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主席审阅,毛主席亲笔加上了“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一语。《光明日报》曾评价:“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人民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
艾思奇从1948年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创办马列学院起,到1966年3月逝世,一直在中央党校工作。他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十八年里,除了承担许多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之外,又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讲了大量哲学课。特别是从1953年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成立,他担任主任之后,校内又陆续开办了各种学员班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研室教员又少,他是教员中一位“台柱”,讲课次数也就显著增多。《艾思奇讲稿选》所搜集、编辑、整理的讲稿,就是他当时讲课的记录。
《艾思奇讲稿选》是专门为建国初期高级干部讲马列基本原理的演讲录音文字整理稿,是不公开的党校内部出版物。它主要内容是哲学方面的,就是讲党史、讲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也是从哲学角度来讲的。《艾思奇讲稿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辅导(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艾思奇本人生前除1965年所写的三份讲学提纲外,都未审阅过。艾思奇的讲课即使是哲学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纵横宇宙,包罗万象,相当广泛、相当丰富。
《艾思奇讲稿选》是讲稿集,它不是按照一般马哲教材体例编写的教科书,讲稿的内容在思维上比较发散,因此在结构上显得不是很成体系。所以读完《艾思奇讲稿选》,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感兴趣的读者,文章后边加微信领取电子版]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今日分享“艾思奇讲稿选”第二十三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关于《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札记)》讲解
艾思奇
(一九六四年三月三日、五日、六日)
第一次讲解
[点击阅读关于《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札记)》讲解-第一次讲解 | 精选好文——编者注]
第二次讲解
[点击阅读关于《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札记)》讲解-第二次讲解 | 精选好文——编者注]
第三次讲解 (一九六四年三月六日)
三、关于认识论问题
下面第193页(新版第210页)是恩格斯自己的意见,他主要是反驳耐格里所讲的不能认识现实的质的差异的问题。
“第一,每一种质都有无限多的量的等级,例如颜色深浅、硬和软、生命的长短等等,并且它们虽然在质上各不相同,却是可衡量而又可认识的。”
“第二,质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具有质并且具有无限多的质的物。”
这句话里面讲的质是不存在的,脱离了物的质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抽象的离开物的质,实际存在的质是物,而这个物是具有无限多的质。这个“无限多的质”这句话需要注意一下,恩格斯讲的所谓物的质是有无限多的,这个无限多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物就有无限多的质,物有多种多样。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有一种事物也可能有无限多的质,不是一个物只有一个质。
我们一些学校讲哲学的同志是不是这样的看法:一种物只有一种质。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总的来说是统一的质,但是这个统一物包含着的质可以从各方面来看。从前我们讲哲学的时候,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讲量变到质变的时候,举这样的例子,水变汽到摄氏一百度就沸腾了,就是质变。有人就反对。这个例子恩格斯讲过,黑格尔也讲过。他们为什么反对呢?他的理由是这样,他说,水到了一百度沸腾,只是沸腾而已,水并没有变化,他认为水的质就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的,沸腾也好,不沸腾也好,质是不变的。这样的想法是不了解它的质是多方面的。我们讲的这个例子,一百度沸腾就变质,这个质是物理质,他用来反驳的理由是化学上的质。
人的质就有社会质,也有生物的质,人又是社会的一种事物,但是又和一种生物,自然界动物一样,人有两种质。当然人最主要的质叫本质,还是社会的东西,就是说把人作为一个人来看待,要跟动物加以区别,主要的在社会关系。人之所以和动物有差别,主要的是社会性,所以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了人也是一种哺乳动物。不过这个质不是主要的,不是指和其它动物区别的本质,或者本质是指一个物质表现为他自己的主要特点,这种质是他的本质,所以本质还是质,一种物可以有多种质。如果一个生物学家看人,就把人看成一个动物;比如巴甫洛夫研究人的脑神经的时候,也研究由感性到理性的关系。但是这种研究着重生理关系,当作自然关系来研究。如果是化学家,可以研究人身上的化学变化:物理学家可以研究人身上的物理质。一个物包含各种各样的质,越高级的物包含的质越多,其中有一个是他的本质。
这个思想和毛主席的总的质和部分的质这个思想是一致的。总的质没有变化,但是部分的质变化了,如从社会主义社会一直到共产主义的时候,总的都是共产主义,但是它有各个阶段,这些阶段里面还有小的阶段,所以,许多独立的阶段就表现为部分的质,有许多不同,部分的质来源于部分的矛盾,总的质来源于总的矛盾,即最根本的矛盾。这句话很有意思。
“……两种不同的物总有某些质(至少在物体性这个属性上)是它们所共有的,其他的一些质是在程度上不同的,而另外还有些质可能是这两种物之一所完全缺乏的。如果我们分别拿两种极端相异的物一……例如,一块陨石和一个人——来比较,那末我们由此得到的共同点便很少,至多不过是两者都有重量和其他共同的物体属性。但是在这两种物之间还有一个无限的系列的其他自然物和自然过程,它们容许我们把从陨石到人的这个系列填补起来,并指出每一物在自然系统中的地位,因而可以认识它们。这是耐格里自己也承认的。”(第194页,新版第210—211页)
人和陨石为什么共同点不同,要从进化论上来看,因为人是物质发展到最高级的物质,而陨石是比较最低级的矿物质。很高级的和很低级的距离很大,所以共同点很少。从最低到最高的质,还有一系列的等级可以填补。两种相近的物质,共同点就多一些,比如陨石和泥土比起来,它的系列有共同点,都是矿物,都有重量,甚至有些化学成分还是一样的。在这里恩格斯讲物质的差别是不能按照归纳法的办法并列起来分类的,由进化发展系统,由低级到高级排列。十九世纪以前,对物质的分类往往是并列的,十九世纪有了进化论,完全按照发展正确来分类。
第二条中说明差别中有共同点,绝对差别是不存在的,但是差别还是可以认识的。
第194页(新版第211页)“第三,我们各种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在质上绝对不同的印象。”这是讲我们主观的感觉可以感到不同的质。
“……我们靠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经验到的属性,因而会是绝对不同的。”
只讲物质本身的质,属性是讲我们感觉到的,是物质本身的表现,和别的事物接触以后表现出来的特性。比如光波和我们的眼睛接触以后,常常产生颜色的属性,属性是一个事物的质和外界事物接触以后表现的特点,实际上就是它本身的质表现在外部。 所以,由于感官的不同,我们所感觉到的属性也不同,一个事物的属性有各种各样,我们不同的感官可以从各方面感觉到。这里要和主观唯心主义区别,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感官所感觉到的东西是唯一的存在,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感觉到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在这里这些差异随着研究的进步而消灭。嗅觉和味觉早已被认为是两种相近的同类的感觉,它们所感知的属性即使不是同一的,也是同类的。视觉和听觉两者所感知的都是波动。”
这也是说明进一步研究各种属性,绝对差别就消灭了。这条所讲的和上条讲的不同,上条是讲客观事物的绝对差别是不存在的,这里是讲主观上所感觉到的事物属性也不是绝对有差别,表面上看起来有绝对差别,进一步研究绝对差别就会逐渐消灭。
“……触觉和视觉是如此地互相补充,以致我们往往可以根据某一物的外形来预言它在触觉上的性质。”
这个问题有时会产生错觉,比如雕刻一个人的身体,本来石头硬得很,但是因为雕刻得很好,用手去摸会感到很软。寒假我到西安去参观,看到一个白玉少女像,雕得很好,不用手摸,一看就感到很美,很软,这是艺术家的表现。
“……最后,总是同一个‘我’,接受许多相异的感性印象并且改造它们,从而把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而另一方而,这些相异的印象是由同一物所给与,并显现为它的一般属性,因面就使我们可能认识它。”
我们利用五官感觉到各方面的属性,我们不是把各种属性孤立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而这种一般的属性就包含各方面的属性。化学上最常用这个办法,比如金子有什么一般的属性?它的重量比一般的金属都重(除了白金以外),它的熔化点很高,不容易熔化。但是我们确定各种属性并不是分类;而多半是通过各种属性综合起来。你看到一种属性就不能确定某一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如果说银子是白的,这可以,如果说白的是银子就错了,因为锡也是白的。必须把两种物质的属性加以区别。
哲学上的规律就是通过属性来规定的,有时也叫特点。某一种东西是什么性质?怎么确定?就是要看它有几种特点。斯大林说辩证法有四个特点,有些人攻击斯大林,为什么讲辩证法有四个特点,不讲三个规律?认为斯大林讲的特点依据不完全,比如发展的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没有规定。批评他不重视否定之否定这是对的,但是批评他讲辩证法不讲三个规律是不对的。辩证法可以讲三个规律,但是对特点只有一个总的概念,所以,讲四个特点也不是不可以的。
现在苏联攻击斯大林是抓辫子,但是这个辫子也没有抓住。比如说斯大林不注意实践,实际上斯大林讲辩证法的每条都讲实际意义,怎么说不注意实践呢?说现在的教科书不注意实践倒是真的。斯大林的教科书的缺点不在这个地方,缺点就是辩证法不够, 讲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矛盾了,主要还是这些根本问题,并不是枝枝节节的问题。
还有一种说法,说斯大林把理论和方法分开了,辩证法是方法,唯物主义是理论。这种批评也没有多少道理,因为也可以这样分,并且斯大林也不是这样机械的。他一开始有句总的话: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列主义党的世界观,他总的指出辩证法和唯物主义都是世界观。然后再讲理论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方法,这和毛主席讲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方法没有什么根本差别:现在苏联和法国都有些人攻击斯大林这些观点,但都是攻击的没有道理。
“……说明这些只由不同的感官才能接受的不同的属性,确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恰好是科学的任务,科学直到今天并不抱怨我们有五个特殊的感官而没有一个总的感官,或者抱怨我们不能看到或听到气味和滋味。”
科学研究就是把这些特点联系起来,把各种特点指出联系起来,这就是一种科学。所以斯大林的提法也还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下面一段:
“不管我们向哪里看,自然界中我们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这样‘在质上不同的或绝对不同的领域’,关于这些领域人们告诉我们说,它们是不可理解的。全部的混乱是发生于关于质和量的问题上的混乱。根据盛行的机械观,耐格里认为一切质的差异只有在归结为量的差异时才能说明(关于这一点在别处还有说明的必要);质和量在他看来是绝对不同的两个范畴。形而上学。”
耐格里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观点,他为什么要讲不能认识现实的质的差异,又说绝对差异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呢?这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可是他所以要讲这两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要否认这个差异,或者是把这个差异简单归纳为量的不同。因为量的差异,量的多少取决于质的差异,混淆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实际上,他不相信事物有质的差异,他所以不相信是因为他不了解绝对差异不存在是什么意思。他把绝对差异不存在这种客观事实,解释为差异不存在,差异不可认识,质的差异都是量的差异。
第195页(新版第211页)“‘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有限的东西等等。’只要在我们的认识范围内碰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对象,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个命题还须有如下的补充:‘我们根本上只能认识无限的东西。’”
认识要从无限当中看到有限,要从偶然现象当中看到普遍规律,看到普遍规律才能算作认识,因此说明我们只能认识无限的东西,它有普遍性,所以叫无限的。
下面就是解释:
“……事实上,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完全在于我们在思惟中能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提高到特殊、然后再从特殊提高到一般,完全在于能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且使之确定起来。”
这段话就是说,真正的认识一个东西,不是看到一个感觉现象就认识了,而是要认识它的本质,认识一般性。把个别的东西集中起来,集中成一般的。从物质到精神是怎么来的,就是从观察中研究它的特性,然后集中成为一般的东西,这样就完成了由物质到精神,完成了这个集中。反过来就可以指导工作,就可以由精神到物质,进一步创造新的物质。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认识论的观点。不懂辩证法的人,看到只有这点点红色,就觉得完了,但是懂得辩证法的人,看到这个问题就感到这是特点,这里有个方向问题,这样就坚定起来,就是要搞红色小点,革命就是要从这些根据地搞起,就是要在农村搞起。我们要学习这种方法,注意发展新的个别的东西,研究它的特点,然后从这里归纳一般的方向。
“……然而一般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形式,因而是无限的形式;它是把许许多多有限的东西综合为无限的东西。”
恩格斯在下面举了例子:
“……我们知道:氯和氢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之下受光的作用就会爆炸而化合成气体氯化氢;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也就知道:只要具备了上述的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这件事情,至于是否只发生过一次或者重复了千百万次,以及在多少天体上发生过,这都是完全无关紧要的。自然界中的一般的形式便是规律,而对于自然规律的永恒性,谁也没有自然科学家谈得多。”
凡是规律总是一般的东西,这里要注意由个别到特殊到一般这个规律,个别经过特殊,才能真正指导一般。在观察个别东西的时候,还要研究某些特殊条件,条件弄清楚了,然后才能抓着一般性。经验主义就做不到这点。上一段恩格斯反对经验主义,就是批评这点,马克思主义不只依靠表面现象观察,不是搞个别归纳,而是先研究特殊性;然后再上升到一般。赫鲁晓夫在美国参观玉米,就没有上升到一般,他只是表面上看美国种玉米好,能高产,他没有研究美国种玉米有什么条件,所以他根本不知道玉米高产的规律,机械地拿到苏联去种,结果就失败,没有找到规律。现在对化肥也是这样,以为把化肥一撒下去,植物就长起来了,不知道用化肥还要有一些特殊条件,把这个规律掌握了,才能用化肥高产。所以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认识规律是普遍的,是永恒的,又是无限的,但同时又是有条件的。从普遍的无限的这方面来看,它是有条件的,只要有这个条件,哪个星球上都能出现这个事情,这是绝对的,但是一定要有条件,所以它又有相对性。恩格斯在这里强调永恒性,他所以讲永恒性是反驳耐格里。在《反杜林论》里,他又否认永恒真理,因为杜林片面地讲永恒真理,杜林只讲绝对的一面,而恩格斯就讲相对的一面。耐格里片面地讲相对的一面,恩格斯就强调绝对的一面。因为真理都有相对和绝对的,这里帮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怎样阐明这些理论,怎样反驳错误的片面的理论。
“……因此,当耐格里说如果人们不限于只研究有限的东西而把永恒的东西和它搅在一起就会把有限的东西弄成不可理解的东西的时候,他不是否认了自然规律的可认识性,便是否认了它们的永恒性。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这种认识在本质上是绝对的。”
有些人说,恩格斯没有讲过真理是绝对的,这种提法在这个地方就可以驳倒了。为什么有这种提法呢?因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可以阅读【强烈建议收藏本文!】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到底表达了什么思想?(万字长文)——编者注]中只讲到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有些人不注意《自然辩证法》,就认为列宁的意见和恩格斯的意见不一致。
“但是这种绝对的认识有一个重大的困难。正如可认识的物质的无限性只是由有限物所组成,绝对地进行认识的思惟的无限性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的头脑所组成;而人的头脑是一个挨一个地和一代跟一代地从事这种无限的认识,常犯实际的和理论的错误,从歪曲的、片面的、谬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确定的途径进行,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普里斯特利)。”
这段话是说,认识绝对的东西是有困难的,有时要许多人花脑子才能认识,不是一下子就能认识。这段话大家可以联系毛主席讲的: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飞跃。我们可以认识绝对的东西,但这不是容易的,是有困难的,要经过许多反复,中间要犯错误,要通过克服错误的过 程,通过各种认识上走弯路的过程。
绝对认识有两个意义:
一个是认识了一般的规律,就算是认识到绝对的东西。这个意思是一个比较有限的条件下认识。只要认识到氢和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之下受光的作用就会爆炸而化合成气体氯化氯。认识了这个条件就有这个结果,就算是认识了一个永恒的东西了。就这一个有限的规律本身来说,已经是认识它的永恒性了。但是这个认识可能还是有限的,这只是认识了氯和氯的关系的一部分,氯和氯除了这个规律以外还有其它关系,氯和氢碰到一起燃烧起来, 化合起来就是盐酸。我们只了解爆炸这件事情还不等于认识氯和氢还有其它作用,爆炸以后会变成什么东西,不知道,还有其它方面的规律,我们还不认识。你要认识其它方面的规律,又得花力气来研究。所以,虽然找到一种一般的规律,虽然有点普遍性,但是这个普遍性只是真理的一小部分,还不是全部,因此还是没有绝对性。就总的来说还没有绝对性,因此;这个认识还是有限的,还是相对的。就是说只认识这个问题,这个认识还是受研究条件的限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绝对性认识另一个问题,就是对事物各方面的规律充分的认识。全面的认识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绝对性的认诉不是一、两个人的认识,甚至不是几百个人、几千个人的认识,甚至于几万人、几十万人也认识不了。事物的规律可以是无限的。我们是不是把社会经济的规律绝对的、全部的认识了,还没有。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经济是什么样子,我们还不认识。就是现在,也是大体上估计一下,还很不完全,到了共产主义,还要具体的认识。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也不能完全认识,因为共产主义还要发展,社会经济永远还要发展。因此对社会经济里面所包含的规律可以是无限的,我们要认识它就要经过无限的认识过程。所以这种绝对认识就是一种真正的无限认识,就是说,这种绝对性本身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是没有完的,只有经过无限的认识发展过程逐渐接近它。恩格斯的这段话就是讲这种无限是要经过世世代代人的努力逐渐增加的,而在这个努力中还要走弯路。某一方面的规律经过曲折、经过错误认识清楚了,又有另一方面的东西我们还不认识,又要经过曲折、经过错误才能认识。所以,这个无限本身就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
相对、绝对的统一,有两种意思:
一个意思是,每一种规律本身就是相对、绝对的统一。每一种规律都是有条件的起作用,只要有这个条件,不管在哪里都起作用,这是绝对的;但是,它要起作用一定要有条件,这又是相对的:这就是又绝对又相对的道理。对一个真理比较容易认识,一 个人经过若干次摸索,经过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若于次反 复就认识了。
另一个意思是,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每一个真理都只是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这个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就是讲宇宙的绝对发展过程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也是无限的。
下面是讲第二种绝对和相对的意思。
“……因此,对无限的东西之认识是被双重困难所围困着,就其本性来讲它只能在一个无限的渐近的过程中实现。这已经足够使我们敢于说:无限的东西可以认识,正如不可以认识一样,而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马克思主义者就需要这样看,只说无限的东西是不能认识的不对,但是说无限的东西是可以认识的也不对。
“耐格里却可笑地说着同样的话:‘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但是我们也能认识在我们感性知觉范围内的一切有限的东西。’我们感性知觉范围内的有限东西在总和中就构成无限的东西;因为耐格里正是根据这个总和构成他的关于无限的东西的观念。如果没有这个有限的东西等等,他就没有关于无限的东西的任何观念了。”
无限就是有限的总体,这里说明耐格里不懂辩证法,结果自相矛盾,还是受辩证法支配。
“在这无限性研究面前有下列几点:
(一)空间和时间上的细小领域’。
(二)‘感觉器官之大概不完备的发展’。
(三)‘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的、变动的、暂时的、以及程度上不同的、相对的东西,因为我们只能把数学概念转用到自然物上,只能用衡量它们本身的尺度来判断自然物。对于无限的或永恒的东西,对于经常的和稳定的东西,对于绝对的差异,我们是一点观念也没有的。我们准确地知道一点钟、一米、一千克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们不知道时间、空间、力和物质、运动和静止、原因和结果是什么东西’。”
这三段话还是这样一个意思,耐格里自己提出这些问题,说只能认识有限,不能认识无限。时间和空间这些最细小的领域我们不能认识;感觉器官不完备,所以不能认识无限、我们认识事物只能用有限的来衡量它,不能设想无限的尺度。所以,他说我们只能准确地知道一点钟、一米、一千克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们不知道时间、空间、力和物质、运动和静止、原因和结果是什么东西。不是具体的有限,在感觉上可以感觉到的东西。我们就不认识,一般的时间、空间、具体的一米、一点钟我们可以认识。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抽象和具体的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问题。耐格里还是经验论者,他认为我们感觉上能感觉到的东西就能认识。至于抽象的东西,理性所设想的东西,我们不能认识。他是这种观点,就是否认理性的实在性,把无限的东西和理性上抽象的把握的东西混在一起。
下面恩格斯就反驳了。
“这是老生常谈。首先人们从可以感觉到的事物造成抽象,然后又希望从感觉上去认识它们,希望看到时间,嗅到空间。”
时间、空间本来是脑子里抽象出来的东西,只能用思考去理解,不能用感觉去理解。
“……经验论者深深地陷入了他所习惯的经验的认识之中,以致他以为他在研究抽象的时候自己还是在感性认识的领域之中。”
理性认识是一种感性认识的飞跃,是质变。具体的东西可以用感觉来认识,抽象的东西只能用思考才能认识。我们研究这段的时候,可以参考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一节中提到的,我们有些问题不能凭感觉,要用脑子去想才能了解,有些事情直接看不到,要用脑子去想才能想到。你要用眼睛去看资产阶级的性质、根本特点行不行呢?比如肯尼迪是帝国主义的头子,他就代表帝国主义的本质。你能不能从肯尼迪的脸上就可以看到帝国主义的本质呢?他的脸和其他人的脸一样,所以必须根据他所作的具体事情概括起来,然后给他一个概念,叫帝国主义本质。
这段总的来讲就是这个问题,就是驳耐格里的荒谬。他要想看抽象的时间、空间、力和物质,抽象的运动,这些东西当然看不到。
“……我们知道什么是一小时或一米,但不知道什么是时间和空间!仿佛时间是其他的某种东西而不是小时的总和,空间是其他的某种东西而不是立方米的总和。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假若没有物质当然都是无,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然而确实有人对我们说: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物质和运动!当然不知道,因为还没有任何人以其他的某种感性方式看到或体验到物质本身和运动本身;人们所碰到的只是各种不同的现实地存在的实物和运动形式。实物、物质无非是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本身无非是一切从感觉上感知的运动形态的总和;像‘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种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因此,只有研究了个别的窦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而且因为我们认识了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才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
这里是讲抽象的东西不能离开具体的东西,一方面不能希望直接去感觉到抽象的东西,但另一方面要了解抽象的东西,就一定要以具体的东西作基础,从具体的东西里面概括出来。你只要把具体的东西一个一个地研究清楚了,把它的特点研究清楚了,一般的东西就搞清楚了。
“……因此,当耐格里说我们不知道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原因和结果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仅仅是说我们首先凭借自己的头脑从现实世界制造了抽象,然后却不能认识我们自己制造的这些抽象,因为它们是可以意识到的事物,而不是可以感觉到的事 物,但一切认识都是由感性来测量的!”
这是耐格里的经验主义的看法,他就不知道还要用理解来概括。
“……这正是黑格尔所指出的困难:我们当然能吃樱桃和李子,却不能吃果子,因为没有任何人吃过果子本身。”
经验主义就是这样,要吃果子就是这样荒谬。我们平常也有这种人,他只相信他直接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东西就不相信。赫鲁晓夫实际上就是不相信理论,他只相信臂的感觉。什么叫共产主义?他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土豆烧牛肉”,桌子上、盘子里多一点就是共产主义,离开了黄油、面包、土豆、牛肉,共产主义就不能理解。修正主义都是由经验中来的。
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就是经验论。我们去年、前年讲大好形势,资产阶级就不相信,有些半信半疑,有些人不相信不敢说,有些人就说出来了。我们说我们不孤立,他们说我们孤立了,从现象上看是孤立,我们说不孤立是从理性来的,资产阶级不相信理性。现在有些资产阶级也相信了,为什么相信了呢?因为他看到周总理出去有那么多人欢迎。外国有个文学界的人,就认为中国孤立,要垮台,一直到今年才相信。他说:为什么中国的石油自给自足,为什么周总理到非洲去飞机场上会受到那么多人欢迎?他现在还是不理解,还是凭感觉看问题。他为什么不相信呢?他认为都是例外。多少有点理论就不会认为是例外了。
“如果耐格里断言自然界中大概有许许多多我们感官所不能感知的运动形态,那末这只是一种可怜的遁辞而已,它就等于至少对于我们的认识来说—否认运动是不可创造的这个定律。要知道,这些不可感知的运动形态是可以转化成我们所能感知的运动的!这样一来,例如,接触电就不难说明了。”
这段是耐格里认为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他认为我们的感觉器官不完备。恩格斯讲自然科学家抱怨自己有五个感觉器官,耐格里就抱怨因为感觉不到,因此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不能认识,抽象的东西不能认识,还有许多具体的东西也不能认识,只要我们感觉器官感觉不到的,就不能认识。恩格斯指出这是遁辞,有些理由他回避了。所谓的理由,就是下面恩格斯讲的,说我们的感觉器官虽然有限;但是不完全限制我们的认识,我们还是可以认识的。电子里面小的东西怎么能认识呢? 实际上,现在的电子也可以听到,现在研究电子有一种计数管,电子在里面能起作用。电子通过一下就发生爆炸,这些爆炸就可以发生声音。所以,爆炸一下就知道有一个电子通过。而且还可以看到,现在的电视就是物理电子冲击到荧光板上,本来是没有光的,但是冲击到上面就有光。因此就有一种仪器,有一个电子接触到荧光板上,就亮一下,每一个电子通过都可以看到。所以说,有些东西我们的感觉不能感觉到,这是遁辞。
耐格里否认运动是不可创造的这个定律,实际上,是运动可以转化。运动不可创造,就是一切运动都是有来源的。不是可以主观上去创造,他认为有许多运动形态我们绝对不能感知。这种观点在认识上否认了运动可以转化,否认现在不能感知的运动形态可以变为感知的运动形态,我们能感知的运动形态都是有来源的,都不是随便能创造的。他说:有些运动形态我们能感知,有些就不能感知,感知和不能感知这两种运动形态绝对没有关系。同时又设想我们能感知的运动形态就仅仅跟我们的感官有关系,跟不能感知的运动形态绝对没有联系。这样一来我们的感官也能创造一种运动形态。如果我们的感官存在了,这种运动形态也存在。 主要是这样的问题。我们把运动形态是不可创造的这个定律搞清楚了就能懂,这两个提法是一个意思。
“Ad vocem〔关于〕耐格里。无限之不可理解。当我们说物质和运动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的时候,我们就是说宇宙是作为无限的进步存在着的,即是以恶的无限的形式存在着的,而且这样一来 …… "。(第197页,新版第214—215页)
这段话实际上是解释上面的话,我们讲这个规律的时候,就是说,宇宙是作为无限的进步存在着的,它本身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谁也不能消灭,谁也不能创造。无限的进步也叫恶的无限,就是说这个无限没有尽头,有时感觉不可理解。对人的思想来说,有点难理解有点作恶的意思。
“……我们就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这里所必须理解的一切东西。最多还有一个问题;这个过程是同一东西—以大循环的形式—的某种永远的重复呢,还是这个循环有向下和向上的分支呢?”
就是有进步和退步,最多有这个争论。这两个理解是有机械论和辩证法的分歧,机械论的理解是同一个东西永远重复。真正的唯物主义机械论也承认物质是无限的存在,但是就是不承认发展,而辩证法就要承认发展,承认有进步、有退步,有向上、有向下。
“恶的无限性。”就是没有什么尽头。
“黑格尔已经把真实的无限性正确地安置在充实了的空间和时间中,安置在自然过程和历史中。”(第198页、新版第215页)
这个意思就是说,黑格尔的箸作里面对无限性有两种提法:一种是恶的无限性,另一种无限性是跟有限来的,从另方面看它又是有限的。这种问题具体例子可以找,刚才我们讲的一般规律也是无限的,但是它和有限结合,又是有条件的,这是一种真实的无限性。比如数学上的无限大无限小,它也可以有一个范围,它是无限的,但是可以有一个范围。我们上次也举了这个例子,曲线同直线的关系,弧和弦的关系。把弧线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这个缩小可以无限,小到直线和曲线成为一个东西了。无限大也是这样,把曲线或弧线无限放大,结果直线和弧线相等了。在数学 上一想起来成为相等了,就同有限相联系。黑格尔叫现实无限性,或者叫真实的无限性,恶的无限性是讲抽象,没有有限范围的那种无限,这样一种无限叫恶的无限性。
这个问题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普通算术的分数,三分之一是一个有限数目,如果用算术计算,得一个什么等数呢?三分之一等于零点三三……,这个三就是无限的,怎么也结束不了。这个例子可以了解这个问题。无限是现实无限性,它尽管是无限的,但是它有一个范围,有一个尽头。
“黑格尔已经把真实的无限性正确地安置在充实了的空间和时间中,安置在自然过程和历史中。”这是说黑格尔把有限和无限统一起来了。
“……今天整个自然界也都溶解在历史中,并且历史和自然史之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自然界和历史的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在其自身中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恶的无限性——”。自然界和历史要讲它的发展前途永远没有范围,所以这是恶的无限性。
“……这只是被扬弃了的、虽然是本质的、但却不是占优势的因素。”
恶的无限性是被扬弃了的本质,设想自然界和历史只是无限的发展过程,不能设想一个尽头。这个问题虽然本质上是这样,但是却不是占优势的因素。在认识的时候只讲恶的无限性,没有什么结果,所以我们具体认识问题的时候,还要把无限和有限结合起来。实际上,我们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认识,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恶的无限,但是我们研究总有一定的范围,总是把无限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来研究。
“……我们的自然科学的极限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宇宙,而在我们的宇宙的范围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是我们去认识自然界时所用不着的。”
后面讲,我们现在的自然科学还是地球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这些东西还是以地球为基础,对我们的地球有关系我们才能研究,恶的无限我们可以设想,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还是有限的。所以他说恶的无限被扬弃了,我们也不能否认恶的无限,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具体的东西还是有限的。这段基本上是这样的意思。
“……此外,只有千百万个太阳中的一个太阳和这个太阳系才是我们的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基础。对地球上的力学、物理学和化学,我们是或多或少地局限于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而对于有机科学则完全是这样。但是这对于现象的实际无限的多样性和认识自然界却没有本质的损害,类似地、但更大地局限于比较短促的时间和狭小的一部分地球,对于历史同样也没有害处。”
“(一)依据黑格尔,无限的过程是一个空漠的荒野,因为它不过是同一物的永远重复:1+1+1等等。”这个问题实际意义不大,不必深研究。
“(二)然而实际上它并不是重复,而是发展,是前进或后退,因此它成为运动的必然形态。它决不是无限的,这一点更不必说了,因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地球生存时期的终结。但是地球也不是全宇宙。”
实际生活中,无限是发展的,但发展有阶段。所以在时间上,它也是在这个阶段来说是有限的,在空间方面来说,有一定范围。我们说要研究有限,都是跟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联系的这种无限,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某一个范围。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的历史在时间上是没有任何发展的,要不是这样,自然界就不会是精神自己的外在了。”
这是讲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认为只有精神是无限的,自然界是不被发展的。
“……然而在人类历史中,黑格尔承认无限的过程是‘精神’的唯一真实的存在形式,虽然他空想地认为这个发展是有终结的——在格尔哲学的确立中。”
“(三)也有无限的认识:questa infinita che le cose non hanno in progresso,la hanno in giro〔事物在前进过程中所没有的无限,在循环过程中必定有〕。”
这也是从耐格里来的,他本来否认无限认识,但是他说在循环过程中是无限的。
“……这样,运动形态替换的规律是无限的,是自封的。然而这样的无限又感染了有限,只是片段地出现。1/r2也是如此。”
1/r2是指的圆周率,圆周率的公式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等式一边是有限的,另一边是无限的,无限感染有限。
“永恒的自然规律也愈来愈变成历史规律。”
这就是刚才我们讲的自然规律是一般的变化规律,但是它是有条件的。它所以能起作用,是表明自然界历史发展到一个阶段,像水的沸腾和结冰,要依靠一定的压力和温度。这个规律只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 一个发展阶段,像地球这个阶段,才能表现出来。这是反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现成的,永远如此,永远不变。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进化论,所以他有这种观点。恩格斯讲: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自然的一切规律都表现为历史的规律,不仅仅人类有历史,自然界也有历史,每一个规律都表明自然界发展的历史规律。
下面都是例子,不念了。
这里有一个名词,倒数第五行有个“热之唯动说”,就是说热是由运动产生的,然后向其他能量转化。各种运动形态都能转化,热的形态是由机械运动转化来的,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这个规律也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规律。
这段的最后两句话:“……但是如果把这个理论彻底地应用到一切自然现象上去,那末这个理论本身就会变成某一个宇宙系统从产生到消灭中一个跟一个地发生的变化的历史表现,就是说,会变成在每个阶段上由其他的规律、即同一普遍运动的其他现象形态来支配的历史,而且这样一来,只有运动才具有绝对普遍的意义。”
就是说,每一种具体运动形态的规律,都是相对的,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以真正完全绝对的东西就是运动本身,是没有条件的,具体的运动形态都是有条件的。每一种具体的运动规律,如水变成汽是普遍的,有绝对意义,但还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而运动本身就没有条件,宇宙是永远运动的,这是无条件的。这一点是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要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有人有这种问题:辩证法认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那么运动本身这件事是不是有条件?我们搞辩证法的人要回答,就是普遍的运动,总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具体的运动是有条件的,可以互相转化。一切都有条件,运动是没有条件的。
下面一段:
“天文学中的地球中心的观点是褊狭的,并且已经很公正地被推翻了。但是当我们在研究中愈益深入时,它又愈来愈出头了。太阳等等服务于地球(黑格尔,《自然哲学》,第155页)。”(第200页,新版第217页)
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地球是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那种观点是错误的。哥白尼就反对。现在又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这不是回到以前的观点,不是说地球是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说我们的科学,我们的研究是以地球为中心,我们的一切研究为地球服务。这不是义回到太阳绕地球,而是说我们的研究目的还是为地球服务。
“ …… (整个巨大的太阳只是为着一些小行星而存在着。)我们只可能有以地球为中心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等,虽然断言这些科学只对于地球才适用,因而只是相对的,可是它们并不因这种说法而损失什么。如果我们认真地要求一种无中心的科学,那末我们就会使一切科学停顿下来。对我们说来,只要知道,在相同的情况下,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同样的事情〔发生……〕,〔那就够了〕。”
我们的研究点要有一个中心,现在研究的中心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
下面讲:“认识。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化学(?)光线(1882年6月8日《自然界》,勒保克),但是在对我 们所看不到的这些光线的认识上,我们却比蚂蚁前进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并且作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个事实就表明了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这里是批判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可以利用运动的相互转化,这是第一。第二我们还有思考能力。有些运动形态我们的感觉不能接受,如紫外线,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工其设法把它变成感觉能接受的形态。
下面讲:“除了眼睛,我们不仅还有其他的感官,而且有我们的思维活动。关于思惟活动的情形也正如关于视力的情形一样。”
所谓思维活动形式也是有限的,但是也不能限制我们的认识。
思维活动有抽象性,有时会犯教条主义,抽象的结果错了。它只能概括地了解问题,不能像感觉器官一样具体地感觉问题。思维有它的缺点,思维里面的东西没有感觉接触的那样生动,那样具体。可是这种缺点对我们的认识没有限制,我们可以把抽象的概念不断地综合起来,又丰富了具体的东西。把一个具体的事物发展过程,扩大到思维中,把握起来,所以思维可以像感觉一样,有缺点,但是不能限制我们的认识,不能说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
“……为了知道我们的思惟能探究到什么,在康德后一百年,企图从理性的批判和从认识工具的研究去确定思惟所能达到的范围,是没有任何必要的。”(第200页,新版第218页)
康德的哲学专门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的多少。他有什么原则呢? 那是错误的观点,我们这里用不着去研究这个问题。
“……这是徒劳无益的,正如黑尔姆霍兹用我们的视力的缺陷 (的确是必然的缺陷:能看见一切光线的眼睛,正因为能看见一切光线,就什么也看不见)和眼睛的构造(它使目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即使在这个范围内,也不能给予完全正确的再现)来证明我们的眼睛对所看见的东西的性质的报告是不正确和不可靠的一样。”
黑尔姆霍兹的认识有缺点,他想证明我们的眼睛有缺陷。我们不需要做这个研究。
这里有一句话很重要:“的确是必然的缺陷:能看见一切光线的眼睛,正因为能看见一切光线,就什么也看不见”。我们什么东西都看到,到处都是亮的,如果我们的眼睛把光线看得跟太阳一样,我们的房子就是一片光,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是辩证法,没有比较就不能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光明和黑暗的比较,对事物就不能认识。毛主席讲真理是和错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错误也看不到真理。不搞百家争鸣,大家把不同的意见比较一下,究竟哪个人是真马克思主义,就看不清楚。赫鲁晓夫就不敢比较,所以他不敢把我们的文章发表。我们将了一军,他勉强发表,《真理报》印了五万份,只有国外版,没有国内版。所以苏联国内看不到我们的“二十五条”,当然也有看到的,只是很少的。
人的感觉器官有些缺陷,因为它有缺陷倒有好处。认识也是这样,因为它有抽象性,不那么生动,所以避免那些混乱,就可以抓着最本质的东西。善于思考的人和不善于思考的人就有这个区别。所以认识能力,认识器官的有限性,反而是它认识有限的一个条件,没有辩证法观点就不能了解这个问题。
这段以后可以不研究了。
“当然,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究竟蚂蚁把化学射线看成什么样子。谁要为这件事情苦恼,那我们是一点也不能帮助他。”(第201页,新版第218页)
这就是说,有些缺陷对我们没有什么妨害。
下面这段是讲自然科学的假说问题。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惟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件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就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那种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的新的说明方式了。更进一步的实验材料便会洗清这些假说,取消一些,修正另一些,直到最后建立起一个纯粹化的定律。如果我们要等待建立定律的材料纯粹化起来,那末这就等于说在此以前要停止思想的研究工作,而定律也就永远不会出现。”
这段话可以用毛主席的《实践论》作参考。《实践论》也是讲的这个意思:要认识真理,完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假说的阶段,不能一下子得到正确的认识。在得到正确的认识以前,先作一个假说,作了假说有什么好处呢?假说就是初步把物质变成精神。但是变的准确不准确还不知道,所以反过来,用假说去指导我们的实践过程,来检验这个假说,有不对的就可以纠正。反复多次就可以最后完成这个正确的认识。这是科学研究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逻辑。这个逻辑不仅仅是归纳、演绎,是由具体认识到假说,由假说再回到实践,再做出第二个假说。如此反复,最后变成正确的认识,变成真理。这种反复也是对立的,辩证逻辑要和实践联系起来。我们前面讲的逻辑的那一部分,恩格斯的意思是利用逻辑认识问题,也就是在理论上认识,首先要利用各种各样的逻辑形式,不要片面地把某一种逻辑形式看成高于一切的东西,那样的看法不对。不管哪种形式都有缺点,归纳逻辑本身不能证明真理,不能证明必然性,演绎逻辑也有限制,它也要有一个大前提,如果大前提是错的,它的结论也会错误。每种逻辑都有缺陷,但是都有用处,都应该使用。不过更根本的方法不是演绎,也不是归纳,而是对事物的矛盾的分析,对事物的特点的分析。如果善于分析,就用不着一个一个的归纳。你研究一件事情,如果对这件事情分析得好,你也可以得出比较好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对不对?还要经过实践。所以,辩证法对辩证逻辑要求各种形式。着重分析事物的矛盾,事物的特点,把实践当作推理的条件。实践是证明必然性的唯一的标准,运用实践的时候,要对实践的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我们采取的总的概念就是这样。所以要得到真理,首先要观察一下各种事物,加以分析。作出结论,然后再实践,再观察,这样修正假说,修正几次就得到了真理。
下面:“对缺乏逻辑和辩证法修养的自然科学家来说,互相排挤的假说的数目之多和替换之快很容易引起我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观念(哈勒尔和歌德)。”
不懂得辩证法的科学家就有这个问题。
“……这并不是自然科学所特有的,因为人的全部认识都是沿着一条错综复杂的曲线发展的,而在历史学科中(哲学也包括在内)理论也是互相排挤的,可是没有人从这里得出结论说,例如,形式逻辑是没有意思的东西。一这种观点的最后形态就是‘物自体’。”(新版第218-219页)
不可知论就是假说多,假说互相排挤,归纳的结果前后不一样,后面的归纳推翻了前面的归纳,结果就出现了不可知论。认为没有必然性,事物的必然性是主观的东西。实用主义就有这种观点,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假说。这种观点,恩格斯在札记上也提到了:把什么都看成是假说,这种人很浅薄。要经过假说才能得到真理,他就认为不可能得到真理。这种观点的最后形态就是物自体,这是康德的观点。
“……认为我们不能认识物自体的这种论断(黑格尔,《百科全书》,第四十四节),第一,是离开科学而转到幻想里而去了。”
物自体是幻想,既然说不能认识,为什么你又说有物自体?所以这是幻想。
“……第二,它丝毫没有添加我们的科学知识,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对事物加以研究,那末它们对于我们就是不存在的了。第三,它是纯粹的空话,并且是永远不适用的。抽象地说来,它好像是完全合理的。但是且让我们把它应用一下。如果一个动物学家说:‘一只狗好像有四条腿;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实际上是有四百万条腿或是一条也没有’,那末我们对这个动物学家会做什么想法呢?如果一个数学家首先下定义说三角形有三条边,然后又说他不知道三角形到底是不是有二十五条边,2×2好像等于四,那末我们对于这个数学家会作什么想法呢?”(第201-202页)
把这些已经决定的真理看作是不定的真理。
“……但是自然科学家们却小心地避免在自然科学中应用物 自体这个名词,只有在转到哲学时才允许自己应用它。这就最好 地证明了:他们是如何不严肃地对待它,它本身的价值是如何地 微小。如果他们严肃地对待它,那又 a guoi bon〔为什么〕终归要 研究点什么东西呢?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一事实就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事物,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下面一段是恩格斯引的黑格尔的逻辑学,这是黑格尔驳康德的物自体的一段话。康德认为我们看见的东西都是表面现象,都是假象,和现实的东西没有关系。黑格尔就驳他,但因为他不是唯物主义,所以他不能用现实驳,只能用逻辑来驳。也说:康德你说看见的东西是假象,可是你又把物自体包含在假象里面,这是自相矛盾。就是说,一方面认为你的感觉不能认识世界,你又说你的感觉已经认识了世界的一切内容了。黑格尔的这段话就是这个意思。黑格尔说,你一方面认为假象是不存在的,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物自体,可是你又说,存在假象是包含世界的一切,所以是自相矛盾。
“……这个内容可以完全没有存在、没有物或物自体作基础;这个内容对于自己始终是它那样;它不过从存在转到假象而已。’”(第202页,新版第220页)
它本身就是存在,就是假象,所以就没有物自体,假象本身就是客观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话翻成唯物主义的话,归根结底还是承认了假象就是反映了存在,并不是跟存在没有关系。
“……黑格尔在这里比起近代自然科学家来是一个更加坚决得多的唯物论者。”
就这句话来说,他是承认人所以认识现象是存在的反映,这话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
“康德的物自体之有价值的自我批评,〔证明了〕康德在思维着的‘自我’上面也失败了,在‘自我’中他也找出了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黑格尔,第五卷,第256页及以下各页)。”
这段意思,好像在康德写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到这个问题。人既不能认识物自体,人就像瞎子一样生活,就生活在自我中。世界上只有我可以看到客观世界,所以,在《实践理性批判》里面又讲到,我们虽然不能认识物自体,但是实践理性引导我们和世界的本质得到一致,实践理性能使我们不致于走错路。实践理性里而包含对上帝的一致,一直使得我们能跟世界本质沟通的一致那样。所以他这里讲康德的物自体,有一种自我批评。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