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另一方面,财富又被仅仅看作手段,仅仅看作应当加以消灭的东西。因此,享受这种财富的人,既是自己的财富的奴隶,同时又是它的主人;既是是慷慨大方的,同时又是卑鄙的、乖戾的、骄傲的、自负的、文雅的、有教养的和机智的。他还没有体验到财富是一种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完全异己的力量。他无宁把财富仅仅看作自己本身的力量,并且(不是)财富,而是享乐,(在他看来才是)最后的终极的目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看《1844年手稿》,马克思早把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钱的那点纠葛看透了——说到底,不过是一场谁支配谁的迷局,人总把自己看得太清醒,其实早陷了进去。
钞票这东西,在世人眼里从来不是目的,只是块敲门砖,敲的是“享乐”那扇门。
去冰岛看极光,买限量款手袋,甚至只是下班喝杯特调咖啡,皆要靠它兑现。
人人都说“钱是身外物”,可真离了它,连口气都喘不匀,这就有意思了:你以为自己握着钱包是主人,转头就为五斗米折腰,成了钞票的跟班。
写字楼里个个喊“赚够就躺平”,说穿了,工资不过是换乐子的工具。可真动起手来,为多赚三两块,主动接加班,996成了日常,健身卡积了灰,闺蜜约饭总说“下次”。
原想用钞票买快活,倒先被赚钱的苦占满了时光。
表面上,你能刷信用卡买新款大衣,何等潇洒;暗地里,还款日来临前夜夜算账单,又何等狼狈——这便是马克思说的“又主又奴”,活得比谁都分裂。
人的性子,也跟着钞票变歪了。
穿香奈儿套装请同事喝手冲,转头为几块钱停车费跟管理员争半天;朋友圈晒着米其林,背地里啃泡面还信用卡。
月薪五千偏要凑两万的包,美其名曰“仪式感”,实则是被“钱能换开心”的念头缠牢了。
花钱时何等慷慨文雅,缺钱时又何等窘迫小气,两面派做得浑然天成,自己倒不觉得别扭。
人总以为自己是钞票的主人,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却没瞧见这钞票早就生了野心,悄悄成了拿鞭子的那个。
逢年过节,明明不情愿,还是硬凑几千块份子钱,就怕被人说“小气”;为了房贷车贷,做着毫无兴趣的工作,熬得满脸倦容。
这钱本是为了让日子舒心,到头来倒成了不得不扛的包袱,你以为是在用钱维系体面,实则是被“财富=面子”的规矩绑了手脚,成了钞票的傀儡。
马克思从来不是要骂钱,也不是要禁人享乐——钱是好东西,享乐也是人之常情。
他不过是点破:资本主义把人活窄了,仿佛活着只为换一口乐子,被钞票捆得死死的,倒忘了人本该是什么模样。
钱本该是翅膀,如今却成了牢笼;人本该是主宰,反倒活成了提线木偶。
说到底,钞票是工具,人心才该是主人,可惜太多人弄反了。
真真是,戴着金镣铐跳舞,还自以为自由。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