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童佬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未竟的初心与必由之路——兼复“过时论”者
现在再谈社会主义公有制,己经是当今社会的过时论了,谁想到那个年代,能实现吗?
网友童佬言道:“现在再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是当今社会的过时论了。” 此言差矣。谈论社会主义公有制,并非在怀旧或空想,而是在审视我们共和国的初心、法理的基石与未来发展的方向。这绝非一个“过时”与否的时尚话题,而是一个关乎“该不该走”、“走得怎么样”的根本道路问题。

一、初心与法理:公有制是共和国的立国之基
新中国的建立,并非一次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其核心目标,就在于彻底废除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这一点,明确写入了从《共同纲领》到历部《宪法》的庄严文本之中。它宣告了:中国的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因此,谈论公有制,是在谈论我们国家的“源代码”和“初心使命”。它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搁置的历史选项,而是国家合法性与前进方向的根本规定。质疑公有制,无异于在动摇共和国大厦的地基。这不是你我可以“投票”决定的去留问题,而是先辈用鲜血与理想为我们规划的历史必然之路。
二、本质与分野:主人翁与雇佣工的根本区别
为何这条道路如此根本?因为它直接回答了“谁是社会的主人”这一核心问题。
· 在公有制的理想蓝图里,你我每一位劳动者,都是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我们不再是出卖劳动力、被资本支配的“棋子”,而是共同占有社会财富、共同管理生产过程、共同享有劳动成果的主人翁。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我们自身和社会的共同需要,从而实现一种 “自主的、不被别人支配的生活” 。这关乎的是人的尊严、自由与解放。
· 在私有制的逻辑下,劳动者则是“策划资本雇佣的工人”。我们与生产资料分离,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接受其管理、支配,并眼睁睁看着自己创造的大部分价值被资本占有。这是一种深刻的 “异化” ——我们劳动得越多,反而越感到不属于自己。
我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撰文阐发公有制的“本来面貌”,目的正是为了树立一面镜子,让大家清晰地分辨:我们究竟是想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还是甘愿做受资本支配的雇工?
三、名与实的反思:我们走在既定的道路上吗?
网友童佬的疑问,或许源于一种现实的观感。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关键分野:法律条文上的“公有制主人”与经济现实中“真实的主人翁感受”之间,是否存在差距?
我们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在具体的经济实践中,劳动人民是否依然广泛地感受到私人资本的支配压力?我们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而非被其支配?
这正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推动改革的方向。当前道路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公有制原则本身的错误,而是其实现形式在探索中出了问题。
四、回应“过时论”与“实现难题”
· 关于“过时论”:只要社会还存在剥削、贫富分化与劳动异化,公有制所追求的社会公平和人的解放就永不过时。相反,在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危机(如贫富悬殊、金融风险、生态灾难)面前,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公有制思维,恰恰是应对这些现代病的必要解药。它不是退步,而是在更高层次上解决人类发展困境的进步方案。
· 关于“能否实现”:建国初期,公有制为我们快速建立起独立工业体系,证明了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力。理想的、纯粹的高级形态固然需要极高的生产力与公民觉悟作为支撑,路途必然漫长。但这绝不意味着此路不通,而是要求我们一代代人持续探索,不断创新其实现形式,让理想照进现实。
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尘封在历史课本中的过时教条,而是依然跳动在共和国血脉中的初心与理想。它关乎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率,更是我们要创造一个何种社会、塑造一种何种人际关系的终极追问。
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充满了探索的艰辛。但方向,从未改变。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不是怀疑和放弃这条路,而是如何让这条路走得更好、更稳,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真切地、而非仅在法律条文上,成为这片土地和自己生活的真实主人。
这,才是我们对建国先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民族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