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怎么跟个女人一样”——这句带着轻蔑的指责,从来不是简单的口角。它像一根细刺,既扎出了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也在被指责者心里投下一片阴影。这背后,藏着的是历史沉积的社会症结,是私有制与阶级社会催生的扭曲价值观,在性别领域烙下的幽暗印记。
历史唯物主义启示我们,社会意识乃社会存在之映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深刻揭示:“最初的阶级压迫与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步发生。”父权制与私有财产结盟,将女性逐出公领域,禁锢于私人家务牢笼,其劳动价值遭系统性贬抑。男性则被赋予“养家者”、“主宰者”角色。此社会分工绝非天然,而是历史与经济的造物。那句“像女人一样”的指责,正是此漫长压迫史在今日语言中的残酷遗存,它将女性特质异化为脆弱、低等的符号,迫使男性与之划清界限以维系“优越”身份。
进而言之,此种话语成为维护父权秩序的意识形态工具。马克思主义视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维系权力的无形之手。将女性气质污名化,实则双重操控:既合理化男性统治,告诫女性安于“次要地位”;又以“不够男人”的羞耻感压迫男性,构筑刚性性别规范牢笼。男性若流露情感、展现温柔,便面临“不男不女”的嘲讽与排斥。此异化机制如无形枷锁,禁锢全体人类丰富本性的自由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人脱离其“类本质”的悲剧在此生动上演。
然而,历史辩证法赋予我们突破之钥。马克思主义终极追求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打破一切压迫性社会结构,包括僵化性别分工。真正进步不在于男女角色简单颠倒,而在创造新条件,使个体不再因性别预设而遭束缚或贬损。当“像女人一样”不再承载贬义,当男性无须通过排斥女性化以证自身价值,我们方迈向社会解放的门槛。此解放非抽象理念,需以物质基础变革为支撑——家务劳动社会化、育儿公共支持、生产关系革新,皆为瓦解传统性别分工的经济前提。
“你怎么跟个女人一样”——此言犹如一面迷雾之镜,映照出历史重负与变革之迫切。摒弃此种话语,非仅语言净化,实为对抗异化、追求人之解放的深刻斗争。当每个灵魂皆能挣脱性别枷锁自由绽放,无须恐惧特质被当成“异类”,我们方能在历史的尘埃中,窥见那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曙光——那不仅是性别的和解,更是对人类全部可能性的盛大拥抱。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