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共产党人

艾思奇:《反杜林论》辅导报告-第二次辅导 | 精选好文

艾思奇 · 2025-10-29 · 来源:子任读书公众号
字体: / /
用曲解的方法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是机会主义者惯用的手法。现代修正主义也是照样用这种手法。比如他们把否定的否定说成是一种简单的死的公式。这种曲解,不但是杜林这样作了,后来的民粹派也是这样攻击马克思主义的。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主席审阅,毛主席亲笔加上了“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一语。《光明日报》曾评价:“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人民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

艾思奇从1948年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创办马列学院起,到1966年3月逝世,一直在中央党校工作。他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十八年里,除了承担许多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之外,又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讲了大量哲学课。特别是从1953年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成立,他担任主任之后,校内又陆续开办了各种学员班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研室教员又少,他是教员中一位“台柱”,讲课次数也就显著增多。《艾思奇讲稿选》所搜集、编辑、整理的讲稿,就是他当时讲课的记录。

《艾思奇讲稿选》是专门为建国初期高级干部讲马列基本原理的演讲录音文字整理稿,是不公开的党校内部出版物。它主要内容是哲学方面的,就是讲党史、讲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也是从哲学角度来讲的。《艾思奇讲稿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辅导(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艾思奇本人生前除1965年所写的三份讲学提纲外,都未审阅过。艾思奇的讲课即使是哲学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纵横宇宙,包罗万象,相当广泛、相当丰富。

《艾思奇讲稿选》是讲稿集,它不是按照一般马哲教材体例编写的教科书,讲稿的内容在思维上比较发散,因此在结构上显得不是很成体系。所以读完《艾思奇讲稿选》,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感兴趣的读者,文章后边加微信领取电子版]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今日分享“艾思奇讲稿选”第十九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反杜林论》辅导报告*

艾思奇

(一九六四年一月、七月)

[可以阅读《反杜林论》辅导报告-第一次辅导 | 精选好文——编者注]

第二次辅导

(1964年1月24日)

今天接着讲十三章——辩证法,否定的否定。

这一章是专门讲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因为杜林也反对否定的否定。这一章开头,恩格斯把杜林的话作了引证。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杜林的书是很大的一本著作,写的东西内容很多,恩格斯从中找出最重要的一段,加以批判。这是杜林对马克思《资本论》里讲的剥夺者被剥夺那一篇的攻击。

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大家都学过《资本论》,是了解的,用不着解释。

杜林这一段话的攻击,有许多手法,可以把它揭露一下,恩格斯也揭露过这个手法。

1. 杜林说马克思讲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是完全依靠否定的否定规律的,是黑格尔公式里作出来的结论。这个意思就是把马克思的方法解释成为公式主义。他说:“这个历史的概述(所谓英国原始资本积累的产生),算是马克思书中还比较好的一部分,可是如果他除了倚据科学的拐杖之外;不再倚据辩证法的拐杖,那么或许更要好些”。(《反杜林论》第133页,又见:同上书第472页)这就把否定的否定当作一个“拐杖”,当作一个公式。后面还讲这个公式“起着接生婆的作用,因它之助,便从过去的胎中产生了将来”。

2. 杜林把否定的否定看作是一种简单的循环。他说:“十六世纪以来,通过上述方法达到了个人所有制的消灭,这是第一个否定,之后跟着产生另一个否定,它被称为否定的否定,同时被称为是‘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同上书)他把马克思否定的否定的辩证法的方法,曲解成一种循环,即从“个人所有制”又回到“公有制”。

3.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杜林说:“如果马克思先生把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同时也称为‘公有制’,那么这里正表现出黑格尔的高级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矛盾被扬弃,用黑格尔的游戏文字来表达,这就是矛盾同时既被克服又被保留……”(同上书)这里他把否定的否定第三阶段,一方面曲解成一种循环,另一方面把第三阶段的“个人所有制”和“公有制”硬说成为一个东西。第三阶段本身是一个高级的公有制,是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他说这是 “个人所有制”同时也称为“公有制”。这是对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曲解。即把对立统一的法则曲解成绝对的统一。把对立的方面硬说成绝对的统一。这是攻击辩证法的一种方法。你说有对立的统一,即前面杜林讲的,马克思认为对立的统一一切东西都是一样的,都融合为一,他在前一章讲过这样的话:“归根到底一切都成为一样的东西。”要不是这样就是否定对立的统一规律,如果你要承认对立的统一规律,那你就要把一切都成为一样的东西,把“个人所有制”看成为“公有制”。他硬说马克思是把“个人所有制”同时也看成为“公有制”。就是说,好像是马克思是这样讲的,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恢复到“个人所有制”而“个人所有制”同时也是“公有制”。他把对立的统一看成是对立的完全融合,完全相等。

恩格斯引的这几段攻击否定的否定的话,就是包含着这三种曲解,把否定的否定看成是这样一种非常荒谬的东西。实际上,否定的否定规律本身不是他所讲的这样的东西。用曲解的方法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是机会主义者惯用的手法。现代修正主义也是照样用这种手法。比如他们把否定的否定说成是一种简单的死的公式。这种曲解,不但是杜林这样作了,后来的民粹派也是这样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也说明了这样的攻击。杜林在这里把马克思讲的否定的否定硬说成“个人所有制”的恢复。马克思并没有讲过这样的话,并不是说简单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恩格斯揭露了这一点,马克思讲的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这个前提是生产资料的公有,个人所有只限于生活资料这一方面。杜林硬把它说成是恢复个人所有制。这种曲解的方法叫偷换概念的方法。你攻击对方的时候,把对方原来是合理的概念偷换成为一个很荒谬的概念,然后进行攻击。

还有一种,就是用简单的形式类比的方法,来攻击否定的否定的规律。把否定的否定比成基督教教理。他说:“在黑格尔那里第一个否定是起着从基督教教理问答中剽窃下来的堕落这一概念的作用,而第二个否定则是起着引向赎罪的高级统一的作用。”(《反杜林论》第133-134页,又见:同上书第472页)

这是《圣经》上的故事。知道基督降生的故事的人都了解这一一点。就是说,原来人类在天国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罪,后来有一个使者偷了上帝的苹果吃了,上帝降罪了,后来上帝为了要拯救人类,要人类赎罪,全人类都为那个使者因为偷了一个苹果而赎罪。而偷苹果的罪叫原始的罪,这也就是基督教的所谓原罪。人类之所以受苦受难,是因为使者犯了原始的罪过。所以人类的生活有三个阶段,一个是在上帝乐园里生活,没有罪,没有什么痛苦;后来犯了原罪,就永远受苦受难;最后,如果经过人类的赎罪,上帝就来拯救了。

从形式上来看,基督降生就有点否定的否定的味道。因此他用形式类比的方法进行攻击。你看,基督教就有这样的故事,仿佛马克思是模仿基督教的故事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的。

在这里,我觉得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杜林这样的错误理论里,恩格斯能够抓住它一段最典型的材料集中加以批判。下边就是恩格斯对杜林的反驳。

首先,是揭露杜林对马克思的否定的否定规律的内容加以曲解了,最后归结到对规律应用的曲解。

恩格斯揭露了杜林给马克思加上他所从来未提过只字的什么所有制的高级的统一。他说,“马克思说:‘这是否定的否定。它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但这是以资本主义时代的成果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就是说,以自由劳动者的协作以及土地的共有和他们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有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从那以个人劳动的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自然是比从事实上已经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长久很多,困难得多,艰苦得多的过程 ’。全部就是如此。”(《反杜林 论》第134-135页,又见:同上书第473页)

恩格斯对这一段话下面作了解释,就是说,马克思讲的这个个人所有制,这是讲产品的消费的个人所有制,它的基础是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那么这个高级的统一当然也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但它主要的东西是公有制,而不是简单恢复的个人所有制。 这是恩格斯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的曲解。

恩格斯在下边又讲:“既是个人的同时又是公共的所有制,这种糊涂拙劣的观念,这种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得出的无稽之谈,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马克思让其信徒自己去解决的这种意味深长的辩证法之谜一这一切又是杜林先生的随意捏造和臆想。”(《反杜林论》第135页,又见:同上书第474页)

这一段话的意思我们是明白的,不过这里面值得讲一点,辩证法讲的对立的统一,不是对立面的相等。但是,我们一般讲话有时候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成为对立面相等。比如,修正主义的出现是不是好事情呢?我们用辩证法的原则,一般地讲,可以说,这是坏事,同时也是好事。说简单一点,如果从字面上了解,好像坏事就是好事。曲解辩证法的人常常是用这种手法的,说辩证法是把对立的东西搞得好坏不分了。实际上,我们讲修正主义的出现是坏事又是好事,这是讲这件事的两方面,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危害性,帮助了帝国主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说它是件好事,并不是因为它帮助帝国主义这件事本身就是好事,帮助帝国主义当然是坏事,决不能说这是好事,我们说它是好事,是因为它有另外的一方面,它可以向我们提出问题,使我们了解到修正主义的危险,使我们得到教训,提高警惕,搞社会主义要防止修正主义,所以是好事情。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两分法,不是把对立的东西任意混淆起来的方法。一分为二怎样分?就要看对象。有的东西,对立面很清楚,很容易看出来。如一个社会,有无产阶级,有资产阶级,一看就知道。有些对立面,在形式上多多少少好像又是外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方面在形式上是阶级区别的对立面,但它们之间又有内部联系,那就是表面上不容易看到的,要用思想去理解,如资产阶级影响到无产阶级队伍里面,社会主义社会出现修正主义。这种情况,如果不用头脑去想,光靠感觉去感觉出来是困难的。有些东西,它暴露出来我们感觉不到,不容易看到它的内部联系。一分为二,就是思想上一分为二,理解它的不同方面。各种事物都是这样的,外部不易暴露对立面。如修正主义的出现这件事,可以把它看成好事的方面,这是不能感觉到的,只有从长期的经验中才能体会到,用自己的思想去领会才能领会到。但是不管怎样,对立面总是两方面。我们说这件事是坏事又是好事,并不等于说坏事本身就是好事,是说这件事有坏的一方面,但也有另外的一方面,即它附带着起好的作用。两点论就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二,还要注意到一的本质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二又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不是折衷主义,总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消费个人所有制。修正主义本质是坏事,但在附带方面,次要方面又是一件好事,可以使坏事变为好事。

有的同志问:怎样一分为二?一分为二,首先是看到事情总有两方面,其次是要搞清楚以哪一方面为主,根本不是对立面的相等。杜林荒谬的所在,就是把对立面看成相等的东西。

第136页,又见:同上书第475页中间一段,是恩格斯揭露杜林对马克思的曲解,好像不可能是无意的,不可能是无知的,而是有意的。原因是他的曲解是三读《资本论》之后才这样做的。他在作这种曲解之前,他的书已经出了两版,也没有讲这个问题,后来突然出来这个问题了。恩格斯在这一段最后几句话里讲到杜林的方法。他说:“而且几乎是杜林先生逼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杜林先生在这里故意地来‘有利地扩展’马克思的思想,就是说对杜林先生自己有利:”

伯恩施坦曾说,他很欣赏杜林的实用主义是实证主义,杜林的世界观是黑格尔的图式论,机械唯物主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实用主义,对我有利,有用就是真理。这是实用主义的原则。当然,伯恩施坦讲的实用主义主要的是讲他的机会主义。实用主义用到工人阶级队伍里面来就是机会主义。机会主义就是追求眼前的利益迁就现状。这就是实用主义的特点,也是机会主义的特 点。杜林曲解马克思的方法,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性质。

第137页上,就是《资本论》上讲的剥夺者被剥夺的问题。马克思是这样讲的,由小生产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又转变为社会主义。大家都读过《资本论》,这里用不着解释了。

第138页是恩格斯对上边马克思的思想的一些解释,这个思想是完全合理的,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分析,并没有什么像杜林曲解的那种情况。恩格斯在头一段的第5行说:"马克思只是从历史上予以证明并在这里简短地概述,说正像以往小生产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必然产生自身消灭的条件,即小私有者被剥夺的条件一样,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自身也产生了使它一定归于灭亡的物质条件。这是历史的过程,如果它同时又是辩证的过程,那么这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过错了……。”(丈见:同上书第476页)

恩格斯的这一段话很清楚。恩格斯这种解释还是想来说明否定的否定规律反映了什么?就是说一种东西,如小生产由于自身的发展,必然产生自己灭亡的条件。这个思想可以用到一切东西上去。任何东西,它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自己灭亡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它的对立面。对立面的出现,结果使这种事物于始消灭。所谓消灭,也就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就是说,否定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只是事物的一种形态的消灭。小生产变为资本主义的集中生产,走到它的对立面,同样,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自已消灭的条件,即产生了自己的对立面,最后是资本主义也归于灭亡。而这个灭亡,也是转到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即社会主义。

否定的否定这个规律的内容,无非是说;一件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原因,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自己产生矛盾,矛盾的发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对立面以后,又产生自己新的对立面。经过两次转化,就形成一种否定的否定关系。为什么叫否定的否定关系呢?就是说,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有曲折性或者是螺旋的形式,经过两次否定。原来是个人劳动,个人私有为基础,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了共产主义,好像是有些恢复又有了个人私有,和最初的个人私有有某些相同的地方。所以第二个否定常常在某些方面好像又恢复了最初阶段的某些特征。恩格斯在这里具体说明了这个内容。后来,列宁在《哲学笔记》里讲得更清楚。他讲到否定的否定在外表上的反复并不是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某些特征的反复。

另外,关于发展使事物转到对立的方面的思想,它的核心还是对立统一的规律。首先是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统一就是矛盾。所以矛盾的发展,就是对立面的发展。对立面的发展使事物转到反面。矛盾的发展怎样引起事物向对立面转化,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斗争。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这本书里没有讲。这一点我们在上而讲过了,现在要作点补充。当然不是说恩格斯写这本书犯了什么错误。因为在那个论战中不需要提出斗争的问题,所以没有提出来,但是对立却讲了。毛主席讲辩证法,着重讲对立统一规律。他解释对立统一规律,认为对立统一是宇宙普遍存在的规律。事物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对立面的斗争使事物向反面转化。由于事物向反面转化就引起发展,引起质变。这里或者再加上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性是相对的。毛主席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可以阅读【强烈建议收藏本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的思想精髓全在这里(万字长文)——编者注],讲过这方面的原理,比恩格斯当时讲的更展开了一些,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就更清楚一些。我们说一分为二的方法,这是简单的说法。但是要说得全面一点,应该把毛主席说的所有的这些话都说出来。首先是事物是统一的东西,但有对立面,对立面的关系是又统一又斗争。又统一又斗争,通过斗争引起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然后推动事物前进。两个向对立面转化,就是一个否定的否定,一般可以这样说。向对立面转化,也有集中进行的,一个整个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资本主义的灭亡,到社会主义,是整个的向对立面转化。也有在斗争的过程里,对立的一个方面向对立面转化,这也是对立面的转化。如我们党内要整风,整风就有对立面,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经过斗争,结果会发生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斗争的结果是不是会使我们的整个党向对立面转化呢?当然不是这样的。经过整风,不是使党向对立面转化,而是达到更统一更团结。但是经过这个斗争,可以使有错误思想的人向对立面转化,使正确的思想提高,正确思想的支配地位更加强了,所以党就更发展了。对立面的支配地位发生变化,或者是矛盾根本解决了,或者是矛盾双方的某一方而由被支配的地位走向支配的地位。这种情况,可以使事物发生质的飞跃,对立面的支配或者被支配地位不变化,但在某一方面发生了转化,使事物更前进了一步,一般是量的变化,或者是部分质变,阶段性的发展。也可以有相反的情况。比如,在苏联原来是马克思主义占统治地位,斗争的结果,统治地位变了,修正主义占统治地位,这也是一种发展。这一种发展是带有倒退性的,复辟性的发展。复辟这件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有它的必然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如进行一个新的事业,搞一个新的创造,一点经验也没有,出发点是先进的,但到了一定时候,因为犯了错误,碰了钉子,遭受挫折。从形式上看是倒退的,实际上也有前进的一方面,因为他可以通过吸取教训,再向前进。在发展的过程中,绝对的倒退是没有的。当然如果不接受教训,那就不能再前进。人类要搞一点什么新的事业,碰了钉子,绝对不取得教训是没有的。这一部分人得不到教训,另一部分人会取得教训。有人提出:有了正确的方向,经过失败达到胜利,算不算否定的否定?可以这样说。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一般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有了经验就不同了,那就不是失败的问题了。如我们中国可以接受国际上的教训,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还会有某种反复,也还会碰到资本主义的进攻。在发展过程中,还会或多或少地经过曲折。这个曲折也就构成了否定的否定的一种形式。因为有了旧的经验也可能对一些新情况不了解,再碰到一些新情况,还是没有经验。在斗争中还可能有许多复杂的情况,或多或少的曲折都会有的。

第138页的第二段就讲到否定的否定作为一种方法的意义。恩格斯说:“马克思只是在提出自己的历史的和经济的证明之后”, 才说明资本主义这种发展过程是否定的否定,并不是先拿一个否定的否定作为公式来套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不经过研究,简单作出结论,说将来一定会出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马克思不是这样做结论的。这里恩格斯告诉我们,否定的否定规律是作为一种方法,一个向导,不是一个用来证明问题的公式。什么是证明公式呢?就是说:对于一个问题,不经过任何调查研究,只根据现有的一些现象,就直接做出一个结论,说这个现象一定要走到它的反面。反面的结果,即否定的结果怎么样,他不管。如果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能够做出结论,他说是根据否定的否定规律,所以我的结论是对的。黑格尔讲一切事物都是否定的否定,所以我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不对的。

我们不能把否定的否定规律看作同杜林讲的一样,把它当作证明某个结论的工具,有了这个工具,用不着对事物作调查研究就可以按照这个公式作结论。

初等数学有时候可以这样做。如两条不相连的直线=, 怎样证明它是相等的?这就要把一条线的一端摆到另一条线的一端,再把一条线的另一端摆到另一条线的另一端上,使两条线相垂,我们说它是相等的。为什么?因为有这样的公理,两条直线的两点都合在一起,那么这两条线是完全相等的。两条直线只要两端完全重复,它就相等。我们这样做了,完全符合这个公理,它是相等的。这就是证明的工具,初等数学常常用这样证明的方法。

杜林就是把否定的否定看作是简单证明的工具。因为初等数学很简单,这样做了就能证明。可是,社会的发展,自然界许多复杂现象的过程,就不能这样简单地来证明。运用否定的否定规律,就是说,我们根据以前观察的许多事物研究的结果,发现了否定的否定规律是普遍规律。因此,我们以后在研究一个新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时候,把这个规律作为一个向导,估计可能会有这样的过程,但会不会实现这个过程,要具体研究,特别是怎样否定、怎样被否定,要经过具体分析,才能够作出结论,在没有具体分析之前,不能下结论。

否定的否定总是表明事物是不断向对立面转化才能够发展的,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因此,不管是任何社会,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好,一万年以后也好,它的发展过程还可会表现出否定的否定的形式,也就是采取曲折的形式,螺旋的形式。肯定地说,共产主义也不是完全直线发展的,这是可以估计的。至于怎么样发展?我们现在不能提出具体的估计。

所以,辩证法这种方法,只能够作为我们研究方向的指南,不能直接用来帮助我们对事物未来的发展作出很具体的结论。

辩证法的规律是普遍的规律,那么是不是它本身就完全是绝对真理了呢?有没有相对性呢?一切真理都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法的普遍规律本身也有相对性。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真理性也是受限制的。受什么限制呢?就是说,只能够把它作为向导,作为研究的指南才有真理性,如果想把这个限制夸大,突破这个限制,把它当作万能的公式,那它就荒谬绝伦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包括一分为二的方法,也是这样的,只能当作开辟真理道路的工具,它才是真理,而不是当作死的公式,否则就是错误的。

有人问:一分为二怎么分法?

如果要求我们定一个很具体的一分为二的方法,那么问题就来了,对立统一规律不能回答如何具体的分法,普遍规律不能回答我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究竟应该怎样分法,它只能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方向。一切问题都要采取两分法,当你碰到问题时,不要只看一面。任何时候,如总结工作的时候,都不要只看见成绩或者只看见缺点。大庆油田的典型经验那样好,也不能说它就没有缺点。我们和大庆油田比,我们的工作差得多,但不能说自己的工作好像一团黑暗。所以要反对两种倾向。学习大庆油田经验的时候,对我们自己的估计也是这样的,估计过低了也不行,把自已估计过高了,故步自封也不行。

怎样看事物的两面呢?对不同的具体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东西,从表面上就可以分为两部分。如世界上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在空间上就分为两类。有的东西,它有两个方面。如一个人的思想有两重性,你不能把一个人分为两部分。但每个人的思想上都有两重性,如有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有的人即使有很高的共产主义觉悟,但是也会有缺点,总有两重性。而同样的两重性,但又有程度的不同。

有了一分为二的方法作指导,并不等于直接就能解决问题,只能作为一个向导,它告诉我们怎样一分为二。如果要真正把事情的两方面搞得很清楚,那就需要很好地调查研究,要自己做具体的努力,不可能依靠一个公式就立刻把问题解决了。辩证法是一个向导,要把它运用得很好,使它真正起作用,还是要靠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处理问题。还要经过调查,经过实践,在辩证法两分法的指导下,可以把事物的矛盾揭露出来,然后才能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办法。

第138-139页这一段,说明了杜林不懂得辩证法的本性。

刚才讲过,辩证法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的向导,不是证明的工具。形式逻辑从形式上看来便是一种证明的工具。形式逻辑叫三段论法,三段论法在形式上就是一种证明的工具,一切的推理大体上都分三段,或者是三句话。前两句话叫前提,后一句话叫结论。一般的推理形式都叫三段论法。普通教科书的三段论式,如一切人都要死,某人是一个人,所以某人也必然要死的。如秦始皇是人,他虽然想长生不老,但他还是要死的。这个三段论法的公式,有一些相互的关系。第一段叫大前提,一切人都要死,这是普遍原则;第二段是具体事例,秦始皇是人;第三段是把普遍原则和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得出结论,秦始皇是要死的。大前提是原则,小前提举出具体事例,第三是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二个前提作出的论断。这是形式逻辑最基本的形式,基本的公式。如果我们把一种事情看作是很简单的,是孤立不变的;那么运用这个公式就可以证明问题。只要有一个大前提(这是一个普遍的原则)比如人都是会死的,那么你就可以根据这个公式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用不着请医生,请生理学家研究这个人的生理,只要根据三段论法,就可以做结论。凡是比较简单一点的事物,用推理的方法直接可以做出结论。又如杯子,一切杯子都可以盛水,我手里这也是个杯子,结论,它可以盛水。很简单的事情可以用三段式来作结论,不需要研究杯子为什么可以盛水?它的质量怎么样?用什么质料做成的,形式逻辑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用作证明的方法,对简单的事物直接做出结论。

恩格斯在第138-139页上讲道:“……形式逻辑首先也是寻找新结论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就是说,已经知道了普遍的原则,那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情结果应该怎样研究,我们可以运用三段法来求得。形式逻辑可以直接证明问题,用不着作什么结论。恩格斯说:“辩证法也是这样,只不过是处在更高的阶段上罢了,而且,辩证法突破形式逻辑的狭隘的眼界,在自身中包含着更广大的世界观的萌芽。”这就是说,形式逻辑的眼界比较狭隘,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不经过研究就作论断,所以它只能运用在比较简单的事情上,比较复杂的事情就不行了。

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劳动人民的贫困化。那么可不可以根据这种原则对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直接作出结论说这个国家的劳动者一定贫困化呢?恐怕不能这样说。因为就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总的趋势来说劳动者是要贫困化的。可是,可能在某个国家的某个时期,它的劳动者普遍不是贫困化,有点稍微富裕起来。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呢?会有的。如劳动就业的问题,资本主义必然产生失业现象,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充分就业了,一个是瑞士,一个是西德。南斯拉夫有许多人跑到西德去找工作。现在西德又有失业的了。这种情况用三段论法做结论就不行。在这里,形式逻辑就没有用了。如果你想用形式逻辑作出这样的结论,瑞士的劳动者一定会有失业的。那么我问你,为什么有失业?有什么证明?你回答说,有三段论法作证明。三段论法是普遍原则,一定能运用到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上去。资本主义必然产生失业,瑞士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瑞士必然有失业的。你看,三段论法是这样的,是可以得到证明的。如果你要这样来证明,那就要落空。

因为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简单用那种公式来作结论是不可能的。这就要用辩证法来解决问题。资本主义必然引起失业,资本主义必然引起劳动者的贫困化,这是普遍的规律。但是普遍的规律应该这样了解,它是资本主义总的发展趋势。但在总的发展趋势中,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具体情况,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因为殖民地很多,从殖民地掠夺超额利润,使本国的劳动人民比较富裕起来。所谓比较富裕是平均来说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比我们高一点,这是一种矛盾现象,如果不分析这些现象,就搞不清楚。总的趋势是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终归要发生问题的,失业的情况,在任何国家里,迟早是要增长的。现在还没有失业情况的国家,将来还是会有失业的,这是总的趋势。但是,在一个国家里,在暂时一个阶段里,又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对这种情况不作具体的调查研究是不能理解的,也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这个规律的正确性。这就非用辩证法不可。这就要突破形式逻辑的狭隘眼界,到广大的事物中去研究。研究资本主义国家,要联系到全世界的资本主义,联系到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关系,联系到全世界的经济情况。

恩格斯说:“辩证法突破形式逻辑的狭隘的眼界,在自身中包含着更广大的世界观的萌芽。”(《反杜林论》第139页,又见:同上书第477页)这就是说对世界的看法能够看得更广大了。所谓广大,也可以从数量上来说。初等数学运用于狭隘的范围内是正确的,高等数学要运用到广大的宇宙空间才能显出它的广大。高等数学要用辩证法,从广大世界范围内来看,就要把曲线看作直线。

当然,形式逻辑也不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在一定范围内要用形式逻辑的公式作证明。有时在检查一种思想是正确还是错误,要运用三段论法的公式,你违背了它也会犯错误。从前,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搞的形式逻辑,目的就是要向当时的诡辩论作斗争。当时的诡辩论者就是设法利用混乱的逻辑进行诡辩。形式逻辑把逻辑的规律搞清楚了,可以用逻辑的规律来检查一个人的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形式逻辑作为证明的工具有时是需要的,但不能真正对事物作科学的研究,而简单的证明只能摆在次要地位。恩格斯在第139页的第8行说,“在这里,简单的证明同这一方法在新的研究领域内多方面的运用相比较,肯定地落到了次要地位。可是高等数学中从微分学的最初的一些证明开始,几乎所有的证明。从初级数学的观点来看,严格地说都是错误的。同样,像在这里那样要用形式逻辑去证明辩证法领域中所获得的结果,那么情况也必然如此”。用辩证法来研究,我们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趋势当然是劳动者的贫困化,资本主义要产生失业。用辩证法又可以说明瑞士可以充分就业,而形式逻辑就没有办法证明这一点。像这一类的向题很多。孙中山也批评过马克思主义,他说 ,马克思讲过,资本家剥削劳动者总是喜欢延长劳动时间,这不见得对,像美国福特汽车厂,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缩短了。他也是想用三段论法来证明马克思是错的,那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是进行了矛盾的分析,资本家为了榨取剩余价值,可以延长劳动时间,也可以缩短劳动时间增强劳动生产率。一个是延长劳动时间,一个是缩短劳动时间,要进行对立面的分析。孙中山只抓住 一面想来证明马克思的分析是错误的。所以,形式逻辑不能证明 辩证法研究的结果。

【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初等数学都是用已知求未知的方法。初等数学也是用两个数来求两个数,用已知求未知。代数也是根据公式然后把未知数找出来。这都是由已知到未知的方法。

形式逻辑有两种:一种是演绎逻辑,一种是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是根据两个大前提、原则来推测某一个具体事物,由已知到未知。有时候自然科学常常用形式逻辑的方法,由已知推到未知。

比如达尔文有这样一件事情,他经过对很多事实的研究得出许多植物的花的花粉总是要靠昆虫来传播。因此,他就可以根据这个原则断定凡是有蜜的花都是由昆虫来传播花粉的。后来有一个读过达尔文的文章的人,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花,这种花很大,也是有蜜的花。但是花太大了,很难想像有一种昆虫能来给它传播花粉,于是他就写信给达尔文,说我就不能设想这种花会有一种昆虫能给它传播花粉,因为太大了,恐怕你讲的原则不对。达尔文回答他说:你再去调查调查,如果你所发现的那形状的花可以肯定,传播那种花粉的昆虫一定能找出来。后来这人根据达尔文的信,就找到了这种虫。不过不容易找到。

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花,形状与达尔文研究的花一样,达尔文推测这种花一定要有一种昆虫来授它的花粉,他还没有找到这种虫,但是他可以推测。这就是说,简单的形式逻辑也可以帮助人们从已知到未知。

人都是要死的。因为某人是人,所以要死的。这是演绎逻辑。一切人都是要死的,这是普遍规律。因此对个人作结论就一定准确。根据这个原则就可以推测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这样的规律:要死的。如果有谁说我发现长生不老的药,吃了这种药可以不死,那可以根据形式逻辑肯定这是错误的。

逻辑,即使是形式逻辑也可以帮助人们由已知推到未知,辩证法不过是更高级点。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可以指出一个方向,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可能采取这种形式,至于是不是一定要采取这个形式发展,那还要先进行具体地研究。不能直接作结论。规律只是一个响导、方向。有了这个方向,在观察问题时可以注意这个方向。

所以,不能把理论原则当作简单的公式。初等数学有些问题可以用公式来简单的证明,但不是占主要地位。这段话恩格斯讲过。他说:即使是初等数学也是一种推测未知的方法。有时初等数学的公式也可以简单地证明问题。因为初等数学比较简单。大家读过初等数学都知道。

恩格斯又说:“可是高等数学中从微分学的最初的一些证明开始,几乎所有的证明,从初级数学的观点来看,严格地说都是错误的 。”(《反杜林论》第139页,又见:同上书第477页)

如果用形式逻辑或初等数学来证明高等数学的一些结论,那是完全不能证明的。初等数学认为,直线就不能是曲线。如果要用这种观点来理解高等数学就必然要犯错误。初等数学认为,两段之间直线最短。这种公式可以证明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比如我们想走最短的路自然而然要走直路。因为比走弯路近一些。这是初等数学。但是到了天文计算时,很长的两段距离中间最短的并不是直线,而是曲线。这是常识所不可设想的。高等数学的公式只能这样计算。在用微分法分到无限小的情况下,也不能说两段之间最短的就是直线。在研究地质,研究最基本的粒子运动时,如果简单地按照两段之间最短(就是直线)来计算也会犯错误。高等数学中的最大的和最小的东西跟日常生活中的最大和最小又不一样。

“同样,像在这里那样要用形式逻辑去证明辩证法领域中所获得的结果,那么情况也必然如此。”(《反杜林论》第139 · 页,又见:周 上书第477-478页)

形式逻辑有一条规律,就是和实际不能有矛盾。A就是A, 甲就是甲,甲不能又是非甲。就是不能有矛盾。这种形式逻辑的观点用在日常生活中,用在不需要发展,不需要考虑复杂的情况下是完全正确的。杯子就是杯子,不能说它又不是杯子,不能考虑变化的情况。但是到如果要考虑它的发展,这个公式就不行了,直线可以是曲线,直线在一定条件下就是曲线。是可以这样的。】

第139页(又见:同上书第478页)最后一段,这里讲到否定的否定究竟是什么东西?是不是像杜林讲的像《圣经》上的故事那样一种神秘的法宝。恩格斯讲:辩证法“这是非常简单的、到处、每天发生的过程,如果清除掉它上面的、被旧时唯心主义哲学蒙上的、而且无能的形而上学者如杜林先生之流为着自身利益还想继续蒙上去的那层神秘的翳障,那么它是任何小孩子也都可以理解的”。下边,恩格斯举了一些很通俗的例子作说明。

这一段说明很重要。我们一般同志在学否定的否定规律的时候,也常常有这样的障碍,觉得否定的否定规律很难理解,是一个很神秘的规律,好像中间有很难了解的关系。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是日常存在的东西。毛主席说过,工作要有节奏,要劳逸结合,事情是有曲折的,波浪式的,有起有伏。劳动——休息—— 劳动,这种简单的事情就是否定的否定。生产是波浪式发展的,就是否定的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有繁荣,有危机,又有繁荣,也是否定的否定。

形式逻辑这个名词,有时候是指纯粹的形式观点,不研究内容。不研究内容,当然就不研究矛盾,所以是违背辩证法的。形式逻辑这个名词,有时候是同形而上学混用的,有时候又有区别。形式逻辑就是讲形式逻辑的科学,形而上学是世界观,是方法。形式逻辑不是世界观,是具体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者有时候是这样分的。有时候把形式逻辑看成和形而上学差不多。主要是它只表示形式的一种片面,表面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在科学研究上,作为帮助证明的次要方法还是有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我们做科学研究,搞工作的时候要排除,不能利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做工作,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只能用辩证法的方法。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错误的方法。

要注意,为什么有一些形而上学的方法在人们的思想里影响这样大呢?为什么我们在用辩证法的方法研究问题时常常碰到困难呢?这是有原因的。恩格斯讲:形而上学的方法在日常家庭生活范围内使用它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对问题作研究,看得表面一点、片面一点也不会碰钉子。在日常生活 里,表面看问题,片面看问题成为一种很巩固的习惯,加上几千 年来统治阶级在形而上学方面有发展,并着重进行宣传,所以就 形成一种巩固的习惯。也是由于在日常生活里不会使我们受很大 的害处,而且也还方便,所以容易形成这样的习惯。但是一旦要 涉及到要真正研究、解决复杂的问题的时候,没有辩证法就一定 要碰钉子。这个意思,绝不是说形而上学在科学方法上还可以有 一定的地位,但是,它在科学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上曾经作为一 种习惯起过作用。形式逻辑这个名词,如果用形而上学的意义去 了解是要不得的,在科学研究上要反对形式逻辑。但仅仅思维时 所采取的逻辑,还是要用的,我们除了主要用辩证法的分析矛盾 之外,在逻辑上我们要弄懂问题。

正因为否定的否定是一种普遍规律,所以它可以作为我们考察问题的向导。这样一种平常的普遍规律,连小孩子都可以了解。当然,小孩子的了解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了这个规律的内容。因为事物都是波浪式的,曲折的发展,一看就可以知道。走路用两只脚走,也是否定的否定。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引用了一些例子,如麦粒的例子,数学的例子,关于正与负的关系,关于微积分的问题。恩格斯在这里讲了dx和dy的关系。dx/dy本身就是微分,无限小,xy是实数。可以用具体数字来代替,如4/8,这是一个不变的分数,8与4微分之间的关系等于0/0,8与4都会变小,假如不断地变动,小到无限,小了又小,总是小下去, 最后出现的结果是,8接近于0,4也接近于0,结果那么0/0是什么意思呢?如果用普通的初等数学来了解,0/0=0。那么4/8的关系是不是最后变成零了呢?所以用普通的数学观点来看4/8是1/2,再小下去也是1/2,可是就很难理解微分不是1/2,变成了0, 在微分学上,它一直小下去应该达到这样的结果,前不是1/2。 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就想不通。好像1/2的数就消灭掉了。微分学一直小下去,具体的分子等于否定了。用初等数学的看法,这个否定完全没有了。但在微积分看来,0/0是不=0的,但也可以说=0。应该这样理解,无限小下去,可以设想是=0,接近0,可是你说它就是0,也不对。因为它再怎么小,它原来是1/2的关系。在微分学上应该怎样看0/0呢?一般说来,数学家叫不定等关系。初等数学认为0/0=0,在微分学上0/0是不等的,为什么是不等的呢? 因为你可以把它看成是0,也可以不是零,它还是1/2。恩格斯讲,又可以把它看成积分,积分也可重新变大。微分之后有积分。积分就是把无限小变回来,走向相反的方向,结果还是1/2,所以0/0可以=0 , 但也不=0, 还可以是1/2。因为这里面有变化。高等数学要经常注意变化,0/0是不定等的。所以4/8的微分关系可以是0/0,1/9也照样是0/0。高等数学里面,0的内容非常丰富。初等数学的0是没有什么东西的,高等数学的0就有无限的内容,可以产生1/2的关系,可以产生1/9的关系,可以产生1/10的关系,可以产生无数的关系,但是也可以等于0。一个公式,经过微分的结果就是0。但它还可以作积分计算。

还有一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这本书的“引论”里讲辩证法变成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变成现代的辩证法,这是否定的否定,最初,古代罗马的唯物主义,后来变成唯心主义,后来又变成唯物主义,这都是否定的否定的关系。恩格斯这里讲的,也是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否定的否定关系的。

关于这个问题,涉及到学术上争论的问题。就是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会不会转化的问题。照恩格斯的说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可以转化的。唯物主义被唯心主义否定了,唯心主义后来又发展到唯物主义。哲学史的过程是这样的。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冯友兰等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恩格斯这里的提法,肯定是有这样的关系的。我们感到这个关系的主要话题似乎有点难于理解。唯物主义本来就是唯物主义,它怎么能转化为唯心主义呢?唯心主义是荒谬的哲学,为什么会转化为唯物主义呢? 抽象地讲是绝对对立的,不能转化的。问题是具体的历史过程有这么一个关系。唯心主义怎样产生的呢?就是早期的唯物主义有些问题还解决不了,唯心主义就从它的缺点中产生出来了。古代唯物主义本身是有缺点的,自己内部有矛盾克服不了,所以它对立的方面就发展了。这里主要不能理解的是恩格斯讲的思维与物质的关系。人的大脑怎么产生思维,古代人搞不清楚。我们现在搞清楚了。我们经过实践,达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古代人没有这个认识,设想精神是独立的东西。设想的结果,越来越认为精神脱离物质而独立,精神越来越成为主动的东西。再加上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由于剥削阶级,脑力劳动者占统治地位,强调精神的独立作用,就转化为唯心主义。这并不是唯物主义本身就会变成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本身包含的对立面发展起来,结果唯心主义占了统治地位。唯心主义发展的结果,又产生了自己的对立面。因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都是客观规律,这些知识有认识的来源和客观的来源,科学越来越发展,知识越来越发展,这就越来越清楚,要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去概括客观的知识即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是越来越不行了,越来越和它的观点相矛盾。

最后,唯物主义打倒了唯心主义,而这个唯物主义是从唯心主义内部矛盾生长出来的。如果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绝对不转化,那么势必要发生这种观点:世界上原来有一个唯物主义,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和唯物主义没有关系的唯心主义来代替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一个时期,又出现了一个和唯心主义没有关系的新的唯物主义观点。这还是形而上学的看法。还是应当运用事物自己内部的矛盾使自己被消灭,产生另外的事物,把自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这才是符合辩证法的。冯友兰说,唯物主义的发展是经过唯心主义的。“经过”的讲法不妥当,好像唯物主义的发展非经过唯心主义不可。这不是具体的分析。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说,转化都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不是永远转化的。古代的唯物主义可以转化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可以转化为现代的唯物主义。现在,马克思主义可以不可以在一个时期转化为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呢?当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有的。将来一个人的思想,一个时候唯物主义占优势,一个时候又犯了主观主义,脱离实际,然后又克服了主观主义回到唯物主义方面来,这种过程以后还是会有的。至于整个的历史时期都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这种情况在共产主义社会不会有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一定。社会主义有列宁的唯物主义,斯大林的唯物主义。斯大林是唯物主义者,部分问题上出现了主观片面性。由于这个主观片面性没有很好地克服,现在苏联就出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统治,修正主义现在影响到整个哲学界。修正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它要碰钉子,结果还要转回唯物主义。

这就是我的一种解释。这是个学术问题。我这几年老在想这个问题,反复想过好多次了,还是感到这样讲妥当一点,符合辩证法。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唯物主义不是铁板一块,唯心主义也不是铁板一块,都是可以分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具体的。凡是具体的东西都是可以分的,都有矛盾。当然,它是唯物主义的时候就是唯物主义,但它有自己的矛盾,这个矛盾发展了,就会导致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如果说得妥当一点,可以说是唯物主义转化为唯心主义的时期,唯心主义转化为唯物主义的时期。不能简单地说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就是唯物主义。

关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问题。恩格斯还讲到:“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简单地恢复旧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和古代唯物主义有共同的特征,但绝不是简单地恢复。因为新唯物主义有一个特点:“一般地说这已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它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门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并表现出来。”(《反杜林论》第143页,又见:同上书第481页)

这一段话较难理解,有个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曾经有些托派把恩格斯这段话做这样的解释,他们说:恩格斯认为在黑格尔以后哲学就消灭了。当时有一种叫作“哲学消灭论”的观点,只要有科学就够了,不需要有哲学了。我们当然反对。我们要反对他们,就要对恩格斯这句话作解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哲学。为什么“一般地说这已不再是哲学”呢?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新的特殊的哲学,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如果说这仅仅指的是已往的那种哲学,那么也可以不叫哲学。但是,如果哲学是指的世界观,那么还是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过去的哲学不同。过去的哲学是想要超越各种科学之上,不要严格根据科学知识作基础,自己设想一套包罗万象的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前所有哲学的特点。恩格斯这里讲的“一般地说这已不再是哲学”,就是指的这种哲学,那么现在是不需要的,要消灭的就是这种想要超越各种科学之上的另外搞一套的哲学。这种哲学,大部分内容与科学没有关系,是主观臆造的。所有黑格尔以前的哲学,都有这种特点。恩格斯讲,这种哲学没有用。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还是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完全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世界观,它不是在科学以外去虚构一套包罗万象的体系,它本身仅仅是把各种科学成果作一个概括,从各种科学中抽出来的,因此,各门科学都是适用的。并且任何一门科学,每一次新的发展,都证明辩证法的正确性,都使辩证法得到一次新的证明。所以,马克思主义还是一种哲学,不过不是从前那种哲学。从前那种哲学是不是完全消灭了呢?一点用处也没有了呢?那也不是。从前的哲学,它的整个体系是消灭了。它有许多虚构的东西可以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代替,这些就不需要了。但在从前的哲学里面,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即从前哲学研究过的形式逻辑,研究过的辩证法,还是保留下来了。所以恩格斯讲“扬弃”的意思,就是说,“同时既被克服又被保留”了。整个体系消灭了,但它里面有价值的东西被新的科学、新的哲学吸收了。所谓批判地继承,就是这种意思,把所有的糟粕取消,但对某些有价值的精华的东西保留下来,加以发展。这些问题,还涉及到道德的问题,以后解答问题的时候再谈一下。

【《反杜林论》第143页中所说的“现代唯物主义”,是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也是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互相斗争,互相转化的最高结果,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哲学的历史。总的说来,科学唯物主义发生、发展,完成的历史,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是完成了科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表明科学的唯物主义开始完成了。

这个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特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历史本身和全部的思想内容加到唯物主义的巩固基础上去。这个思想不要机械地来了解,不要把它理解为两千年全部的历史推到唯物主义上去,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应该了解现代唯物主义是两千年来哲学发展的最高的结果。两千年来哲学中消极的东西,不好的东西都被克服了,凡是积极的东西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所有哲学,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一种特点。每一个哲学家都企图自己完成一套最后的哲学,完成一套绝对真理,企图把历史知识的全部真理包括在自己的哲学著作里面。这些哲学家都有一种幻想,以为自己的哲学就是人类认识中的最高峰,不能再发展了。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要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这种做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根本不需要,也是根本没有的。任何一个最伟大的哲学家都不可能在自己的一生里建立一条永远适用的绝对真理,不可能幻想自己搞出一套系统,以后别人就用不着研究了,前进了。这种思想从马克思起一直到毛主席是根本没有的。但是以前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有这种幻想。这就是以前所有的哲学的糟粕,消极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几千年来的哲学经验作出了总结,把几千年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经验作了最高的总结。同时又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根据当前社会革命的经验,概括出一些世界观的基本原则,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都是用来帮助我们指导研究具体问题的,帮助我们指导我们来研究自然科学的具体的实际问题,社会斗争的实际问题,不是想要在哲学上建立一套体系,来代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只是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论,在世界观,方法论方面提出一个正确的指导原则。比如《矛盾论》[可以阅读矛盾论 | 经典佳作——编者注]就是提出了一些我们怎么样去研究矛盾的指导原则,研究矛盾要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抗与非对抗等等。这些都是给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不是要用这些原则作为死的公式来代替我们的具体研究,而是用来帮助我们具体研究问题,为帮助我们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原则性,方针性的意见,是一些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

所以,在这里恩格斯这样说:一般地说,这里已经不再是哲学了。是不是它就不再是哲学了,是说不是以前的哲学了,不再是黑格尔以前的哲学了。马克思的哲学跟黑格尔以前的哲学有根本的区别。以前的哲学都是想搞一套包罗万象的体系,代替自然科学,代替社会科学,或者想超过社会科学,企图建立一种科学的科学。是科学的太上皇,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只是在科学的研究、社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思想上的指导原则,世界观的原则,方法论上的原则。所以不再搞包罗万象的体系。这种哲学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哲学,以前的那种哲学被扬弃了,所有的体系被克服了,被扬弃了。但是它的合理的东西都被保留了。以前的哲学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总想搞包罗万象的体系,另一方面也企图搞出一些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后一方面被马克思主义保留下来了。所谓保留也不是简单的保留,是提高了,改造了,发展了的。所以恩格斯讲:包罗万象的被克服了,但是真实的内容被保留了,哲学上的真正的原则、内容、任务保留下来了。

所以,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就是写了《实践论》[可以阅读实践论 | 经典佳作——编者注]、《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可以阅读【强烈建议收藏本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的思想精髓全在这里(万字长文)——编者注]等。要是从前的哲学家,就要写几十万、几百万字,单说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几十万字,与《资本论》一样。而且他还有体系,还有自然科学、历史哲学,美学都是他的哲学。自然科学也包括了历史,还包括了《逻辑学》,还只是他的方法论,他的第一本东西。他还写过逻辑哲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逻辑学里还有一个精神现象学。每一本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字。所有他的哲学的整个体系里,最有价值的还是他的《逻辑学》。因为他的《逻辑学》是讲世界观方法论的根本原则。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吸收黑格尔的合理的东西,主要是从《逻辑学》中吸收的,自然哲学、历史哲学吸收的比较少。因为他的真实内容在《逻辑学》里,特别是辩证法是在《逻辑学》里面。

抗战以前,有一个托派的人叫叶青,根据恩格斯的这段话提倡一种“哲学消灭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了。恩格斯已经讲过,哲学已经不是哲学了。他主张用科学来代替哲学。那是根本错误的。恩格斯并没有说用科学来代替哲学。从前用哲学代替科学当然是错误的,用科学代替哲学也是错误的。恩格斯的意思不过是说: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要站在科学之上另外搞一套体系,就在科学中,把各种科学的成果作出哲学的概括。哲学是要的,任务是从科学斗争中总结出哲学来。现在资产阶级的哲学家攻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无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没有什么帮助,这些观点苏联的哲学家也就顶不住了,有些苏联哲学家就接受了,有些哲学家反对、批判。这是修正主义思想的一种,也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一种。修正主义哲学家也有这种观点,这是一种修正,是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修正。】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令人“窒息”的聊天!
  2. 说“没有毛主席也能”的人,请读读1949以前
  3. 真理派缺真理,凡是派不凡是
  4.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5.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6. 陆军少将徐焰——《颂扬施琅之谬》
  7. 宣传毛泽东思想,怎么就成了“境外势力”?——关于“颜色革命”与“狗粮”指控的集中澄清
  8. 毛主席真的看过李小龙吗?
  9. 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叛乱的幕后推手
  10. 为什么城里捡垃圾的老人越来越多?
  1. 井冈山观心 |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是否准确地预言了苏修与越修的资本主义复辟?
  2. “将领”的溃烂与“路线”的脓包:从越南副防长丑闻看修正主义的阶级病理
  3.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的谎言,从哪儿来的?
  4. 他们说“看看现实”,我说“不为毛主席讲公道,就没有现实与未来”
  5. 令人“窒息”的聊天!
  6. 欧洲金靴:切莫误做历史嫁衣
  7. 从“卖地”到“卖权”:财政模式的结构性异化与无产阶级立场的辩证反思
  8. 说“没有毛主席也能”的人,请读读1949以前
  9. "接轨"三十年祭:被遗忘的毛泽东思想,藏着破解民生困局的钥匙
  10. 真理派缺真理,凡是派不凡是
  1.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2.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3. 1988年,杨振宁痛批那部纪录片
  4.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5. 吴石将军的牺牲并非偶然!违背了基本原则!
  6.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7.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8. 国庆日,毛主席与邓小平的时空对话
  9. 谁在扮演赫鲁晓夫?——对“非毛化”思潮的唯物史观批判
  10. 郭松民 | 叛徒最凶残
  1. 欧洲金靴:岸英诞辰一百零三周年:你是这个民族真正的脊梁
  2. 全美各地七百万人走上街头,举行“不要国王日”抗议示威
  3.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的谎言,从哪儿来的?
  4. 关于“子珩墨”矛盾问题的一些观点的辨析
  5. 令人“窒息”的聊天!
  6. “三光”政策谁发明?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