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两论 · 2025-10-30 · 来源:马列研学社公众号
字体: / /
革命的知识是从革命的实践得到的,你不去参加革命,当然不能得到革命的知识。纵然你从书本上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如果不拿到革命工作中去应用,或应用不得当,就将成为一个教条主义者。

原文:“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说 明

如上所述,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便引起感觉,人们就用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引出论理的结论,像这样由外物到解感觉到思维的认识过程之科学的说明,是马克思所首创的伟大的业绩。在马克思以前,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如何的问题,总没有一个哲学家曾经正确地解决它。

首先,就一切唯心论哲学家来看,他们有一个共通的原则,就是主张精神是本源的东西,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性,都是精神的产物。

他们根本否认精神以外还有物质世界存在,因而否认认识是外界事物及其规律性的反映。

他们主张认识的各种因素,如感觉、经验、印象、概念等,都是主观意识中所固有的东西。

他们以为认识的任务,是在于把那些感觉、经验、印象、概念等加以组织,臆造出物质的事物及其规律性,这样来说明世界。

所以这种哲学是否认了物质世界的世界观。

他们把认识过程,封锁于纯主观领域中,与外界事物完全隔离,他们把认识当作纯主观的意识的活动,对于感觉与思维的关系如何的问题,各凭自已的主观来解答。

有的唯心论者,例如贝克莱,把主观的、内省的、感性的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对象,否定论理的概念对于认识所具有的意义。

有的唯心论者,例如莱卜尼兹,主张只有思维能给人们以正确的知识,而感觉则不能相信。

直到黑格尔,才在唯心辩证法上企图解决这一问题,他主张认识的运动是由感性到理性。但他虽然承认感性是认识的始点,却否认感觉是外界事物的反映,不能改造感觉的丰富材料,以到达于论理的认识,他以为认识越是上升到高级阶段,就越发远离于感性,逐渐与感觉的具体性相分离,因而思维与感性就不能保持联系。

所以黑格尔对于论理的认识这一阶段,虽然发表过很可贵的思想,但在全体的方向上完全是唯心论的。

其次,就旧唯物论的哲学家来说,他们虽然都主张物质规定精神,承认认识过程中各种因素都是外界事物的映象,却都没有理解感觉与思维的正确关系。

有些旧唯物论者,认定感性经验是认识的真实源泉,却轻视思维的意义。

例如洛克认为思维过程中所发生的复杂概念,不反映真实的事物。

有的旧唯物论者,例如斯宾诺莎,认为真实的认识由理性所发掘,不需要感性的帮助。

直到费尔巴哈,才正确地提起感觉与思维关系的问题。他主张思维依存于感觉,思维的法则依存于感觉的真理性;感觉不单对思维提供材料,并且是对于外界事物的论理认识的基础;思维是在感觉中去发现联系,不是自己去创造联系,这种主张是正确的。

可惜他缺乏实践的观点不能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只知道认识是受动的反映,不知道认识还是能动的反映,所以他虽正确地提起这一问题,却不能现实地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才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说明了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中由感性认识推移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为要从感性认识推移于论理认识,就必须就那感性的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实行抽象。这样抽象出来的东西(论理认识),和感性材料比较起来,其内容是好像比较空虚了,并且距离外界事物也比较远了,但它却“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事物。

例如我们就感性上所反映的千差万别的物质的东西(自然的和社会的),抽象其共通的“物质”这一普遍性(离人类意识独立的客观实在),舍弃其千差万别的个别性,构成“物质的抽象”。又如就感性上所反映的各种个别的自然现象,抽象其共通的规律性(即由一种形态发展到另一种形态的规律性),舍弃其他各种个别的属性,构成“自然规律的抽象”。

又如就感性上所反映的商品的现象,抽象一切商品所共通的本质及价值,舍弃其各种物理学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属性,构成“价值的抽象”。

这一类的抽象,是“科学的抽象”,即“正确的,郑重的”抽象,不是“瞎说的”任意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感性认识和论理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在感性的阶段,人们只能认识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到论理的阶段,人们才能认识事物之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

这两种认识,形成一个统一,即片面与全体、现象与本质、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形成一个统一。

这就是感性认识与论理认识的统一。所以这两种认识,绝不是各自独立的认识阶段,两者完全是一脉相通的。

我们说,在感性的阶段只能认识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却不是说我们的感觉只反映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而不反映其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若果这样说,他就会成为不可知论者)。

实际上,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与其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是同时在感觉上完全给予着的,不过我们在没有实行抽象的思维之前,我们只能有直觉的认识,即只能认识其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而那些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是被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隐藏着,必须要我们运用抽象的思维才能发解现它(譬如商品中隐藏的价值,要靠抽象才能发现它,不是肉眼所能看出的)。

在思维中所有的东西,已在感觉中给予着;感觉中所没有的东西,思维中是不能有的。

思维只在感觉中发现本质,发现内部联系,绝不是自己与感觉之外去创造本质,创造内部联系(只有唯心论者才这样做)。

所以感性与理性两者的性质虽然不同,却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感触到新的事物时,就开始来理解它。在理解它时,还是要感触它(即实践)。这样,对一种新事物,在实践中感觉了才去理解,在理解时仍要到实践中去感觉,直到完全理解为止。所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者,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感性与理性,互相渗透,互为条件。实践证明: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先感觉到它,然后才去理解它,并不能先理解了它,然后才去感觉它。

这便是说,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只有我们对于事物的感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了,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

在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事物有了理解,才能更正确更深刻地感觉它。

譬如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事变发生时,在没有科学知识的人,只能有浅薄的直观的认识,但在科学家看来,却能深刻地感觉到它。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事变发生时,在理解了美帝国主义本质的人看来,立刻知道美帝国主义的目的是要占领全朝鲜,作为进攻中国和苏联的基地。但在对美帝国主义本质全无理解的人看来,就说美帝国主义之进攻北朝鲜,只是偶发的事件,实际上做了美帝国主义侵略的辩护人。

所以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理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但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

在实践过程中,感觉与思维互相发展、互相渗透,本质浮现于现象之上,而现象也转变为本质。

于是认识便由感性推移于理性。由现象的认识进到本质的认识了。

在天文学没有发达的时代,人们看到月球是一个发光体(这是现象),但由于科学的研究,就知道月球并非发光体(这是的本质),它的光是由于反射的日光。于是现象与本质统一了。

又如中了美帝国主义的毒素的人,看到美帝国主义有钱有势,海陆空军,非常强大,还有原子弹,就认美帝国主义是个真老虎(这是现象)。

但是,人民领袖毛泽东,多年以前,早就认识了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认识了美帝国主义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尖锐的对立,以及美帝国主义与英法等仆从国家的利害冲突,并且估计了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力量之压倒的优势等,就断定美帝国主义是个纸老虎(这是本质)。

这个纸老虎,在朝鲜遭受了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痛击,已经现出了原形,即本质浮现于现象,而现象转变为本质(表面上的强都只能证明它是纸老虎)。

认识依赖于生产与阶级的斗争,如果没有一定时代的生产与阶级斗争的实况,就不能产生关于那个时代的阶级斗争的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发生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时候才形成的。若在封建社会,既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无产阶级也没有出现,就不能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创造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还没有到来,独占资本主义的各种特征还不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单独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还不显著,所以还是处在“准备无产者去进行革命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成为必不可免的直接实践问题的时期”,他当然不能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提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指示。

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因为他们“在帝国主义充分发展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开展起来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在一个国家内获得了胜利、打破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开辟了无产阶级民主制纪元即苏维埃纪元的时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以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和斯大林所以创造了“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们的天才条件,而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与科学研究的实践。另一方面,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也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之结合,正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锻炼成功,除了毛泽东同志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从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

所以伟大的革命领袖的革命理论,都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与发展的。

可是,中国有句古话:“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岂不是说,知识与实践没有关系了么?“秀才”不参加于社会实践也可以得到知识么?那句古话,在交通和技术不发达,文化传播不便利的时代,只是一句空话。“秀才”只不过从一些古书上“知”道一点天文、地理和人事,至于当时的新事变与新知识,却不一定能够知道。

到了近代,交通发达,技术进步,文化传播也很便利,“不出门”的“秀才”当然可以多读一点书,多“知”一些“天下事”,但那些知识,是天下真正实践着的人在实践中取得的“知”识,不过经由文字与通信工具的传达,“秀才”才能间接地“知天下事”。“秀才”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原是别人在实践中得到的知识。知识仍是离不开实践。

所以人们要直接认识某种自然物,只有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亲自接触那自然物,才能认识它的规律性;人们要认识某一社会事变,只有在社会斗争过程中,亲自接触那一事变,才能认识那事变的真相。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

可是有些“知识里手”,却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以为知识与实践无关。他们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知半解,便自以为无所不知。或者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中,摘取片言只语,拿来吓唬人们,自以为是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样的人,否认了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正是十足的教条主义者。“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罢!”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人要求得知识,就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接触到外界事物,发生感觉,积累经验,然后依据经验来思维,才能认识外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且还要通过实践证明了这一认识的正确,才算是真实的知识。

所以人们要知道自然物之物理学和化学的性质和规律,就必须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就必须到革命工作岗位上去锻炼。日常生活中也有“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说法。

所说知识发源于直接经验,这是就认识与实践的历史性说的。事实上,我们不能事事都是直接经验,我们的知识多半是间接的东西。

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要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些革命领袖的著作,都是他们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正确理论,都是由革命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我们从他们的著作中学得的知识,是完全可靠的,问题是在于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知识实际应用到革命建设的工作罢了。

所以我们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革命经验,在我们是间接经验,在他们却是直接经验。

归结起来,一切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依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说来,一切知识的来源,都在于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感觉,而感觉的积累便是经验。人们如果否认感觉,否认经验,否认亲自参加生产与阶级斗争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而是唯心论者,是教条主义者。

“知识里手”(即教条主义者)之所以可笑,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中国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子”是在“虎穴”之中的,你“不入虎穴”,当然不能得到“虎子”。

同样,革命的知识是从革命的实践得到的,你不去参加革命,当然不能得到革命的知识。

纵然你从书本上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如果不拿到革命工作中去应用,或应用不得当,就将成为一个教条主义者。

上文摘自李达所著的《<实践论><矛盾论>解说》

“读书熏陶思想,思想指引行动,行动改变未来!”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3. 缺失共产主义信仰,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政治隐患!
  4. 为什么城里捡垃圾的老人越来越多?
  5. 宣传毛泽东思想,怎么就成了“境外势力”?——关于“颜色革命”与“狗粮”指控的集中澄清
  6. 这才是毛主席的“不断革命论”:两个阶段,绝不容许隔离!
  7. 请尽管放心,美国霸权必败,中国人民必胜
  8. 撕开"现代医学"的殖民真相,与资本面具
  9. 欧洲金靴:解放战争可否冠之“内战”,人民英雄纪念碑里是答案
  10. 历史不容睁眼说瞎话!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井冈山观心 |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是否准确地预言了苏修与越修的资本主义复辟?
  3. 令人“窒息”的聊天!
  4.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的谎言,从哪儿来的?
  5. “将领”的溃烂与“路线”的脓包:从越南副防长丑闻看修正主义的阶级病理
  6. 他们说“看看现实”,我说“不为毛主席讲公道,就没有现实与未来”
  7. 欧洲金靴:切莫误做历史嫁衣
  8.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9. 真理派缺真理,凡是派不凡是
  10. 从“卖地”到“卖权”:财政模式的结构性异化与无产阶级立场的辩证反思
  1.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2.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3.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4. 1988年,杨振宁痛批那部纪录片
  5.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6. 吴石将军的牺牲并非偶然!违背了基本原则!
  7.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8. 国庆日,毛主席与邓小平的时空对话
  9. 谁在扮演赫鲁晓夫?——对“非毛化”思潮的唯物史观批判
  10.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1. 吴石长女吴兰成严守父亲身份秘密扎根边疆25年!
  2. 吴铭:李教授们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经济的发言权
  3.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4. 关于“子珩墨”矛盾问题的一些观点的辨析
  5. 令人“窒息”的聊天!
  6. 从“卖地”到“卖权”:财政模式的结构性异化与无产阶级立场的辩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