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今天要读的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当天下人都知晓什么是美的时候,那么丑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当大家都清楚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的情况也就被界定了。
王弼注“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美” 和 “恶” 不是事物本身的固定属性,而是人硬分出来的。一旦大家都认定某一种 “美” 是标准答案,反而会催生“恶”。
这就好比在唐朝,女子以丰腴为美。当时的人们都觉得杨贵妃那种体态丰盈是美的典范,在这种普遍认知下,那些过于瘦弱的女子相对就被认为不那么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不美”(恶的相对概念)的体现。
但到了现代,很多人又以苗条为美,唐朝那种丰腴的美在现代审美里可能就不被广泛认可了。这说明美和丑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人们的认知和时代的变迁而相互对比、相互依存的。
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而显现的,高和下是相互依靠而存在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而和谐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而有序的。
所有对立的概念,都是 “成对出现” 的,没了一个,另一个也不存在。就像没有 “左”,就没法说 “右”;没有 “矮”,就谈不上 “高”,它们相互依赖,这是事物的自然规律。
以建造房子为例,一开始是一片空地,这是“无”的状态。当我们开始建造,逐渐有了房子的雏形,最后建成了一座房子,这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如果没有这片空地这个“无”的前提,也就无法产生房子这个“有”。反过来,房子存在久了,可能会被拆除,又回到空地的“无”的状态。所以“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
再比如弹奏乐器,单个音符只是“音”,当多个音符按照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美妙的“声”,它们相互配合、应和,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在赛跑中,运动员们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前面的运动员如果不想被后面的人超过,就会努力往前跑,后面的人也会努力追赶前面的,他们相互影响,前后相随,共同完成了比赛。
再看难易、长短、高下也是一样,看似对立,实则又相互依存,相互凸显。就像我们哲学里说的对立统一。
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化。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发展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倚仗它们,成就了功业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无为” 不是啥都不干,而是 “不瞎干、不硬管”,顺着事物的本质来;“不言之教” 不是不说话,而是不用大道理说教,用行动做榜样。圣人帮万物生长,却不把万物当成自己的私产,做成事也不邀功。创造却不占有,成就却不自傲。这才是无为之道,也是本章的核心思想。一切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的,真正的智慧是顺应自然、不刻意、不执着,故能长久。

附相关历史事例:
楚灵王 “好细腰”
春秋时楚灵王特别喜欢腰细的人,不管男女,只要腰细就受重用。这下全国都认定 “细腰是美”,大臣们每天只吃一顿饭,宫女们甚至勒紧腰带节食,很多人饿到站不稳、生病,甚至饿死。
本来 “腰的粗细” 只是身体特征,没什么 “美恶”,但楚灵王定了 “细腰为美” 的标准后,“正常腰” 就成了 “丑的”,还逼得人伤害自己 —— 这正是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的鲜活写照。
范蠡和文种
越王勾践复国成功,两大功臣是范蠡和文种。他们都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才华,但却因为功成名就后选择不同,而有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范蠡在功成之后,立刻隐退,并写信劝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然后泛舟江湖,经商成为巨富(陶朱公)。因为他深刻理解了“功成弗居”的道理,所以他的生命和名誉都得以保全,这就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而文种认为自己功劳大,舍不得离开权位,继续辅佐越王,最终却被越王勾践猜忌,赐剑自刎。他的功劳反而成了他的催命符。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