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月前的2月9日,赵大砥同志离开了我们。尽管早就知道赵大砥同志身体不好,听到他不幸离世的消息我还是感到突然、震惊、沉痛和惋惜。
我最早听到“赵大砥”这个名字是《黑土情》杂志主编翁德坤同志和一些知青朋友们的介绍。说上海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叫赵大砥,长期赞助支持红色文化,尤其是知青文化活动的开展。翁德坤同志还把我的情况和我正在运作的项目情况介绍给了赵先生,赵先生对我的研究项目及活动内容很感兴趣,未曾谋面就主动让翁德坤同志转告我可以赞助。当时我感到非常意外,也很感动。我们研究中国知青史和组织相关活动正需要经费,由此便和赵先生建立联系开始了交集。赵先生先后赞助了我组织的纪念建党100周年活动和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还提供了大量纪念章。今天大家佩戴的纪念章就是赵先生生前赞助的。我们这次拟编纂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稿》《中国知青档案》和正在编辑中的《纪念毛主席诞辰活动文集》以及《知青史纪录片》等项目的经费也是赵大砥先生生前就决定赞助的。就在他去世前不久还同我谈到帮助董加耕同志出书和支持建设董加耕事迹展览馆问题,还说他欠董加耕一个纪录片。这些年赵先生赞助支持了那么多项目,我知道公司资金也不宽裕,他所拍摄的影片虽然题材内容很好,但大多都不挣钱。2024年我应邀去上海参加赵先生组织的“纪念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80周年”活动时曾与赵先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问我“你看近期中国股市还能回到3000多点吗?”我说“大概率一定会长上去的,中国股市近些年一直在底部徘徊,按照中央的方针政策是一定会搞上去的”。他提到了公司的股票“海得控制”,当时股价在9元左右。他说“应该长到20多元比较正常,到那时搞点投资赞助就方便了”。对于社会上的赞助需求他虽说不是有求必应,也算是尽力了。
我和赵先生交流的领域十分广泛,也曾多次受邀到上海参加他组织的各种活动。长期的交往使我逐步对赵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赵先生退休后成立了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老辰光网。取名“颐若”(英语“Era”的音译,意为“时代”),寓意时代文化,专注于当代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和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支持知青、社会团体及个人开展历史文化研究的公益活动平台;赵先生不仅赞助知青文化活动,支持面几乎涉及红色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他不仅提供赞助,还身体力行举办各种活动,开展网上交流。如建党纪念日活动、知青上山下乡纪念日活动、历史问题专题研讨活动、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80周年纪念活动 ,组织支持图书出版,拍摄电影《勇敢往事》《父亲在远方》等等,这些活动和老辰光网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学养深厚,不仅体现在专业领域,尤其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对国史、党史、知青史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他非常重视文物资料的搜集与应用,这也是他支持赞助颐若知青史料文献库工程的重要动因;他治学严谨,我们经常探讨学术问题,赵先生对待政治问题严肃认真,很少感情用事,注意第一手资料和文物的运用,常常因为一个问题会多方查阅大量资料,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赵先生是一个商人,在宣传红色文化方面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不是知青,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担任社会公职,不是极左派,拥护社会主义不反对改革开放,肯定毛主席不否定邓小平,维护习近平痛恨腐败和歪风邪气,我曾经调侃他是“粉红”。在一次深夜长谈中我曾问他:支持你锲而不舍地坚持红色文化研究宣传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呢?他郑重地告诉我:他不能接受对毛泽东时代和毛泽东本人不实事求是的歪曲和诽谤,作为亲历者要为那个时代说几句公道话。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了。
赵先生充分肯定当年知青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和为改变祖国农村“一穷二白”面貌上山下乡艰苦奋斗所做出的奉献,以及形成的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他强调“这也正是颐若文化对弘扬知青精神和宣传知青文化活动给予积极支持和资助的动力所在。”他曾表示“要与知青共同努力为半个世纪波澜起伏的知青人生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他大量收集、学习相关史料,研究对比分析是非曲直,这样自然联络了一批学者、活动家,在推进“后知青时代”文化事业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路走来,促进和弘扬了知青精神与知青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对此赵先生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
赵先生崇敬、热爱毛主席,他的举动折射出那一代许多老同志共有的情怀。他主办和支持资助的文化活动,以及老辰光网的宣传内容无不体现坚持毛泽东思想,歌颂毛主席,弘扬知青精神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特征。他曾在微信群里说过“赵大砥和颐若文化、老辰光网立志此生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中,他在微信里跟我讲:“我希望对于知青史或知青时代知青精神的研究,要拓展到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实践、毛泽东时代的学习和研究,你这里有条件把老知青领军人物与毛泽东时代老模范老同志联系起来,启动这个拓展,这是这次纪念130周年活动的意义所在。可以座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青史和怎样做知青史,我们现在应当为知青史做什么?知青史可以等同于《新中国史·上山下乡》,即新中国史的一个分支,这就是我希望探讨和出书的主题,这次座谈会就要出一本书,而且要以可以出版得了为目标。”他还说如果在北京活动有困难可以考虑再来上海开纪念毛主席诞辰座谈会。
赵先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情怀和奉献精神,我认为首先源自革命家庭的熏陶,其次是毛泽东时代的培养教育,第三是几十年工作生活的经历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格局,第四更源于对时代记忆的深情凝视。他政治思想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是毛泽东思想的践行者和捍卫者。他有一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心。他的一生是为革命理想奋斗、奉献的一生,他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战士。
赵先生不是一个坐而论道者,是一个用生命践行理想的布道者和斗士。在我认识赵大砥先生的时候他已经是个患有严重慢阻肺的病人。在他生命的后期我们有几次电话交谈都因他气短无奈中断,“喘不上气了,今天不说了”。在我的微信里有这样的记录,他说“你现在可以在电话里讲,我还躺在床上”,有时我们的通话是这样开始的。我来上海参加活动时,只要身体许可他都会约我叙谈,内容十分宽泛,而且每次都要谈到下半夜,他有太多的思考和追求。他坐着轮椅,吸着氧气,不断喘息着与我艰难地交谈,每次谈话结束后看到他独自驾驶电动轮椅消失在寂静昏暗的夜色中,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酸楚,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赵先生对生命的去留有着乐观的态度,但对如何传承他的红色事业却有着深深的忧虑。他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就在他去世前一两个月还在与我谈论农村集体经济的问题,我们相约购买了同样的资料,探讨研究相关问题,联系了一批专家学者准备组织参观考察召开座谈会。他还让张传榜同志组织一个小分队到东北调研北大荒集团经营模式的改革情况。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都没有中断过。他去世前我曾因撰写一篇文章的事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及时回复,后来他说身体状况“不大好”,我劝他多保重身体少操点心,他却没有停止工作,距他离世还有14个半小时的时候,他还在老辰光工作群里要求网站对“锡林郭勒盟发生山体滑坡灾害”给予关注,他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赵大砥先生的不幸离世,使我失去了一位心灵伙伴,知青们失去了一位真诚的朋友,也是红色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他的功绩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时代的丰碑上。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完成好他未竟的事业。
赵大砥同志安息吧!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