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共产党人

艾思奇:关于《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札记)》讲解-第二次讲解 | 精选好文

艾思奇 · 2025-11-07 · 来源:子任读书公众号
字体: / /
艾思奇在辅导中贯穿了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是统一的东西的思想。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主席审阅,毛主席亲笔加上了“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一语。《光明日报》曾评价:“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人民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

艾思奇从1948年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创办马列学院起,到1966年3月逝世,一直在中央党校工作。他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十八年里,除了承担许多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之外,又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讲了大量哲学课。特别是从1953年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成立,他担任主任之后,校内又陆续开办了各种学员班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研室教员又少,他是教员中一位“台柱”,讲课次数也就显著增多。《艾思奇讲稿选》所搜集、编辑、整理的讲稿,就是他当时讲课的记录。

《艾思奇讲稿选》是专门为建国初期高级干部讲马列基本原理的演讲录音文字整理稿,是不公开的党校内部出版物。它主要内容是哲学方面的,就是讲党史、讲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也是从哲学角度来讲的。《艾思奇讲稿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辅导(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艾思奇本人生前除1965年所写的三份讲学提纲外,都未审阅过。艾思奇的讲课即使是哲学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纵横宇宙,包罗万象,相当广泛、相当丰富。

《艾思奇讲稿选》是讲稿集,它不是按照一般马哲教材体例编写的教科书,讲稿的内容在思维上比较发散,因此在结构上显得不是很成体系。所以读完《艾思奇讲稿选》,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感兴趣的读者,文章后边加微信领取电子版]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今日分享“艾思奇讲稿选”第二十二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关于《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札记)》讲解

艾思奇

(一九六四年三月三日、五日、六日) 第一次讲解

[点击阅读关于《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札记)》讲解-第一次讲解 | 精选好文——编者注]

第二次讲解 (一九六四年三月五日)

二、关于辩证逻辑问题

今天要讲的是逻辑问题,主要是讲推理问题,即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作用问题。还有,就是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分别。

这两种逻辑处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时的观点有所不同,形式逻辑一般的是把个别、特殊和普遍分开来,看作是两个推理,辩证逻辑还要研究这三种概念的内在联系,就是说,辩证逻辑要看到个别中有普遍,普遍中包含着个别和特殊。这个地方恩格斯没有讲,我们先说明一下,下面就好了解了。

下面讲完逻辑问题,就讲人的认识问题。

人的认识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究竟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就是说认识到一定程度为止,还是包括发展,主要是处理这个问题。

整个这两部分札记就是研究认识论和辩证法、逻辑学。(甲) 段是关于辩证法的一般问题,主要是研究辩证法。(乙)段前半部分一直到我们今天要讲的逻辑归纳,是讲逻辑学,最后一部分是讲认识论。这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把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应用到逻辑学方面,也应用到认识论方面,逻辑和认识论分不开。三方面判断:一方面讲认识的分类,一方面讲认识的发展,辩证逻辑同时要研究逻辑的发展,逻辑的发展也是认识的发展。

《资本论》中的逻辑学,就是由最简单的概念,一直发展到很复杂的高级概念。由最简单的商品价值,一直发展到资本主义的积累,到否定之否定,剥夺者被剥夺,很复杂。这是逻辑的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法,同时也跟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基本一致,就是人类认识历史的一个胎生学的缩影,一个概括。人类正式认识社会以前,开始先认识商品,我国古代春秋前后,对商品就有所了解,六、七千年以前就开始有交换。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资本,然后人类才认识资本。出现了资本以后,对资本的认识也是不断地发展的,开始只是一般地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罪恶:……反对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规律、推动资本主义灭亡的力量还看不到。空想社会主义是十九世纪最初十年产生的,那个时候,资本主义的危机还没有暴露(资本主义最初的危机是1825年),从那以后逐渐产生了工人阶级的斗争,最初的工人组织是英国的工联会,到了三十年代才有工人的党,这是历史的变动、发展。人的认识也跟着发展,逐渐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队伍,然后才看到资本主义的积累、集中,最后到消灭。《资本论》就概括了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过程,又在逻辑上 概括了人对资本主义概念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过程,而这个变化过 程也是整个人类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缩影。

所以,列宁说: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是同一个科学,在理论上阐述可以分开讲,辩证唯物主义可以单独地讲辩证法、唯物主义;逻辑可以单独地讲概念、判断、推理,认识论可以讲相对的、绝对的。可是实际上要把它看成一个统一的东西。

刚才讲的这些是总的观点,用总的观点来读恩格斯的书,才容易了解。不注意这点,就不容易把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断贯串起来。

下面讲推理的形式。前面也提到这个问题。

逻辑只是研究个别、特殊、一般的关系,讲各种判断形式、推理形式的。

在这个札记中归纳推理讲得那么多,主要是由于自然科学界把归纳法的作用夸大了。他举了赫克尔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最可靠的逻辑,主要是归纳法。甚至认为演绎法不等于推理,演绎法和归纳法是对立的,意义不大,对科学发展没有任何作用,所以他崇拜归纳法。这是经验主义的意见,经验主义认识事物,只是完全靠感觉观察来的,就是靠感觉上一个一个的个别事物加以表面比较,比较以后归纳出共同的,这样就可以得到科学的结论。

归纳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就是根据感觉所感到的,经验所观察到的表面的特征来对世界上各种复杂的事物加以分类。把某些特征共同的归纳为一类,如有四只脚走的叫走兽,马、狗、猪都有四只脚,都归为兽类。兽类里面还可以分,猪是:不太能跑的,马是能跑的,或者马是吃草的,老虎、豹是吃肉的,又分食草类、食肉类。这样一类一类地分,每一类都有一定的特征作标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完全由这些表面上的特征来划分的,各类中间没有什么根本联系。

十五世纪以后,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方法占统治地位的就是归纳法,因为这时期,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阶段,把自然界各种事物分门别类地排列,所以,归纳法逐渐成为主要方法。到十九世纪,黑格尔把这个归纳法看作主要的方法, 并在理论上加以宣扬。其实,到了十九世纪中叶,黑格尔这个时代,已经有了进化论,这时再把归纳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已经不行了,更不能把归纳法当作唯一科学的方法,唯一正确的方法。

归纳法和演绎法有什么分别?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两种对立的推理方法。归纳法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归纳成类,这种研究方法是由个别到普遍。演绎法是根据普遍原理来估计某一种事物,由普遍到特殊到个别。比如,归纳法认为,狗、猪、马、老虎都有四只脚,凡有四只脚的都是兽类,所以,狗、猪、马、老虎都是兽类。而演绎法则相反,它认为凡是兽类都有四只脚,老虎是兽类,所以老虎也有四只脚。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能有的同志不了解,所以我讲一下。

下面就念188页(新版第204页)原文:“归纳和演绎。赫克尔,第七十五页及以下各页,在那里歌德作出了归纳的推理:通常没有颚间骨的人,必须有颚间骨;于是他用错误的归纳法得出了正确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恩格斯不赞成赫克尔的意思。他说:归纳法不能说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它的正确性在一定条件下是有的,但夸大了它是错误的。

为什么是错误的呢?因为归纳法的出发点是把一个一个的事物列举出来,然后归纳它的共同点来做结论。比如后面举的例子:哺乳动物都有乳腺。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就是从一个一个动物观察过后所得出的结论。一切动物都有颚间骨,这个结论怎么来的?也是观察过每个动物,是一种一种动物观察过的,凡是观察过的兽类都有这个特点,因此就得到一个结论:一切动物都有颚问骨。但是作这个结论的时候,虽然观察了所有的动物,就是没有观察人,人究竟有没有?这是观察一切兽类得到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不是可靠?这个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靠的,应用在兽类是可靠的,如果夸大了这个结论,说归纳出的结果是唯一可靠的,一点问题也没有,那就会成为错误的。因为个别事物是列举不完的,有时有例外,归纳的时候没有发现,就没有列举。那时归纳的结论对例外就不能使用。所以归纳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有完全的普遍性,它的普遍性不是绝对可靠的。因此如果认为归纳法是唯一正确可靠的方法就错了,归纳法的正确性是有条件的。这里举的例子就是说,在对通常的人来说,哺乳动物有颚间骨。但对人就不适用,人是哺乳动物,原来的结论是哺乳动物都有颚间骨,按道理这个结论是绝对可靠的,用到通常的人也应该可靠,用通常的方法推测,人一定有颚间骨,可是恰恰通常的人就没有颚间骨。这说明归纳法是错误的。这里讲错误的归纳法是夸大了的归纳法的作用,不是讲归纳法就是错误的。

赫克尔就是夸大了归纳法,他认为归纳法的结论是唯一正确的,所以他说:“……得出了正确的东西!”这句话,这说明赫克尔相信归纳法的结论。因此我们对人也有这些估计,人也应该有颚间骨,那么,这个估计同样是不对的。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他也是对的,所以,“得出了正确的东西”是在特殊情况下,就是说,人在胎儿时期有颚间骨,离开胎儿时期,一出生,颚间骨就没有了。这个归纳法只是适用于那种特殊情况下,所以说夸大了归纳法是错误的。他之所以得出正确的东西,并不是那种归纳法那么可靠,就是因为他碰到例外的情况,一种是在胎儿时期,一种是偶然有个别人出现反祖现象(若干代祖先有的特征,好几代、几 十代、几百代没有,突然有一个人又出现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说归纳法那么准确,但是对人来说,只是在例外的情况下才准确,并不是像歌德所讲的那么准确。因为一种逻辑形式的运用范围都有限度,人的认识要反映客观形式,需要各种逻辑形式来反映,不是依靠一种。

科学家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的逻辑形式,实际上按照辩证的观点来看,它的正确性是有条件的。要想能从逻辑上充分地反映客观现实,除了归纳法以外,也要看到演绎法。实际上赫克尔要用演绎法,而这演绎法后来又经过新的发现,发现胎儿有颚间骨,经过几个反复才得到正确的结果,这个正确的结果并不是单靠归纳法得来的。至少靠两种形式,第一是归纳法,第二种是歌德根据归纳法的结果,用演绎方法估计人可能有颚间骨,然后又根据科学的发展找到了在人身上,只是胎儿,只是个别反祖的人才有,经过这样的反复,才能得到人有颚间骨的结论。这个过程,用毛主席的话讲,就是精神到物质,物质到精神,然后再由精神到物质。这里讲“他用错误的归纳法得出了正确的东西”,是对赫克尔的讽刺,实际上他认为夸大归纳法是错误的。歌德并没有简单地依靠归纳法得到这个正确的结论,这个正确的结论是经过好多逻辑形式得到的。人的认识由个别到发现特殊的东西、普遍的东西,要经过各种逻辑形式。

这段比较费解,这段了解了,后面就比较容易了解了。

下面:“赫克尔的荒谬:归纳和演绎对立。(他是排斥演绎的——艾注)似乎演绎不等于推理,因此归纳也是一种演绎。这是由两极化而来的。赫克尔,‘创造史’,第七十六——七十七页。推理分为归纳和演绎两极!”(第188页,新版第204-205页)

归纳和演绎推理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可以帮助人做进一步的研究。歌德根据归纳推理估计人可能有颚间骨,有了这个估计就可以推动我们进一步研究。但是把演绎夸大了也是不对的,歌德的演绎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歌德说一切人都有颚间骨就错了,如果说人可能有颚间骨,这个估计就对了。为什么人没有颚间骨,只有胎儿的时候有?这个道理和进化论、胎生学有关系。 胎儿重复人类的进化,哺乳动物有颚间骨,人是更高级的动物却没有,但是胎儿有。胎儿阶段不同于兽类阶段,因此,一般地讲颚间骨在通常的人是没有的。只是因为在胎儿过程中要重复动物进化的历史,所以有这种情况。归纳法也有它的正确的,演绎法也有它的正确的,但都不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应看作是互相补充,交叉加以运用。不要把归纳和演绎推理看成是绝对对立的,两种方法对科学都是有用的,如果绝对对立起来,那么每种方法都会成为荒谬的,都会成为错误的。

这是讲认识的相对性,逻辑的相对性。

下面的两句话:“推理分为归纳和演绎两极!”是把归纳和演绎绝对起来,看成没有联系的东西。

“一百年前,用归纳法发现了海虾和蜘蛛都是昆虫”(新版205页)。现在再一归纳又不是了,就是因为从前归纳的材料还不足。海虾和蜘蛛是比昆虫更低的动物。海虾和蜘蛛是昆虫是对的,实际上海虾和蜘蛛和蠕虫中还有一类叫X类。

“现在用归纳法发现了这是荒谬的,并且发现了有X类存在。这样,如果所谓归纳推理和以分类为基础的所谓演绎推理可以是同样错误的,那末所谓归纳推理的优越性是在什么地方昵?”这都是批判赫克尔的。

下面是讲归纳法不够的地方。“归纳法绝不能证明:世界决不会有无乳腺的哺乳动物。从前乳房是哺乳动物的标记。然而鸭嘴兽就没有乳房。”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有一种鸭嘴兽就没有乳房,所以说归纳法的结论也不是绝对可靠的。

下面讲英国人惠威尔把归纳法全部弄得混乱了,也是设想把归纳法和演绎法对立起来,因此把一些科学说成是归纳法,一些科学说成是演绎法。有些科学比较多的用归纳法,但是也要用演绎法,有些科学看起来是用演绎法,但实际上还是归纳出来的,比如数学的许多公理也是人的长期实践归纳出来的。这段的最后一句话:“从个别东西开始的一切推理形式都是实验的,而且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事实上甚至归纳推理(一般说来)也是从A—E—B 开始的。”这个意思就是说:这里面也有演绎的成份,它本身是归纳法,但是也要依靠演绎。以经验为基础,就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总是要运用过去的原则,运用过去的经验,把过去的经验作基础。

下面就是讲这个问题:“事实上甚至归纳推理(一般说来)也是从A—E—B开始的。”也是从个别开始的,归纳推理应该说是从个别开始,但是实际上是由普遍到个别到特殊。这个意思有点难懂。什么叫从 A—E—B开始?这是恩格斯从黑格尔的《小逻辑》上引来的。归纳的公式是A—E—B,是普遍经过个别到特殊,普遍的东西以个别为媒介达到特殊,然后根据普遍现象对个别进行归纳研究,发现某些共同特点。黑格尔的《小逻辑》里面有这个例子,(在《小逻辑》里面关于推理这一章最后一部分,很容易找。)那里讲反省推理、讲归纳推理。

反省推理,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里,是把它算作推理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就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推理,也是按照三段论来进行推理的,就是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一个结论。如铜是金属,铁是金属,金也是金属,金、银、铜、铁、锡都是金属,这是大前提,所有的金属都能传电,这是小前提,结论是凡是金属都能传电。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从这个推理可以看出A—E一B的形式。提出一个大前提,说明金、银、铜、铁、锡都是金属,这是普遍判断,这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知道它是金属,所以以经验为基础,这个大前提的本身就是演绎的结果,就是运用过去普遍经验演绎的结果。然后是一个小前提,根据现在的研究,金、银、铜、铁、锡都有一个特点,把金、银、铜、铁、锡一种一种地研究,都能传电,都有传电的特殊性。金属的特殊性就是传电,所以就找出了特点。一个普遍经验,经过个别研究,以个别为媒介,得到特殊性的发现。实质上归纳就是这样,所以,一般地讲,归纳法是由个别上升到普遍,但是逻辑的结果,实际上是由一般到个别到特殊。一般的判断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实际上它是包含了演绎的因素,但是这个推理不是演绎的推理,只说明归纳推理中有演绎的因素,没有演绎不可以作归纳,没有过去的经验,这个推理就搞不起来。

这个A—E—B的公式还可以有另外的解释,就是从推理形式来研究,我们刚才讲归纳推理的公式,三段论形式本身是推理,也是讲A—E—B 三个字的关系,金、银、铜、铁、锡都是金属,这个大前提里面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有两个词,上面是个别这个词,下面是金属,是普遍这个词,写成公式,就是个别是普遍。小前提是金、银、铜、铁、锡都能传电,这个判断又可以叫个别就是特殊,可以划等号。最后的结论:所以,凡是金属都能传电。金属是普遍的概念,传电是特殊的概念,结论也可以这样写:普遍=特殊,逻辑形式是这样。这个形式,第一个判断是前提,第二个判断是小前提,第三个判断是结论。这里有三个概念,每个概念重复一遍,等于六个概念。这些概念在逻辑学上有它自己的名词。我们分析有这种情况:三个概念在大前提、小前提里面都有,结论里面只不过两个概念,有一个概念在结论里面没有出现,就是个别这个概念在结论里面没有,只是有普遍和特殊在结论里面有。在结论里不出现的概念,在逻辑学上叫中词(项);大前提里面出现,又在结论里面出现的词叫大词;在小前提里面出现,又在结论里面出现的词叫小词。三段论逻辑有三个判断,三个判断又包含着三个词(大、中、小)。

三段论逻辑可以这样下定义:凡是推理都是大词以中词为媒介和小词联系起来,就是以中词联系大词和小词,这是在逻辑上的基本形式。所以,在逻辑上普遍、特殊和个别的基本关系就是这样的关系,就是大词以中词为媒介和小词取得联系,这个联系就是结论,这个结论要经过中词作媒介,这就是逻辑学推理的形式关系。我们刚才举的归纳推理就是普遍概念,就是大词,它的中词就是一些个别概念,小词就是特殊概念,所以归纳推理就是普遍概念以个别概念作媒介和特殊概念联系起来。归纳推理就是这样,因此它的公式自然就写成这样。A—E—B这样写也是很自然的。正是个别概念,是中词,它把普遍概念和特殊概念联系起来,所以A—E—B的关系从形式上讲就是这样。

下面这段用不着讲了,他是讲归纳法到处会发生问题。用赫克尔的归纳法归纳出的结论总是常常有问题,因为它总会有例外,每天总有新的事实发现,把旧的归纳结论推。这段是进一步批评赫克尔的。现在是十九世纪,进化论都出来了,他到现在还狂热地拥护归纳法。说明这些自然科学家的思考力的特色。现在自然科学已经暴露了自然界辩证法,说明你要观察事物的联系、发展,就不能把宇宙的生物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光归纳分类就完了,而归纳出几类,还要研究它各种种类的发展过程。这时候你狂热地拥护归纳法,归纳出来的机械分类,就完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起了作用。好多科学已经暴露了辩证法,而科学家的头脑还是形而上学。生物界的进化论已经证明,每种物种都是亦此亦彼,都包含着对立面,没有抽象的同一性。可是赫克尔还是用归纳法把生物归纳为这类那类,中间没有独立的,没有亦此亦彼的情况。

下面讲进化论。

除了归纳一些表面的特征之外,还要用脑筋思考,用理论说明。这个东西靠归纳法不能说明,有些需要用演绎来说明,用血缘关系来说明不同物质之间的联系。所以一切种属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不会向归纳法让步的。“归纳法所运用的种、属、纲等概念,由于进化论而变成了流动的,因而成为相对的了”(新版205- 206页)。相对性就是有条件的同一性。把归纳的结果看成是绝对统一的思想,是不对的。

再下一段(第189页,新版第206页),恩格斯讲归纳万能论者。

我们现在世界上还有没有这种人?现在也有。赫鲁晓夫跑到美国,看到美国的玉米很好,回到苏联就大种玉米,这也是归纳万能论者。如果苏联的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和美国一样也可以,问题是有条件的,随便拿到苏联用是不对的。

“……世界上的任何归纳法都永远不会帮助我们把归纳过程弄清楚。只有这个过程的分析才能作到这点。”这句话很重要。

辩证法怎么看归纳法?辩证法看归纳法和归纳万能论者不同,赫克尔是表面上看归纳法。我们讲归纳法的意思也可能是他们的归纳法、但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讲归纳法是包含分析的,这个分析就不是一个一个的看表面现象,要把认识过程所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这里就用分析矛盾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进行这种分析,把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归纳法本身也包含着演绎的因素。而赫鲁晓夫的归纳法就一点分析也没有,他就是从表面上看现象,作结论。玉米虽然有高产的优越性,但是这个高产的优越性在什么条件下表现出来,在什么条件下表现不出来,这种矛盾他不去研究。一般地讲,归纳中就有分析,演绎是把普遍和个别联系起来,就是综合。实际上,归纳也是综合,经过一个过程,把普遍和个别联系起来。

“我们不应当在两者之中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高高地抬上天去,我们应当力求在其适当的地位来应用它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而要想做到这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这是恩格斯的结论。

下面是举一个例子讲纯粹归纳法不对,意思和前面一样,所以不作解释了。

第190页(新版第206页)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是讲赫克尔虽然是提倡归纳法的,但实际上他也懂得进化论,所以,他的实际研究已经超出了归纳法。

“……假如归纳法果真是不会错误的,那末有机界的分类中的翻天覆地的变革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它们是归纳法最独有的产物,然而它们却互相消灭着。”

过去的归纳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现成的,达尔文运用归纳法推翻了过去的结论。这个意思就是说归纳的结果是互相消灭,互相冲突的。赫鲁晓夫用归纳法归纳出一个大量开荒,后来又用归纳法归纳出开荒可以不搞了,其实这个思想实质不是归纳法。前后矛盾是因为客观事物有矛盾,要正确地分析这个矛盾,就不会有前后矛盾的问题了。所以单纯地用归纳法是不可靠的。

下面还有一段再讲一下。

“归纳和分析”。这段(新版第206-207页)和前一段相呼应。对归纳的过程要很好的了解,要分析,这段也是讲归纳本身最高的,更高的方法要靠分析。

“……在热力学中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可以证明归纳法之妄图作科学发现的唯一的或甚至占统治地位的形态的想法是如何地没有根据。”他下面举了蒸汽机的例子:“从热当中能够得出机械运动,这点已由蒸汽机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证明。十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一部蒸汽机更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一点,它们只是愈来愈逼迫物理学家们必须解释这个问题。”

这个思想和毛主席所讲的“解剖麻雀”一样,只要研究一只麻雀就能了解几万只麻雀。这种分析研究下面还讲到一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特点。这种采取典型研究的特点,不能纯粹靠表面观察,而要靠脑子思维。

这里举了卡尔诺研究蒸汽机,不是研究蒸汽机表面形态,而是发现了蒸汽机中的基本过程,并不是纯粹的形式出现,而是被各种各样的辅助过程所掩盖住了。所以,仅仅靠表面观察对蒸汽机的了解,就不那么清楚了,特别是对它的根本规律的了解不清楚,因为那个规律受其他影响,不纯粹。因此,卡尔诺就设想一种纯粹的蒸汽机。这个抽象的思想也是根据观察得来的,但是他又超过了表面观察。因为他先经过观察发现蒸汽机不纯粹,因此他就用思维设想一个纯粹的蒸汽机,这样就找到了蒸汽机的根本规律,就和马克思写《资本论》一样,他用英国这个具体国家作典型,他也观察、也归纳,但是观察的结果,又把英国资本主义里面的复杂因素撇开了。英国资本主义里面有封建残余,这个封建残余有些什么作用? 对英国资本主义有许多作用,这个作用在《资本论》里面一句也没有讲,只讲英国资本主义的那一方面。这样他就能抓住资本主义的根本规律,真正的普遍规律,这个规律能适应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当然适用别的国家时,又要根据具体情况,但是这个根本规律是有效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这样的理论,都是研究最根本的东西的。这种最根本的东西不是完全靠观察,要以观察为基础,经过抽象把最纯粹的东西在脑子里加以考虑,然后得出规律。毛主席在观察抗日战争开始一年多的情况以后就写《论持久战》。在《论持久战》里面不讲很多复杂的东西,不讲很多具体现象,只讲抗日战争的基本矛盾关系,敌我关系,撇开暂时的因素。就是一般设想,敌人有四个特点,三个缺点,一个优点,我们也有四个特点,而是三个优点,一个弱点,这样的一个矛盾的对立面。两方面都有特点,这种特点相互发生关系的时候会起什么作用?因为敌人有三个弱点,所以他想把我们灭亡是不行的;但是我们也有一个弱点、我们想很快把他们打败也不行。所以,既不是亡国论,也不是速胜论,这个战争是持久战。八年抗战只经过一年,根据以观察为基础得来的材料,经过抽象分析(就是矛盾的分析),就把矛盾分析清楚了,就可以预见八年以后七年的规律,不但知道持久战,而且知道持久战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怎么样。这个辩证逻辑靠什么方法?只靠归纳法行不行?全世界只有一个抗日战争,没有例子可以参考,而且抗日战争只出现了一年,用归纳法没有办法归纳。所以只能用辩证的分析方法,这个方法里面有归纳法,就是归纳过去的战争经验。为什么我们过去的战争能胜利,因为已经有了十年内战的经验,证明人的力量是大的,只要指挥得好,就能胜利。这里有归纳也有演绎,把过去十年的经验归纳了,用这种经验对矛盾进行分析,结果就能准确地估计八年抗战的前途,把规律搞清楚了。

到了这段,恩格斯就把马克思主义所创造的真正科学归纳和演绎的辩证逻辑说清楚了。马克思的方法既要归纳,也要演绎,但是主要的不是简单的依靠归纳和演绎,主要的是对事物内部矛盾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不是表面观察,是用自己的思想把最根本的东西把握住,这就是理性认识。认识要到这样的程度,才能真正实现飞跃,归纳就不可能由感性到理性。单单归纳不能实现,单单演绎也不能实现,演绎只能把先前的经验拿来运用,却不能把我们今天所碰到的新的矛盾和规律加以掌握。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一分为二的方法,是矛盾和观察的方法。以这种方法为基础,也运用归纳法,也运用演绎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推理逻辑不是简单的归纳,也不是简单的演绎,而主要的是把矛盾加以分析。分析的结果正确不正确,也不能用归纳和演绎 来证明,而要靠实践证明。

第191页(新版第207页)还有短短的一段,就是讲这个问题。“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于人类活动中,在实践中,在劳动中……”这一段是两句话,这样造成一种结果,就可以肯定实践的结果是正确的。

这几段的中心意思就是这样。

下面一段是讲归纳法可以对必然性提供材料,但是不能全部证明必然性。经过动物的研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材科:哺乳动物都有颚间骨,但是不能证明任何哺乳动物都有颚间骨,也不能证明为什么它会这样。所以对人的认识必然性的证明,主要靠实践。

下面都是说明这个问题,证明必然性,证明真理主要依靠实践,实践可以证明真理,也可以证明错误。这一段用因果性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在观察运动着的物质时第一个遇到的就是各个物体的个别运动的相互间的联系,它们相互间的制约。”相互间的联系和相互间的制约还不是因果性,因为因果性只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方面。

“……但是我们不仅看到某一个运动后面跟随着另一个运动,而且我们也看到:只要我们造成某一特定的运动在自然界中发生时所必需的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一特定的运动;甚至我们还能产生在自然界中完全不会发生的运动(工业),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运动;我们能预先规定这些运动的方向和规模。因此,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了因果性观念的基础,而这个观念是:一个运动是另一个运动的原因。”因果性观念说明不仅反映,而且是反映人的活动,这种联系要经过人的活动,经过实践,才能在我们思想上一致起来。所以,这里说人的活动建立了因果性观念的基础。就是说,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因果关系。

“……的确,单是某些自然现象的有规则的依次更替,就能产生因果观念:例如,随太阳而来的热和光;但是在这里并没有任何证明,并且在这个范围内休谟的怀疑论说得很对:有规则地重复出现的post hoc〔在这以后〕决不能确立propter,hco〔由于这〕。”

休谟是主观唯心主义,又叫怀疑论,他最主要的思想是关于研究因果关系的思想。在哲学上,一个时期他的直接活动就是对因果关系怀疑,这在十八世纪初期也就等于怀疑科学。所以这种思想是反科学的,他认为科学规律是不可靠的,科学规律,科学的因果关系是不是能反映世界的事物本来规律性,这是不可知的,是值得怀疑的,是不能证明的,是另一种现象,是人类感觉现象和出现的事物经过几次反复,在感觉上给我们多次反复,我们就认为有因果关系。实际上,这仅仅是我们感觉上感到它先后继续出现,至于它本身是不是真正有现象和联系,这是不能证明的,这只是表面感觉而已,因此因果关系是不可靠的,这个规律没有必然性。休谟是十八世纪初的英国哲学家,在贝克莱以后,休谟比贝克莱的反动性稍微轻一点,因为贝克莱直接否认物质的存在,肯定上帝的存在。而休谟讲:我们既不能肯定物质的存在,也不能肯定上帝的存在,所以是怀疑论,这就是不可知论。有没有物质? 是不可知的。有没有上帝?也是不可知的。所以,恩格斯讲:不可知论有时动摇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有时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有时主要是主观唯心主义。休谟的不可知论主要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他根本否认必然性,是经验主义,认为不存在什么真正的规律。因果规律无非是感觉的先后联系,先后出现两种感觉,经过几次重复,人就认为有因果关系,不承认那些必然性。恩格斯在这里特别举出他来、因为他的哲学最起作用的一个论点,就是对因果规律否定,就是反对因果规律。

恩格斯讲:十九世纪末期的赫胥黎也是不可知论者,但是他有点特殊性,他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是进化论者,是为达尔文辩护很有名的人。他相信进化论的规律有必然性,但是他的怀疑论在于这个必然性是由物质来的,或者是由上帝来的,这是不可知的,所以他是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动摇的。但是在事实上还是不能不承认唯物主义的一些原则。对于科学规律有客观必然性这点是肯定的,但是客观必然性是从哪里来的,就不敢明确主张了。休谟根本否认客观必然性,一切规律他都认为是感觉的一种重复,感觉的先后联系,不是客观事物的联系,而是感觉上的联系。但是恩格斯在这里肯定了怀疑论(休谟的观点)的一点道理,他认为休谟反对因果规律是错误的,但是他反对因果规律所提出的理由是有道理的,恩格斯还是肯定了他的这一点。实际上休谟讲的只是经验的一个特点,就是个别经验的观察不能证明因果性,这是暴露了人的纯粹经验观察的弱点,不能证明必然性。休谟把这个弱点夸大了,好像人除了经验观察以外,就没有别的能力。因此就走到怀疑论去,走到主观唯心主义。我们要驳倒怀疑主义是有办法的。我们虽然不能证明必然性,虽然就总的来说,休谟是对的,可是他还不懂得人类除了经验以外,还有自己的实践,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造成自然界所没有的不会发生的东西,这样就可以证明因果关系。

“但是人类的活动却造成了对因果性的检证。如果我们用凸透镜把太阳光恰恰集中在焦点上,造成像普通火一样的效果,那末我们因此就证明了热是从太阳来的。如果我们把雷管、炸药和子弹放进枪膛里面,然后发射,那末我们可以期待事先从已往经验所知道的效果,因为我们能够详详细细地研究全部过程:发火、燃烧、由于突然变化为气体而产生的爆炸,以及气体对弹丸的压力,在这里怀疑论者也就不能说从已往的经验不能推论出下一次将恰恰是同样的情形。”有了这个实践,休谟的怀疑论就站不住脚了。

“……不过有时候在事实上并不发生恰恰同样的情形,雷管或火药不起作用,枪筒破裂等等。但是这些事实恰恰就证明了因果性,而不是推翻了因果性,因为我们对于每件这样不合常规的事情加以适当的研究之后,都可以找出它的原因:引火物的化学分解,火药的潮湿等等,枪筒的损坏等等,因此在这里可以说是对因果性作了双重的检证。”

经验的观察就不能证明因果性的必然性,实践就能证明。用经验观察的那种感觉,先后连续出现,尽管出现一万次,也不能证明它的因果性关系。但是人的实践就不同了,人的实践就能证明因果的必然性,实践能出现预期的结果,就能证明因果性。不能出现也能证明,就说明有另外的原因。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纯粹凭经验观察来判断的,我们也用经验来观察,但是主要的不依靠经验来观察,主要是依靠通过实践,对实践进行分析,对实践中的矛盾进行分析、归纳,经验观察是敲门砖。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讲,现象是我们观察事物的向导。只靠经验观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维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惟。”这是指赫克尔等人,以后列宁批判受唯心主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也是一样。现在马赫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影响,所以,现代自然科学家还有这个问题。

“但是人的思惟之最本质的和最密切的基础,却恰恰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非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段话很重要,也是《实践论》的证据 。

“……因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例如,德雷珀和其他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就或多或少有这种见解)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这种历史观因此是片面的,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这些科学家也不是根本否认人能制造工具,人能制造机器,不是这个意思。主要是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能反映自然,这种能力对人的认识的作用。这里讲的都是认识论,不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讲一般的人和自然的关系,那么,任何一个自然科学家都不会否认人能认识自然,人能制造工具,来改变自然界。你说自然科学家否认人能改变自然,也不是。因为他的确相信人能制造工具,制造机器改变自然。离开认识论,单个地讲人能不能制造工具改变自然界,任何自然科学家都能承认。问题是这里讲的是在认识论上,自然科学家一般的都承认了,至少是不注意人能反作用于自然界,人能改变自然。人的认识直接决定于自然界,还是主要决定于人对自然界的改变?就认识论来说,人的认识的发展,主要还决定于人改变自然界的活动的发展,而这些自然主义历史观的人,以及赫克尔这些人认为,人的认识就是简单的由自然反映到人的认识,就是简单的经验观察、不知道人的认识是通过人的生产活动去认识的。在认识论、反映论里面,自然界反映到人的认识里面,和人作用于自然界相互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人所以认识自然界,主要是人改变了自然界,人不改变自然界,人的实践根本没有接触自然界,人一般的不能认识自然界。生产越发展,接触自然界的范围越广,人的认识领域也越广。人所以认识自然界,基本上是人改变了自然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点我特别讲一下,因为这个道理在马克思主义里面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修正主义对这点作了很大的歪曲,利用对这个看法的歪曲,曲解成唯心主义。现代修正主义有这种情况。

我们要认识自然界,基本上是我们自己改变自然界,在马克思他们的早期著作里面讲这个道理讲得很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自然界是人改变了的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在《哲学经济学手稿》里使用了这些话)。这些话被现代修正主义曲解了。马克思讲这些话是就认识论范围内讲的。现代修正主义把他夸大了,就脱离了认识论,而一般地讲自然界就是人化了的自然界、进而人也是自然化了的人。那就是资产阶级的个人,结果整个宇宙和人分不开,马克思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讲自然是人改变了的自然。而修正主义指的是整个的自然界都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人也是自然化了的人,结果就和主观唯心主义搞在一起了,人和自然分不开, 离开了人就没有自然了。人和自然是相互关系,这个相互关系是因果关系,主观和客观就变成原则同格了。主观不能离开客观而存在,客观也不能离开主观而存在。这样一来,列宁所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这样一个定义就取消了。

下面讲第 192页(断版第209页)“相互作用——这是我们从近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第一个遇到的东西。

我们看到一系列的运动形态;机械运动、热、光、电、磁、化学的化合和分解、聚集状态的转变、有机的生命,——如果现在姑且把有机的生命除外,——这一切都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在这里是原因而在那里就是结果,运动的总和在其一切变化着的形态中始终是不变的。”

这是讲整个宇宙是一切事物互相转化,互相作用的总体。“运动的总和在其一切变化着的形态中始终是不变的。”这句话要注意,在整个运动中,一切变化形态是不变的,物质是无限的,在自然科学上叫能量守恒原则。宇宙,事物是变化的,但是运动的质量是不变的。这不是否认发展,这个意思就是说,整个宇宙是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整个物质就是这个物质,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只讲它综合不变,这个综合实际上是物质的综合。如果说宇宙的东西可以增加,谁来增加?就有这个问题。如果说可以减少,可以消灭,谁去减少?谁去消灭?如果有这种思想,就要请上帝帮忙,无中生有的创造出来,或者是本来有的东西,把它消灭了。一种具体的东西消灭了是可以的,可是消灭并不是绝对的消灭,消灭实际上是转化,消灭是有消灭,有不消灭,消灭只是一个方面。资本主义要消灭,但资本主义的消灭并不是绝对消灭。资本主义自己消灭了,同时它又创造了一个社会主义,这个创造是物质自己的创造,是一方面消灭,一方面又创造。消灭了一个东西,又创造了一些东西。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说没有消灭,就具体的东西来说又消灭又创造。这句话的意思就要按照斯宾诺莎的实体是“〔原因自身〕”,就是宇宙本身,没有宇宙以外的原因,物质变物质,就是一种物质消灭了,另一种物质产生了, 并不是物质以外的力量来创造它,它自己消灭,又自己创造新的东西。所以,整个宇宙就只有物质。唯物主义一定要承认这点,宇宙就是物质的字宙,这个物质的宇宙在总体上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一切创造、消灭都是物质自已内部的运动,如果否认这点,就是否认唯物主义。所以,整个宇宙就只有一切事物相互作用的总体,这个总体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一切变化现象都在实体自己内部。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者,所以他的话是正确的。

下面,“机械运动转化为热、电、磁、光等等,反之亦然。因此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在什么地方?):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causa finalis〔究极原因〕。”最后的原因,部分的原因,可以说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是相互作用。

“……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正是因为在它背后恰好再没有什么要去认识的东西了。”除了相互作用,再认识更深的原因,就不能认识了,再追究就变成神秘主义了。黑格尔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有很多东西是唯物主义的。这句话就完全可以用唯物主义来解释,打破了他的唯心主义原则。

“……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运动形态(因为自然科学存在并不久,所以我们的认识的确还有很多缺陷),我们也就认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恩格斯在这里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得到。

“……(格罗沃对因果性的全部误解是由于他对付不了相互作用这—范畴。他有了要点、但没有把它用抽象的思惟形式表达出来,所以他便弄糊涂了)。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达到现实的因果关系。为了了解个别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个别的现象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而且在这里更替着的运动就显现出来,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

下面,“对于否认因果关系的人,任何自然规律都是假说,连用三棱镜的光谱得到的天体的化学分析,也同样是假说。那些不能比这更前进一步的人的思惟是何等浅薄呵!”这就是不可知论,还是休谟的观点,他认为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因此他认为自然规律都是假说。因为人有些感觉先后连续出现,而且重复多少次,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人们就叫因果关系。

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都不承认科学规律是客观真理。实用主义也是这样,而实用主义更露骨一点,更资产阶级化,就是一切所谓真理都是由我假设,对我有用就是真理,对我没有用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的思想,甚至科学都是一种应付环境的工具。

第193页(新版第210页)讲到的耐格里,也是当时的经验主义者,他的思想也是归纳万能论者,所以,他不相信人能认识无限,只相信人能认识有限的东西,整个是接近不可知论的,怀疑人的认识科学的能力,怀疑人的认识的客观性,或者至少是怀疑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人有无限的认识客观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怀疑唯物主义。

“耐格里首先说我们不能认识现实的质的差异,马上跟着又说这类‘绝对差异’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这是只讲矛盾。一方面是不可知论,另一方面自己又要设想认识自己制造什么东西。自然界没有绝对质的差别,这是正确的,可是他又说不能认识。这种经验主义者的思想很混乱,他又反对唯物主义,表面上跟着唯心主义者,但是又偷偷的承认唯物主义。这种人也就是恩格斯讲的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这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有点区别。自然科学的不可知论不完全是唯心主义,它是羞羞答答的,偷偷摸摸的,也讲点唯物主义。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革命胜利了,怎么又让旧势力翻身?真相扎心了!(上)
  2.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人民万岁’”:重读毛主席晚年的深层忧虑
  3. 石家庄骑手捅人事件,考验法律在维护谁!
  4. 请不要叫他“教员”(甲子篇)
  5. 杨奎松: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的台前幕后(下)
  6. 吴铭:白应苍,沈伯洋,还有李教授们
  7. 从雷洁琼韶山题词“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说起
  8. 杨奎松: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的台前幕后(上)
  9. 农村的“第一产业”:摆酒席
  10. 革命胜利了,怎么又让旧势力翻身?真相扎心了!(下)
  1. 金灿荣:为什么今年的对美斗争策略和之前不一样了?
  2. 终章:我最后的忧思
  3. 元龙:为什么用《沉默的荣耀》烈士的鲜血,敬国民党一杯?
  4. 小岗村不是单干
  5. 湖北三化,让我害怕
  6. 地方政府:我把你外婆作价一百万两卖给你自己
  7. 洪学智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后,毛主席亲去探监:你还有什么要求?
  8. 为什么越南是修正主义?
  9. 革命胜利了,怎么又让旧势力翻身?真相扎心了!(上)
  10. 荒谬至极! 凭什么“假设”蒋介石会比毛主席做得好?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井冈山观心 |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是否准确地预言了苏修与越修的资本主义复辟?
  3.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4.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5.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6.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7.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8.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9.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10. 令人“窒息”的聊天!
  1. 终章:我最后的忧思
  2. 房贷断供率翻倍了
  3. 元龙:为什么用《沉默的荣耀》烈士的鲜血,敬国民党一杯?
  4. 小岗村不是单干
  5. 金永南逝世,金正恩前往吊唁,朝鲜将举行国葬
  6. 陈国洲:卖国行径,罄竹难书——蒋介石抗战前后卖国罪行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