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底,人也好,国也罢,想挺直腰杆,先得口袋里有自己的铜板。
马克思看得透,吃穿用度若捏在别人手里,“独立”喊得再响,也总带着三分心虚。靠人恩典过活,眉梢眼角便先矮了半寸,谈何自在?这便是他后来那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底子——脚下站不稳,楼阁再华美,风一吹也要晃三晃。
道理浅白:人要活出底气,总得自己挣得开饭钱,不必仰人鼻息;国要真正做主,若连饭碗都端不稳,事事看人眼色,那“自主”二字,不过是镜花水月。根基扎稳了,说话才硬气,这道理,古今皆然。
儒家向来是入世的。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思都在烟火人间——教孩子写功课,陪老父饮茶,安顿小院里的四季菜畦,想着法子让日子过得安稳有序。说到底,是要在实实在在的人世间安身立命。
马克思呢,眼光也钉在这百姓红尘俗世上。讲生产,讲关系,讲人如何挣脱枷锁,活得像个真正的人。都是脚踏实地的学问,都在这凡俗世界里打滚。
这份对“活着”本身的认真,这份不避烟火气的务实,便是东西方两股思潮,能在华夏土壤里悄然融合的根由。中国人骨子里信“做”,儒家千年浇灌的便是这份务实精神。而马克思那套剖析现实、改造世界的法子,恰好接上了地气,解了燃眉之急。于是,便也水到渠成,在街巷酒肆的烟火气里,在工厂车间的轰鸣里,生了根,发了芽。
日子总归要过下去,路,总在脚下。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吴继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