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5年11月25日
致敬: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岸英
引言:七十五年的回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当时光的回溯指针拨回到75年前的那个深秋,鸭绿江彼岸的战火正烧得通红。1950年11月25日,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几架美军的B-26轰炸机像秃鹫一样掠过长空,投下了那几枚罪恶的凝固汽油弹。
那一瞬间,烈火吞噬了简陋的作战室。没有惊天动地的遗言,没有万众瞩目的告别,一位年轻的生命,在那样惨烈的温度中,化为了灰烬。
他叫毛岸英。那一年,他只有28岁。
今天是2025年11月25日。整整75年过去了。
在这个日子里,我们不谈什么GDP的数字,不谈什么高楼大厦的辉煌,因为我们深知,在那些霓虹灯照不到的角落,在流水线上机械重复动作的工人手中,在田间地头顶着烈日劳作的农民背上,生活的重担依然沉重。正因为现实并不如童话般完美,正因为工农大众依然在为生计奔波,我们才更加怀念那个纯粹的年代,怀念那个为了“让穷人翻身”而献出一切的青年,怀念那对为了苍生而舍弃小家的父子。
今天,让我们点燃心香一瓣,穿透75年的历史烟云,去祭奠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不是以仰望神坛的姿态,而是以平视亲人的目光,去看看他——那个吃过百家饭、走过万里路、流过无尽泪,最后将热血洒在异国土地上的“湘伢子”。
第一章:苦难喂养大的“流浪儿”
很多人提起毛岸英,下意识地会加上“主席长子”的光环。然而,剥开这层身份,回望他的童年,你会发现那是一部令人心碎的血泪史。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享受过几天所谓的“特权”,反而比绝大多数普通百姓的孩子,尝遍了更多的人间疾苦。
1930年,那是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年仅8岁的毛岸英,和母亲杨开慧一起被关进了长沙的死牢。
你能想象吗?一个8岁的孩子,在阴暗潮湿、满是血腥味的牢房里,目睹了母亲受尽酷刑。母亲被押赴刑场的那一天,他抱着母亲的腿大哭,却被看守粗暴地扯开。那一天的枪声,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他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怀抱,从此,这个世界上,他成了一根飘摇的草。
随后,他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龙被地下党组织送到上海。但随着组织的破坏,三个孩子流落街头。
那可是旧社会的上海滩啊,十里洋场,贫富悬殊。年幼的岸英带着两个更小的弟弟,住在破庙里,睡在马路边。为了活下去,他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
冬天的上海,湿冷刺骨。三兄弟衣衫褴褛,缩在屋檐下瑟瑟发抖。因为没钱买火柴,他曾被老板打得皮开肉绽;因为护着弟弟,他曾被流氓地痞按在地上拳打脚踢。甚至,最小的弟弟岸龙,就在这流浪的途中,不知所踪,生死未卜。
这是什么样的童年?当现在的孩子在抱怨补习班太累时,当现在的一些权贵子弟在炫耀豪车时,请想一想童年的毛岸英。他是领袖的儿子,可他在上海的街头,像一条流浪狗一样,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在寒风中乞讨。
这段长达五年的流浪生活,没有摧毁他的意志,反而像烈火炼真金一样,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让他从骨子里刻下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情。他知道什么是饿,什么是冷,什么是被欺压。
所以,后来他回到父亲身边,父亲问他:“你在上海都学了什么?”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脱下衣服,露出背上那一道道旧伤疤。 那是旧社会留给他的烙印,也是他与工农阶级血肉相连的证明。
第二章:特殊的“劳动大学”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
那时候的他,是苏联卫国战争的坦克连指导员,是斯大林接见过并送给他手枪的英雄,穿军装,讲俄语,英气逼人。
但是,毛泽东没有让他去坐机关,没有让他去当干部,而是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在中国的‘劳动大学’还没有毕业。你去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去搞土改,去看看中国的农民是怎么种地的,是怎么生活的。”
这就是毛泽东的爱子方式。他不仅是父亲,更是人民的领袖。他深知,如果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土地,就不配做一个中国的革命者。
于是,毛岸英背着行囊,走进了黄土高原的深处,走进了“吴家枣园”。他脱下了苏军呢子大衣,换上了带补丁的粗布褂子;他收起了流利的俄语,学着说陕北的土话。
他不是去镀金的,他是真干。他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掏大粪、从头学起;开荒地,手磨出了血泡,挑破了接着干。如果不说,谁能知道这个一身土气、满手老茧的年轻人,是延安最高领袖的儿子?
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现在的“二代”们,有几个能真正弯下腰,去闻一闻泥土的味道?
毛岸英在吴家枣园的日子,让他真正懂得了父亲的初心。他看到了中国农民的苦难,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眷恋,也看到了他们身上爆发出的翻身求解放的力量。
当他满身尘土、双手粗糙地回到父亲面前时,毛泽东握着他的手,看着那层厚厚的老茧,欣慰地笑了:“这就是‘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这段经历,注定了他不会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而是一个永远站在工农一边的战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因为他深知,新中国的和平,是千千万万像吴家枣园的农民一样的父老乡亲用命换来的,绝不能让帝国主义再夺走!
第三章:我不去,谁去?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的战鼓擂响。
此时的毛岸英,刚刚结婚不到一年。他的妻子刘思齐,还在医院里养病。他是北京机器总厂的党总支副书记,正准备在建设新中国的岗位上大展拳脚。
但他听到了前线的召唤。
彭德怀元帅即将挂帅出征。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里,设宴为彭老总践行。毛岸英主动请缨:“彭叔叔,让我去朝鲜吧!我要当第一个志愿军战士!”
彭德怀震惊了,坚决反对:“不行!主席,岸英是你家里的长子,他在苏联打过仗,已经立过功了,这次就别去了。再说,家里这几年……”彭德怀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白:毛家为了革命,牺牲的亲人已经够多了。杨开慧、毛泽覃、毛泽民、毛楚雄、毛泽建……那份名单太长太重了,怎么能再把长子送上战场?
然而,毛泽东在这个时候,说出了一句震聋发聩的话,这句话,足以让今天所有的利己主义者羞愧地低下头:
“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重如千钧。在那个时刻,毛泽东不是不知道战场的凶险。美军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空军,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而志愿军,装备落后,补给困难。把儿子送过去,无异于送入虎口。
但是,作为国家的领袖,当他号召千千万万百姓的子女去保家卫国时,如果他把自己的儿子藏在身后,他如何面对那些送郎上战场、送子上前线的工农父母?
毛岸英也深知这一点。他对彭德怀说:“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都去了,我为什么不能去?”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逻辑,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权”——共产党的干部子弟,有第一个冲锋陷阵的“特权”,有第一个牺牲的“特权”!
临行前,他去医院看望妻子刘思齐。他不敢告诉她真相,只说是去执行任务,要去个很远的地方,通信不方便。他深深地鞠了一躬,那是最后的告别。他牵挂着身体不好的妻子,牵挂着年迈的父亲,牵挂着精神不稳定的弟弟,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跨过了鸭绿江。
第四章:大榆洞的烈火
1950年11月25日。朝鲜半岛的寒冬已经降临。
志愿军司令部设在大榆洞的矿洞附近。为了防空,大家平时都在洞里,但作战室是一座独立的木板房。
那天上午,几架美军飞机掠过。虽然大家已经隐蔽,但狡猾的敌机似乎发现了无线电信号的踪迹,去而复返。
在那一刻,毛岸英正在处理一份加急电报。他和参谋高瑞欣没有来得及撤离。
凝固汽油弹,这种人类历史上最残忍的武器之一,瞬间将木板房变成了一片火海。上千度的高温,连钢铁都能熔化,何况是血肉之躯。
当战士们冒着大火冲进去,从灰烬中扒出两具遗体时,已经无法辨认谁是谁了。只有凭着毛岸英手腕上戴的那块苏联产的手表——那是他岳母送给他的结婚礼物,才勉强确认了他的身份。
他牺牲了。没有马革裹尸,没有魂归故里。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和其他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战士一样,长眠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哪怕是死后,他也没有搞特殊。他的墓前,最初只有一块简单的木牌。
第五章:老年丧子的悲凉
大榆洞的火,烧在朝鲜,痛在北京。
为了不影响指挥作战,彭德怀发回的绝密电报,被周恩来总理压了下来。大家都瞒着主席,怕他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
直到1951年1月2日,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朝鲜局势初步稳定。周总理才忍痛写了一封信,连同彭德怀的电报,送到了毛泽东的案头。
据当时卫士回忆,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毛泽东正在看书。他接过信,看了很久,很久。屋子里静得可怕,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主席手中的烟,燃到了尽头,烫到了手指,他都没有发觉。他的手在微微颤抖,眼眶湿润了,但他没有哭出声来。
过了良久,他抬起头,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战争嘛,总要有牺牲的,这没有什么……”
这句话,说得那么轻,却又那么重。作为一个父亲,听到长子牺牲的消息,心怎能不痛?那是他和杨开慧最疼爱的孩子啊!那是陪他走过最艰难岁月、寄予厚望的儿子啊!
但他不能哭。他是全党的领袖,是全军的统帅。千家万户都在看着他。如果他倒下了,前线的将士怎么办?
他只能把这份巨大的悲痛,深深地埋在心底,嚼碎了,咽下去。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工作、开会、批示文件。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有在他身边工作的人知道,这位老人在深夜里,常常独自一人对着窗外的黑暗发呆。
直到1990年,工作人员在整理毛泽东的遗物时,才发现了一个保守了26年的秘密。
在一个没人注意的柜子角落里,整整齐齐地叠着几件衣物。
那是毛岸英生前穿过的两件棉布衬衣,一双袜子,还有一顶军帽。
这些遗物,并不是国家文物,也没有登记在册。这是一位老父亲,瞒着所有人,悄悄收藏的。在那些夜深人静的时候,在那些思念泛滥的瞬间,这位看似无坚不摧的伟人,是不是也曾像这世上所有普通的父亲一样,抚摸着儿子的遗物,老泪纵横?
他把对儿子的爱,藏得那么深,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献给了工农大众,连唯一的、最优秀的儿子也献出去了。他真的,什么都没有给自己留下。
第六章:为了谁?
今天,我们纪念毛岸英,究竟在纪念什么?
不仅仅是纪念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更是在纪念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现在已经变得稀缺、甚至被某些人嘲笑的高贵品质。
现在是2025年。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日子好了,不用再提那些苦难了。”也有人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可是,看看现实吧。
资本主义的阴云并未散去,资本的逻辑依然在侵蚀着社会的肌体。
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没日没夜地劳作,为了微薄的工资透支着健康;
农民工兄弟在城市的边缘徘徊,盖起了高楼大厦却买不起一个立锥之地;
年轻人在996的重压下喘不过气,为了房贷车贷不敢停歇。
这个时候,再说“盛世”,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轻飘飘了?
工农还是很辛苦的,这才是血淋淋的现实。
而毛岸英当年的牺牲,正是为了改变这一切。他去朝鲜,是为了保卫刚分到土地的农民不再被地主夺回去;是为了让工厂的机器属于工人,而不是属于资本家;是为了让中国的孩子,无论出身贫富,都能挺直腰杆做人,不再像他童年那样流浪街头受人欺凌。
他用生命践行了父亲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他还在,今年也该是百岁老人了。如果他看到今天,看到还有那么多底层百姓在为生计发愁,看到贫富差距依然存在,我想,他一定不会安享晚年,一定会像当年在陕北农村一样,卷起裤腿,站在劳动人民中间,为他们呐喊,为他们奋斗。
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血,是热的,是红的,是属于人民的。
尾声:未竟的事业
七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大榆洞的硝烟早已散尽,鸭绿江的水依然静静流淌。但毛岸英的名字,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被别有用心的人污蔑。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收起那些轻浮的娱乐,收起那些对物质的盲目崇拜,在这个初冬的寒风中,向着朝鲜半岛的方向,深深地鞠一躬。
安息吧,岸英同志。你没有辜负你的母亲,她在天之灵会紧紧拥抱你这受尽苦难的孩子。你没有辜负你的父亲,你用生命诠释了“毛泽东儿子”这几个字的千钧分量。 你更没有辜负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你把青春定格在了保家卫国的最前线。
我们活着的人,心里有愧。因为你所憧憬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工农当家作主的理想社会,我们还在路上,走得还很艰难。
但请相信,只要还有人记得你,只要还有人记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革命的火种就不会熄灭。为了那些依然辛苦的工农,为了那个尚未完全实现的理想,我们将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魂兮归来,伏惟尚飨!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