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防外交

郑若麟:解构“精神殖民”谎言,一场隐形的“上甘岭战役”已打响

郑若麟 · 2025-10-29 · 来源:红色文化网公众号
字体: / /

在当今全球化的复杂时代背景下,“精神殖民”以一种隐蔽且极具迷惑性的方式悄然渗透。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武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无形的手段,试图侵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内核。

9月7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指出美国正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与科技霸权,向全球输出意识形态,试图以美式价值观重塑各国人民认知,制造对“美国中心”的精神依附。在全球化浪潮之下,这种隐形的叙事渗透,正悄然侵蚀着各国的文化主权与思想自主。

如何识别并抵抗这种思想殖民?如何重建属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坐标与价值判断?近日,福建国际传播中心制作的高端观点类短视频节目《中国·正发生》,特邀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郑若麟,深入拆解西方话语机制,探索精神独立与思想解放的现实路径。

观察者网将节目内容整理成图文形式,供各位读者参考学习。

所谓“精神殖民”,我认为是指一个族群、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主体文化价值观受到某种外部势力的渗透,以至于它在不自觉中丧失独立性,将外来的意识形态奉为自身的主流。

这种状态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将征服者视为精神上的主宰;二是主动接受征服者施加于自身的权力;三是一切按照征服者的意愿来改变自己。在这些特征的驱使下,这个国家和民族最终将丧失独立性,彻底沦为其他国家的精神附庸。

西方许多言论与实际行动并不一致。我在法国生活二十余年,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这句话在不少著作中难以找到,却在法国几乎人人知晓,那就是:“照我说的去做,不要照我做的去做。”换言之,西方常常言行不一。我们不应盲从他们所说的,而应深入观察他们实际是如何做的。我认为,这正是独立思考的核心所在。

要理解这一点,我想提出一个概念——“民主原罪”。这个概念由我提出,在西方并不存在,但他们实际上正以此针对中国。在他们看来,只要中国不符合他们定义的“民主体制”,那么无论中国做什么都是错的。这就是“民主原罪”,也是精神殖民的一种意识形态渗透。

他们试图让我们做的,归根结底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求中国实行“民选”。西方通过控制媒体和金钱,进而操控选举,最终扶植亲西方势力上台。二是要求中国实行绝对的“自由市场经济”。他们希望通过控股和收购,掌控中国经济。只有实现这两点,他们才能对中国实施隐形的政治与经济殖民。

精神殖民具备无形与隐蔽的特性,正因它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我们更需警惕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这是其一。

其二,精神殖民几乎难以逆转,至少在一代甚至两代人的时间里很难扭转。回顾历史上的政治殖民或经济殖民,只要有清醒者振臂高呼,民众往往能意识到应反对宗主国、争取国家独立,殖民体系便会因此崩溃。然而精神殖民却截然不同——许多人身为精神上的亡国者、精神奴隶,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正是其难以逆转的原因所在。

第三,一旦精神殖民得以实现,就仿佛有一只无形之手,操控着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文明的走向。因此,反对精神殖民至关重要。我相信,抵制精神殖民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

西方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实体,如同俄罗斯套娃,外表有一层,内里还藏着另一层。它有竭力对外宣传、让人看到的一面,也有它极力隐藏、不愿让人知晓的另一面。关于西方的言论自由,最初我也深信不疑,认为媒体是完全自由的,什么都可以报道。但在西方生活久了,我逐渐察觉到一个现象:他们不报道中国的正面新闻,只报道负面消息。我曾就此询问一些法国同行,起初他们回答说“正面新闻是宣传,不是新闻;只有负面新闻才算新闻”。

但后来我发现,为什么在西方内部,正面新闻同样被当作新闻,而某些负面消息有时反而被忽略?渐渐地我意识到,这背后固然与国家利益有关,但又不止于此——这实质上是关乎人类未来图景的竞争。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桎梏,为广大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指出了另一种可能性,这对西方的精神殖民构成了根本性冲击。因此,一旦涉及中国,西方媒体就倾向于负面报道,所谓的“新闻自由”在此时是完全不存在的。

谈到言论自由,还不得不提及“政治正确”这一概念。上世纪90年代,不少读者曾来信称,“只有中国讲政治正确,法国哪有政治正确?”而事实恰恰相反,政治正确不仅存在,而且成为禁锢西方言论与新闻自由的一道无形枷锁。例如,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来华参加九三阅兵,并发表言论称:“(日本)对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与痛苦”。

令人深思的是,他的儿子却发表了截然相反的言论(如上图)。究其原因,是他这一代人在媒体、教育体系、影视文化等多方面长期反复受到某种叙事的影响——即认为日本当年入侵中国、进军东南亚、侵略亚洲各国,是为了将这些国家从西方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在如此持续的信息浸染之下,部分日本年轻一代竟然真的接受了这种扭曲的历史观。

如果没有战争罪行,那也就不存在什么大屠杀——这正是新闻洗脑达成目标的一个典型案例。这种洗脑是隐形的,却极为有效,严重扭曲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不可能亲身走遍全球190多个国家,我们眼中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所塑造的:媒体告诉我们法国是什么样,我们便以为法国就是那样;媒体向法国人描绘中国是什么样,法国人心中的中国便是那个样子。

因此,精神殖民最关键的武器就是媒体——通过媒体塑造一国对另一国的认知,正是精神殖民的战略核心。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一场严峻的“上甘岭战役”。

理性看待西方,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要以真正的独立精神去审视,既不盲目排外,更不崇洋媚外。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起中华文明的主体意识。对一些看似合理却实则模糊的概念,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比如“民主”。西方所宣扬的民主与其实际运作的政治体制,从我二十多年的研究来看,并非一回事。

我认为,民主真正的实质应是“民有、民治、民享”。而西方却悄然将其置换为“民选”——只要你采用他们的选举形式,就是民主;否则就不是。然而西方的选举很大程度上受金钱与媒体操控,最终选出的往往是资本的代理人。通过这套“民选”机制,一小撮最富有的精英阶层牢牢控制着资本主义国家——这绝不是真正的民主。

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完成原始积累,比我们更早实现了工业化。正因如此,在18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比中国更为先进。于是他们便建构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叙事,试图引导中国走上西方化道路。而我们恰恰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这一迷思——它是一个陷阱。

自1840年以来,当我们曾天真地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便只将目光聚焦于西方文化的精华与其传承中的优秀部分,甚至以西方之长比己之短,最终导致文化自信的丧失。如今,中国已经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树立文化自信。年轻一代不仅要“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还要“查万宗事”。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和历史,便会对我们国家走过的道路产生坚定的自信。到那时,我们才能成为精神独立、人格挺立的真正中国人。

原文来源:底线思维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2. 为什么城里捡垃圾的老人越来越多?
  3. 宣传毛泽东思想,怎么就成了“境外势力”?——关于“颜色革命”与“狗粮”指控的集中澄清
  4. 缺失共产主义信仰,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政治隐患!
  5. 请尽管放心,美国霸权必败,中国人民必胜
  6. 这才是毛主席的“不断革命论”:两个阶段,绝不容许隔离!
  7. 撕开"现代医学"的殖民真相,与资本面具
  8. 欧洲金靴:解放战争可否冠之“内战”,人民英雄纪念碑里是答案
  9. 生活中的压力、焦虑和痛苦的根源到底从哪里来?
  10. 我们的中产阶级正在分化,转变
  1. 井冈山观心 | 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是否准确地预言了苏修与越修的资本主义复辟?
  2. 吴铭:李教授,未战先怯,可不是好事
  3. 令人“窒息”的聊天!
  4.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的谎言,从哪儿来的?
  5. “将领”的溃烂与“路线”的脓包:从越南副防长丑闻看修正主义的阶级病理
  6. 他们说“看看现实”,我说“不为毛主席讲公道,就没有现实与未来”
  7. 欧洲金靴:切莫误做历史嫁衣
  8. 从“卖地”到“卖权”:财政模式的结构性异化与无产阶级立场的辩证反思
  9. 真理派缺真理,凡是派不凡是
  10. 倘若没有毛泽东,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个革命者的历史沉思
  1. “孔家店”的“总设计师”:为何说“批孔”是毛泽东思想的必然逻辑?
  2. 物理学之外,我们在致敬杨振宁什么?
  3. 中国社会各牛鬼蛇神的分析
  4. 1988年,杨振宁痛批那部纪录片
  5. 吴石将军的牺牲并非偶然!违背了基本原则!
  6. 他们说毛主席“发动运动害了国家”,可是谁救过这个国家?
  7. “文革”前夜的“出气大会”
  8. 国庆日,毛主席与邓小平的时空对话
  9. 谁在扮演赫鲁晓夫?——对“非毛化”思潮的唯物史观批判
  10. 回顾中国人民与顾委会的几场斗争
  1. 欧洲金靴:岸英诞辰一百零三周年:你是这个民族真正的脊梁
  2. 全美各地七百万人走上街头,举行“不要国王日”抗议示威
  3.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的谎言,从哪儿来的?
  4. 关于“子珩墨”矛盾问题的一些观点的辨析
  5. 令人“窒息”的聊天!
  6. 从“卖地”到“卖权”:财政模式的结构性异化与无产阶级立场的辩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