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今天要读的是: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描述了 “道” 无色、无声、无形的超感官特性与恒常本质。道作为万物本源,并非“存在于某处”的实体,而是生成一切的“存在本身”。
“夷”是平坦无痕之意。用眼睛去看它,却看不见,这种特性就叫做“夷”。就像我们看不见“风”本身,只能通过飘扬的柳枝感知它的存在。我们看不见“空间”,但万物皆在其中。
“希”有稀疏、无声之意。用耳朵去听它,却听不到,这种特性就叫做“希”。不是震耳的雷鸣,也不是悦耳的丝竹,道不发出任何具体的声音,但它超越了一切听觉的频率。
“微”是细微、无状之意。用手去触摸它,却摸不着,这种特性就叫做“微”。道没有实体,没有质量,没有温度,没有纹理,因此无法通过触觉来感知。它不像石头那样坚硬,也不像水那样柔软。它是构成一切形质背后的、最精微的存在。
老子通过人类三种最基本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的失效,彻底否定了我们可以用经验世界的方式去认知“道”。他或许想告诉我们,“道”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具体事物的、超越感官的终极实在。
诘,就是追问、究察。正因为看不见、听不到、抓不着,无法用常规的方式去追问、探究清楚,所以把它们混同起来看作是一个整体。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是建立在感官经验基础上的。对于这个超越感官的存在,我们没办法通过直接观察、测量等方式去搞清楚它们的具体情况,更别提用语言描述它。
所以,老子认为不妨把“夷”、“希”、“微”所代表的这些现象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代表着一种超越我们常规认知的、更为本质和深邃的存在,是浑然一体、化生万物的宇宙本源,它不受任何局限,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
接着,老子继续说,“道”是没有空间方位的,它不是一个悬在我们头顶的、需要仰望的发光体,也不是一个藏在脚下深渊里的黑暗之物。它自身没有任何明暗、清浊的分别。
它连绵不绝地运行,却无法用特定名称去界定。最后,它好像又回到了没有具体形态的状态。没有具体形状,却有存在状态;没有实物模样,却有作用痕迹”,这种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的状态叫“惚恍”。就像 WiFi 信号,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能连网让你看到很多精彩的节目。
你想朝着它的 “开头” 去追,根本看不见起点;想跟着它的 “结尾” 去寻,也摸不到终点。就像时间,你没法说清它最早从哪一刻开始,也不知道会在哪一刻结束,“道”就和时间这种特性一样。
但你能把握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规律,用这样的规律去应对当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比如四季轮回、春种秋收是不变的规律,顺着这个规律种地就有收成;“道”就是比这些规律更根本的底层逻辑,不管是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还是应对生活里的变化,只要顺着它来,就不会跑偏。
当我们借助“道”的规律,知晓从古至今事情最初的根源和本质时,这才算摸到了门道。就像知道了“水往低处流”的本质是重力,就能明白江河为啥会奔向大海;懂了“道”的根本逻辑,就能看清事物从源头和运转规律,这就是“道”的纲领。

附本章相关生活应用场景:
少被 “表面噱头” 迷惑
买东西时,别光看 “网红款”、“包装好看”,而是想 “我真的需要吗?它能解决我的问题吗?” 比如买奶茶,不用纠结 “限定杯套”,而是看 “我想喝甜的还是淡的,会不会影响晚上睡觉”;选周末要做的事,不用跟风 “别人都去打卡”,而是想 “我是想休息,还是想学点东西”。抓 “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个 “无状的本质”,比被 “看得见的表象” 勾着走,能少花很多冤枉钱、省很多时间。
不陷在 “非好即坏” 里
比如难过是因为没做好一件事,那核心是 “下次怎么改进”,不是陷在 “我好差” 的情绪里;开心是因为和朋友聊得好,核心是 “这份舒服的关系”,不是执着 “要一直这么开心”。这样就不会被情绪的 “明暗对立” 牵着走,反而更稳。
做事不纠结 “完美形式”
比如收拾房间,不用追求 “所有东西摆得像样板间”,核心是 “找东西方便、住得舒服”;给家人做饭,不用纠结 “摆盘好不好看”,核心是 “营养够不够、大家爱吃”。很多时候我们累,是因为把 “形式” 当成了 “目的”,就像把 “道的表象” 当成了 “道本身”,其实只要核心目的达到了,那些没那么完美的形式根本不重要,反而能让生活更轻松。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