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天刷到这篇文章,心里颇有感触,现分享出来,探讨一下中医人如何解困的问题。
中医人集体喊“悔”:“绝不让娃学医”的背后,藏着多少难?
文/医心圣手
“绝不让娃再踩学医这坑!”——最近刷到不少同行在评论区吐这话,每一句都像针扎在咱悬壶人的心上,堵得慌。
你真以为熬出个能坐堂辨证的中医容易?5年本科啃《伤寒论》啃到脱发,3年硕士钻脉诊辨证熬到眼涩,4年博士抠疑难杂症熬到气色差,再加上3年规培扎针实操练到手软——这一整套“渡劫路”走下来,连门槛都没算真正迈进去,顶多算刚摸到药柜的边儿!
更现实的苦还在后头等着:刚入职那阵儿,工资薄得像张宣纸,跟十几年寒窗苦比,简直是拿黄连当糖吃——投入和回报?连“正比”的影子都瞅不见!就算轮休,手机也得攥着等急诊召唤,甭管你是刚端起药碗准备调脾胃,还是刚沾着枕头想补补气血,一个电话过来,必须立马往医院冲,去救那些等着扎针、开方救命的人。
可咱掏心掏肺辨证施治,还总被人当“背锅侠”:药效慢了怪医生没本事,患者自己不忌嘴吃坏了怪药方不对,甚至一点鸡毛蒜皮的误会,矛头全往医生身上戳!就算自己熬得气血两虚、腰肌劳损,只要有患者来,也没资格说“不”——你说咱这中医,到底图个啥?这苦,真不是一般人能扛的!

~~~~~~~~~
以下正文:
上文吐槽五年本科啃《伤寒论》到脱发,三年硕士钻脉诊到眼涩,这一整套渡劫路走下来,却发现自己连门槛都没算真正迈进去。
“绝不让娃再踩学医这坑!”这声叹息道出了多少中医人的无奈。当中医学毕业生面临月薪3500元的现实,当投入与回报的比例悬殊到“拿黄连当糖吃”,中医这条道路的价值何在?当一片赤诚之心遭遇冰冷的现实,中医人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出路?
一、行业现实,中医人面临的共同困境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医发展正面临多重困境。一方面是人才短缺,一方面却是就业难,且中医行业需要从业者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前期坐冷板凳的多,越来越多中医学子因学习周期长、工资低而转向西医职业。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医学毕业生超过8万人,但三甲医院的招聘名额寥寥无几。某省级中医院今年仅招20名中医师,报名人数却突破500人,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几乎是毕业等于失业。
与此同时,社会舆论对中医的认知和信任度不足。医学界对中医的学术认可度、证据支持程度仍然有限,这直接影响中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许多医院中医师的岗位相对较少,且往往更愿意引进有西医背景的人才。
政策、法规限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执业医师法》规定中医学院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大大缩小了中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而药品和医用耗材均纳入集中带量采购,但中药原材料并未纳入集中带量采购,导致药品费用偏高,加重了患者负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群众看中医的积极性。
民间跟师和自学的中医人行医救人被“非法”,使中医传承丧失了最基础的土壤,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导致中医人的社会竞争力普遍下降和话语权无限被压缩。
二、 两条道路,体制内外的不同选择
面对这些困境,中医人主要面临两条职业路径选择:体制内和体制外。
体制内机构包括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这些单位能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职称晋升通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规划》要求,2025年前三甲医院中医科覆盖率需达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须全部配备中医馆。
这些政策预计创造8.3万个编制岗位,为体制内中医人提供了空间。
但体制内也存在明显局限。晋升职称主要以论文、SCI(科学引文索引)为评判标准,就算参加过中医学术传承项目对晋升评级也意义不大。青年中医在医院使用纯中医手段治疗病人时,经常会因为资历浅受到管束限制。
与体制内相比,体制外为青年中医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现在中医馆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一个属于体制外的时代正悄然到来。
在体制外,中医氛围更加浓厚,青年中医的想法更容易得到支持。一位医师表示:“在中医馆,只要做好中医的事,其他事都会有专人处理。领导对中医很支持,对下级的需求反馈也很快。”
体制外的工作关系相对简单,时间更加自由,能更好权衡家庭和工作。有中医师分享道:“体制外能更好权衡家庭和工作,有更多时间可以陪伴家人和学习。”同事之间的相处也更为融洽,有困难会互帮互助。
但体制外最大的问题是医馆多半不愿招聘无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医人,这对刚毕业的学子来说也是个挑战,医馆往往没有耐心给予新人足够的成长时间。
一句话,在体制外混饭吃真得有点本事,要能为老板创造收益,否则也难呆下去。即使自己开诊所或理疗馆,没两刷子也很难得到患者和顾客的照顾,经营压力不可忽视。
三、破局之道,中医人的多元发展路径
无论是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中医人都要以扎实的临症本领为基础,探索多种发展路径,突破职业瓶颈。
基层医疗领域存在巨大机会。县级医院和社区诊所的中医科招聘需求持续旺盛,针灸推拿等特色科室人才缺口尤为明显。虽然毕业生起薪普遍低于西医临床专业,但中医学专业基层就业率稳居医学类前列。虽然条件会差些,但建议学子们以就业为先可以多把眼光看向基层尤其是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反而更可能走出路来。
另一条路是目前尚在起步阶段的AI+中医机会,如华为运动健康实验室招聘中医算法工程师,负责脉诊仪数据分析,年薪中位数36万;阿里健康AI中医团队70%成员有中医药背景。未来一定会有更多资金投入进来,会产生更多岗位,但这类岗位可能需要在AI方面有特长的中医人,有意的学子们可提前做些准备。
国际化发展是另一条可行之路。海外中医诊所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对中医养生顾问需求激增,持有NCCAOM(美国国家针灸及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等国际认证的双语中医师,在德语区国家时薪可达80-120欧元(约600-900元人民币),薪资水平达当地平均2倍。
如选择出国最好有在此方面有经验的可靠的亲友帮带一下,个人贸然出国的风险大,一定要谨慎。
个人品牌建设在自媒体时代尤为重要。通过撰写文章或制作短视频等方式分享中医知识,塑造自己在中医领域的专业形象,能够获取更多的职业机会。有中医专业背景的直播主播,凭借专业讲解迅速积累粉丝,带货等也是一条曲线发展之路。
四、根底与翅膀,中医人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选择何种路径,中医人需要同时打好根底和展翅高飞的能力。
专业基础是立身之本。青年中医需要坚信中医是有未来的,具备强大信念是必备条件,对往后成长十分重要。中医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一位从业10年的中医师坦言:“前五年别想着赚钱,沉淀够了,机会自然来。”
团队协作能够突破个人发展的天花板。从门诊量、个人技术提升而言,医生个人单打独斗的上限较低。组建团队,不仅是突破天花板的有效途径,对提高门诊量、优化流程及提升效率都有很大助益。
心态调整同样关键。刚出道的中医人需要适当降低收入预期,将注意力从解决疑难杂症转向常见病和基础病的治疗;要重视口碑,认识到口碑=疗效+服务+体验的综合结果。
五、未来展望,中医发展的系统支持
要真正解决中医人的出路问题,还需要系统层面的支持与改革。
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建议加大对中医药行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尤其在中医医院建设财政投入、中药材的种植及加工等环节的政策支持。探索将中药原材料纳入国家、省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能进一步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尤其需要打通民间传承和自学成才中医人的就业路径,目前采取的“师承考核”“中医确有专长考核”从实际效果来看饱受诟病。笔者与许多同志也正在为解放民间中医而努力,任重道远!希望更多同志参与进来,笔者认为民间中医的兴亡对中医存亡和子孙后代的健康繁衍乃至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优化。中医教学存在西化问题,不顾中医应有的教学特点,安排大量西医内容和英语等,而中医学子应学的中医经典倒成了选修课,应该加强对中医人员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基层中医人员培训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康复、理疗上,更要学习传统中医的精髓。
社会认知与信任的提升是长期工作。中医学毕业生可以参与中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活动,通过讲座、社区活动等方式,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医。破除社会对中医的偏见,需要持续的文化传播和疗效证明。
随着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中医人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2025年中医药产业规模目标3万亿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预计达9935亿元。社区医院的中医馆提供了额外补贴,加上绩效,一位在县城社区医院工作的中医师透露,其月收入比市里同行还高。
最后,简述一下我的经历供大家借鉴。
40年前我刚出校门就捧上了金饭碗(那时还管分配工作),年少单纯的我锋芒未敛又不会来事,招致部门领导的压制,过得十分憋屈,反正你怎么干都没好果子吃。虽然单位一把手很赏识我,对我透露很快就要提拔我去“干大事”,但我已对体制内的形式主义框框条条束缚备感厌倦,在工作满3年时决然辞职闯起了江湖,当时我以为江湖才是我展翅高飞的自由天地。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单干之路异常艰难,一穷二白的我从借钱创业开始就是坐冷板凳,很少有患者鸟我,几天没开出一剂药是常事,半年坐下来直做得心里发怵,连承担房租水电都困难,只好白天开门守着读书,晚上开出租车、摆地摊、打零工……扛水泥都干过,总之能不违法不违背良心活下去的事都愿干。
最没料到的是江湖的水之深不可测,黑白两道都得应付,家里老婆孩子等米下锅,内外交困之下我快被逼疯了,还好父母一直接济我,我一直携妻儿啃老度日二十多年,曾多次以“血溅五步”的气势亡命与黑白势力抗争……十多年里,我无数次告诉自己:“再坚持5分钟”。
往事不堪回首,一路辛酸,怎一个“难”字了得……几度放弃中医又几度回归中医,现在年近花甲,也终于把自己变成了打不死的小强,把自己变成了众人争抢的宝。
中医新人们也别被我说这些吓倒,我那个年代社会黑恶势力猖獗,不确定的干扰因素多压力大;疗效靠口耳相传(2000年前私人电话很少且话费高昂),坏事比好事传得快,我就靠治好一个传一个的方式慢慢积累患者。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多,这是个大优势,积累资源的速度会比我那时快N多倍,应该会比我那时好很多。
总结一下,我能坚持下来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两个因素:一是父母的支持,二是对中医信仰级的热爱,民间中医50多年前救了我的命,我深受中医之恩,后来我用中医在自救之余也救了无数人,中医是我安身立命的职业,也是促我成长成熟实现报国之志的事业,最终是中医成就了我满意的人生并指引我探索到生命的意义。
忆从前,抬眼望,在鹰的高度做老黄牛的事,把脚劲使在土地上。
还游戏在人世间的我已解决了自己的所有问题,那些年我所吃的一切苦都超值了,所以今天的我读到“拿黄连当糖吃”的句子时,我真的觉得黄连是甜的,每次吃起来都很爽,当初有多苦,今天就有多甜。
信天游般地说了这些,希望能对中医新人有所帮助。共勉!祝福大家!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