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谀奉承者往往在职场或某些社会结构中看似“进步”迅速,这种现象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特定环境中价值评判体系的深层病灶。若探究其根源,我们触及的并非简单的道德失范,而是一套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下的畸形激励机制。
在特定的组织形态下,当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时,权力的运行逻辑可能偏离其公共服务的本质,异化为少数人实现个人意志的工具。在这种异化状态下,权力的持有者其个人喜好与主观评价,而非客观的集体利益或实际工作成效,可能成为资源分配与晋升路径的决定性因素。拍马屁,本质上是一种针对这种异化权力的“精神贡赋”,它不创造任何真实的物质或文化价值,却能精准地投权力所好,成为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情感投资”。阿谀奉承者敏锐地察觉并利用了这种扭曲的“供需关系”,他们进步的“快”,实质是这种非生产性、寄生性交换关系快速兑现的表现。
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看,这种行为及其“成功”巩固了某种落后的社会关系。热衷于听信谗言、亲近佞人的权力阶层,与精于钻营、工于心计的寄生阶层,往往形成一种人身依附或利益同盟。这种同盟关系非但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获得应有的认可与回报。当踏实肯干、勇于创新者因不谙此道而边缘化,当组织内部的竞争从才能与贡献的比拼,蜕变为谄媚技巧与忠诚表演的竞赛时,这不仅是人才资源的错配,更是对生产积极性与创造力的严重挫伤,最终会侵蚀组织乃至社会发展的根基。
这种“进步快”还具有极大的虚幻性和脆弱性。它建筑在个别权力者的好恶之上,如同沙上筑塔,一旦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其“成果”便可能顷刻瓦解。更重要的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视角看,社会的前进终究依赖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切实推动力,而非虚幻的逢迎。任何依靠“拍马屁”维系的关系结构,因其内在的反生产性、反科学性,终究难以持久,必然会在内部矛盾积累和外部环境变化中暴露出其虚弱本质。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最终被铭记和肯定的,永远是那些通过诚实劳动与真实创造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因此,拍马屁者的“进步快”,并非其个人能力的体现,而是机制弊病的症状。根除这一现象,不能仅寄望于道德说教,关键在于推动制度的变革与完善,建立健全科学的、民主的监督与选拔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评价标准回归客观贡献本身,从而让投机钻营者无处遁形,让实干创新者脱颖而出。这不仅是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走向真正公平与进步的必然要求。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