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从唯物到唯心,再从唯心到唯物

tankvv · 2025-11-10 · 来源:tankvv
字体: / /
重要的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我们在世界中能做什么、能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一、从朴素直观到机械唯物

你是否曾怀疑眼前世界的真实性?庄子“梦蝶”的困惑、“缸中之脑”的假设,本质都是人类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疑惑,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真的?

古希腊哲学家们就知道“物质先于意识”,泰勒斯以“水”为万物本源,赫拉克利特视“火”为世界基质,这种朴素唯物论,是人类对自然最直观的认知,就像原始人默认日月星辰“先存在、再被感知”。但它有个致命缺陷,无法解释自然规律的根源。太阳东升西落、种子生根发芽,当可见的自然物无法解答这些“看不见的规律”时,人类便容易将其归因于超自然力量,比如古希腊人把太阳当作“阿波罗神的战车”,最终让朴素唯物论走向各种宗教信仰。

到了近代,牛顿经典力学为唯物论注入新活力。科学家们坚信“自然万物是第一实在”,更关注“抽象规律”。万有引力、力学定律像宇宙的“齿轮”,驱动一切事物运转。由此形成的“机械唯物论”,把人和自然都当成“按规律运转的机器”:人的思维是神经电流的机械运动,石头发热只是太阳照射的机械结果。可它同样陷入困境,只看到“客体的机械运动”,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同样看到苹果,有人想到“美味”,有人想到“牛顿定律”,这种认知差异无法用“机械规律”解释。更关键的是,机械唯物论解释不了“规律的来源”,于是牛顿晚年沉迷于神学,认为“宇宙规律是上帝设计的蓝图”,笛卡尔也认同“物质运动需要上帝赋予初始动力”,本质都是用“类宗教”答案填补理论空白。

二、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机械唯物论的“规律崇拜”仍未解决根本问题,当休谟的质疑袭来,传统唯物论的根基被彻底动摇。18世纪的休谟抛出三个尖锐问题:我们看到的苹果,只是颜色、形状等感官信号,从未接触“苹果本身”,怎么确定世界是实在的?太阳晒和石头热只是“先后顺序”,没有证据证明“前者必然导致后者”,因果关系真的存在吗?“我”的感知每天都在变,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想法不同,哪有永恒不变的“我”?休谟并非否定世界存在,而是指出:人类的“知识”本质是感官经验的归纳,没有绝对必然性。就像我们默认太阳明天会东升,却无法排除“它不升起”的可能。

休谟的质疑让哲学陷入危机,康德由此开启“哲学哥白尼革命”:不再追问“世界本身是什么(本体论)”,而是聚焦“人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论)”。他认为,人在认识世界前,头脑中已有“先天认知框架”,时间、空间、因果律就像“认识工具”,我们看到苹果时,会自动用“空间”判断大小,用“因果”解释它“从树上掉落”。但康德也留下局限,他把世界分为“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和“可认识的现象界”,苹果的“本来样子”我们永远不知道,只能通过感官和认知框架,认识它的“红色、圆形、能吃”等现象。

康德的理论仍有“静态缺陷”,认知框架被视为“先天不变”,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则进一步突破,让“认识”成为“动态历史过程”。费希特提出“自我通过认识非我(世界)完善自身”,强调认识是“主动构建”而非“被动接收”;谢林的“同一哲学”认为精神与自然本质同源,认识是“精神回归自然”的过程;黑格尔则将这一思想推向巅峰,提出“绝对精神”,它不是个人精神,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规律辩证发展过程”。比如人类对“自由”的认知,从奴隶制到资产阶级自由,再到未来的全面自由,正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

这里需要纠正一个常见误解,课本说康德、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并非指他们否定物质存在,而是因为其理论以“精神”为核心解释世界。实际上,黑格尔比牛顿更“唯物”。牛顿的规律是机械不变的,而“绝对精神”是客观、辩证发展的,包含了对物质世界规律的动态认知。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价值,是为马克思唯物主义打下“认识论基础”,它让人们意识到,对世界的认识不是“静态孤立的”,而是“历史的、与主体相关的”。

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为马克思超越传统唯物论搭建了桥梁。如果跳过这一步,我们对唯物论的理解,顶多停留在“朴素唯物论”或“机械唯物论”的层面。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否定前唯物论,而是融合“客体认知(朴素、机械唯物)”与“主体认知(德国古典哲学)”,用“实践”打通物质与精神的割裂。

回到“缸中之脑”的疑问,怎么确认苹果是真实的?马克思的答案是“去做”。不用纠结“苹果本身是什么”,而要通过实践确认它的意义。朴素唯物论说“苹果本身是实在的”,机械唯物论说“苹果是按物理规律存在的细胞集合”,马克思则会说:“你要实践它,摸到硬实质感,吃了缓解饥饿,不管它是不是‘虚拟的’,‘苹果能吃、能缓解饥饿’这个逻辑,就是实在的。”哪怕是游戏里的苹果,只要你通过“点击、食用”确认“它能恢复体力”,这个逻辑就真实存在。实践的本质,不是“确认物质或精神是否存在”,而是“验证主体与世界的关系是否成立”。

课本常说“物质决定精神”,但这个解释有矛盾。比如“我的手打你,你会疼”,手不打时,你为什么不疼?马克思的观点是,关键不是“手(物质)”或“疼(精神)”,而是“我打你一巴掌”这个“实践过程与关系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手”、“脸”、“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打”这个实践,“手”和“脸”只是孤立物体,“疼”也不会存在。马克思的“唯物”,指的是“实践中形成的逻辑关系是实在的”,例如“打一巴掌会疼”、“饿了吃饭能饱”、“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些通过实践验证的“逻辑知识”,才是真正的“实在”,而非“手、饭、土地”这些孤立的“抽象物质”。

所以,人并非被动接受“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实践主动确立“存在”。农民种地、工人织布、工匠打铁,这些“为满足生存需求的物质生产实践”,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更是所有精神、文化、制度的根源。在持续实践中,人既巩固了“种地者”、“织布工”的身份联结(确立存在),又创造出农具、布匹等新事物,衍生出协作规则、技艺传承等意识形态,进而形成村社、工厂等社会关系。这些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实践推动的必然结果。

古代农民面对灌溉难题,不是靠“空想”创造组织,而是在“共同引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分工明确的“村社组织”;近代工厂要提高效率,不是靠“抽象理念”设计制度,而是在“机器生产的分工协作”中,自然演化出“雇佣制度”。这些社会关系与规则,从不是脱离实践的“精神产物”,而是“物质生产实践需要的必然结果”。这恰恰推翻了传统认知的割裂,人们常把“物质”等同于土地、矿石等静态自然物,把“精神”看作脱离现实的主观想法,但在马克思眼中,社会中的“物质”,是“正在进行的生产实践”(比如铁匠打铁的劳作、农民插秧的过程);社会中的“精神”,是“实践中形成的认知与规则”(比如打铁的火候技巧、农耕的时令知识)。

对于“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理解若脱离实践视角,很容易粗暴总结为“土地、货币等外部物质客体决定意识”。但马克思的原意是:现实中“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比如“农民与土地的耕种关系”“工人与机器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的思维意识;而形成后的意识(比如改良农具的想法、优化分工的方案),又会反过来改变这些实践关系。在这个动态循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意识,是意识主动建构实践关系、推动关系变革,而非土地、货币等孤立的外部物质。

正是这种“从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聚焦意识与关系互动”的世界观,让马克思跳出了传统经济学的抽象框架。不把商品、利润当作孤立客体,而是深入其背后的实践关系,最终在《资本论》中揭开了经济现象的社会本质。

四、实践唯物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资本论》之所以难理解,正是因为它用实践唯物论的视角,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抽象化思维”。其他经济学把“利润、货币、商品”当成孤立客体,新古典经济学说“商品价格由供需决定”,却不追问“供需背后是谁在生产、谁在消费”;就像有人只把苹果当成“物体”,却不管“谁种的苹果、谁买的苹果、苹果如何从果园到市场”。

马克思则在“社会关系”中考察经济,商品不是“纯粹客体”,而是“人与人劳动交换的关系”,1件衣服换2双鞋,本质是“生产衣服的劳动时间”与“生产鞋子的劳动时间”相等,是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体现;货币不是“符号”,而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工具”,资本家通过货币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本质是剥削关系;经济也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人与人生产、分配、交换的关系总和”。

传统经济学把“利润、货币”抽象化,就像古代人把自然规律归因于神,最终会形成“市场万能论”这类“新宗教”;而马克思的经济学始终以“具体的人”为核心,从“一个人的生存需求”、“两个人的第一次交易”出发,而非从GDP、利润率这些抽象概念出发。这种“回归关系、拒绝抽象”的思维,正是《资本论》的深刻之处,也是它难理解的根源。

五、总结:马克思唯物论的本质是“实践的、关系的”

从朴素唯物到机械唯物,再到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最终到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核心转变清晰可见:不再追问“物质或精神本身是什么”,而是追问“二者在实践中是什么关系”;不再把“实在”当成“孤立客体”,而是当成“实践中确立的逻辑知识”;不再用“抽象概念”(课本的“物质”、“精神”、经济学的“利润”)解释世界,而是用“具体实践、具体社会关系”展开分析。

回到开头的“缸中之脑”疑问:其实不用证明“世界是不是真实的”,只要你在实践中确认“饿了吃饭能饱、累了休息能恢复”,这些逻辑就是实在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解决实在性问题”,而是“超越实在性问题”:重要的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我们在世界中能做什么、能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蜗牛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争鸣:刘道玉的真实遗产
  2. 仰望无产阶级革命家黄克诚晚年的坚守——兼驳“徐李劝黄”历史谣言
  3. 攻守易势了!
  4. 陈先义:不能允许如此歪曲解构毛泽东思想
  5. “吃人不吐骨头”的原来是他们!
  6. 什么是“工贼”?
  7. 论社会主义再革命:历史的判决——从“革新开放”看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8. 美国50年砸钱无果,中国钍基熔岩堆落地,掀翻全球旧秩
  9. 给康熙“找爹”:裤裆里的史学,阿Q式的荣光
  10. 长史已尽
  1. 金灿荣:为什么今年的对美斗争策略和之前不一样了?
  2. 终章:我最后的忧思
  3.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人民万岁’”:重读毛主席晚年的深层忧虑
  4. 元龙:为什么用《沉默的荣耀》烈士的鲜血,敬国民党一杯?
  5. 元龙:跟共产党走,听孙中山话——《沉默的荣耀》歪曲了历史常识!
  6. 革命胜利了,怎么又让旧势力翻身?真相扎心了!(上)
  7. 毛主席在庐山会议上的即兴脱稿讲话(完整版)
  8. 洪学智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后,毛主席亲去探监:你还有什么要求?
  9. 请不要叫他“教员”(甲子篇)
  10. 地方政府:我把你外婆作价一百万两卖给你自己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井冈山观心 |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是否准确地预言了苏修与越修的资本主义复辟?
  3. 是与非:吵了几十年,有些事该说清楚了!
  4. 李银桥晚年,谈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话我再不说就没人知道
  5.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6.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7.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8.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9.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10. 令人“窒息”的聊天!
  1. 终章:我最后的忧思
  2. 美国50年砸钱无果,中国钍基熔岩堆落地,掀翻全球旧秩
  3.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人民万岁’”:重读毛主席晚年的深层忧虑
  4. 攻守易势了!
  5. “今年麦播整整推迟了一个多月……”
  6. 陈国洲:卖国行径,罄竹难书——蒋介石抗战前后卖国罪行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