被冻结而无法支付医药费的绝望。
他们坐在办公室里脑补出来的“规则”,落在普通民众身上,说不定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
众所周知,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就像前几天卖玉米的钱被冻结的新闻,虽然最后银行账户解封了,但最终也确实给农民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一直以来,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得到保障,希望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能真正地由自己支配。
然而,遗憾的是。
直到现在,仍然还有很多人在经历着这样的盘问。
他们或许不会像这位律师一样去质问银行,相反可能会选择妥协,认真回答银行的问题。
这种隐忍的背后,或许就是老百姓对银行服务的失望,是对规则公平性的怀疑。
文章最后,还是希望银行或者反诈中心能做出改变,不管用什么样的前沿技术“反诈”,只要别一直盯着百姓的“三瓜两枣”就好了。
不管怎么说,“取款自由”是百姓拥有的权利,它不该因为相关部门的失职,最后变成一件奢侈的事。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