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铁成钢】提出了一个问题:公有制的实体在分配中存在剥削吗?
在《公有制的实体在分配中存在剥削吗?》(2025-11-09 14:47:09来源: 红歌会网作者:盼铁成钢—)这篇文章中,【盼铁成钢】认为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公有制不存在剥削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之后,特别是进行混合制改革之后,公有制不存在剥削的观点就不适用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呢?
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那社会主义又是怎样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呢?
那就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或者说通过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来实现的。因此,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公有制。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生产成果分配的公有制,这种公有制的主体已经是劳动者,体现的权利要求已经是劳动所有权的要求,其形成的生产成果也不再是满足资产者获取剩余价值性质的利润,而是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消费盈余。因此,在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已经是一种以劳动者为主体,以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而不再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
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即实现了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它本质上是消灭剥削的所有制形式,自然不存在剥削。
但是在实现中,既存在着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即劳权公有制模式,也存在着其它公有制模式,例如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产权公有制模式,而产权公有制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权公有制模式和企业为主体的公有制模式等等。
在历史上,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现在西方国家都存在有公有制。这些社会的公有制情况等等不一。
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公有制不存在剥削。只能说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不存在剥削。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什么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灭了地主、资本家及股东等等,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没有了资产者,没有了产权生存的基础,当然也就不再需要产权制度;
2,公有制的实现使大家都成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从而使每个人都可以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基础的条件。而没有了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自然也不可能转化为资本,从而资本生产方式也自然消失了;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作为剥削者的资产者,消除了作为剥削制度的产权制度,消除了作为剥削的资本生产方式,当然也就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
3,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从而使公有制企业只存在劳动者,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同时由于公有制的实现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为体现劳动投入差别,实现按劳分配提供了现实可能。而按劳分配,既包括了按照个人劳动量差别进行个人收入的分配,也包括满足劳动者各种公共需要的项目扣除。当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在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方面自然就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范围上和服务会形成更广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果当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囊括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方面,那么,真正的共同富裕自然也就实现了。周家庄、南街村等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变化,向我们展示了在按劳分配条件下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途径和条件。
当我们谈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区别时,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它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者商品化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使劳动者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使生产方式发生了从剩余价值生产到消费价值生产的根本转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是私有制导致的劳动力商品化,因为它消去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成为满足资产者对资产所有权的过程和形式;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原因是生产资料公有化,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化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去了资产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前提和条件,这客观上为社会主义生产作为满足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过程和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所有制形式;而股份制是私有制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的实现形式,是体现资产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两者是互不相容的。
在国有企业或其它集体企业推行股份制,性质上是把公有资产当作一个私有制来实现,是用适用私有制企业的做法来经营国有资产,这里的公有制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劳权公有制了。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