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风华正茂

风华正茂

2000 篇文章

“捷径”还是“邪路”?毛主席为何拒绝用资本主义“魔鬼”来建设社会主义“天堂”

引言:历史十字路口的诱惑与深渊在人类追求自身解放和历史进步的漫长征途中,一个看似充满诱惑、实则暗藏万丈深渊的“理论陷阱”,总是反复出现在革命的征途之上。这个陷阱,便是那种以“效率”和“发展”为名的“手段合理化”的诡辩。它向我们兜售的逻辑是如此的“实用主义”:为了尽快实现我们那个崇高、最终的社会主义目标,我们是否
2025-10-23 互动:179

不敬伟人者,无魂;辱伟人者,无耻

引论:一场思想的“瘟疫”与一个阶级的“防疫”在今天的思想战场上,弥漫着一场看不见的、却又极具传染性的“瘟疫”。这场瘟疫,就是针对我们共和国最伟大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系统性的、恶毒的诋毁与污蔑。而这场瘟疫的传播者,形形色色,但究其本质,无外乎两种人:要么蠢,要么坏。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谩骂,而是一个最精准、最深刻的阶级诊断!&ldq
2025-10-21 互动:106

【报晓】批判拿“力工”来污名化无产阶级

搬砖、干饭、捡瓶子……“力工”前身由来已久近来,网络上又兴起一个词——力工,或者说是“力工思维”、“力工梭哈理论”。“力工思维”主要指的是一种以个人生活极度节俭、劳动所得主要维持传统家庭运转(娶妻养子)为核心的人生观,而“力工”自然就是指的秉持这种人生观的“浑浑噩噩”的劳动者
2025-10-21 互动:26

雷锋与阶级斗争

雷锋,这个名字在中国大地上回响了半个多世纪,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然而,若将其仅仅置于道德教化的层面加以解读,便未能触及历史深处的本质。其实,雷锋的形象与无产阶级的阶级觉醒与斗争实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新型阶级主体生成的生动体现。旧中国的雷锋是阶级压迫的具身化存在。马克思主义指出,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结构,而被剥削阶级的命运往往由
2025-10-20 互动:26

“这就是命”?

深夜的纺织厂里,张姨盯着断了的线头,喃喃自语:“这就是命。”田埂上,望着被暴雨打歪的秧苗,王叔蹲下身,点燃一支烟,吐出同样的几个字。这声叹息如此普遍,仿佛一把万能钥匙,试图打开所有苦难的锁。然而,在这看似认命的薄纱之下,是否真的只是无力?抑或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经纬?将苦难归因于虚幻的“命”,恰如马克思所揭示的,是一种深刻的“异化”。劳动
2025-10-20 互动:29

左人的尽头是毕业?——别把弱势群体当弱智

之前有个朋友和我讲说,毕业工作之后慢慢觉得学校里常谈的左翼内容离自己越来越远了——这不是个案,几年前大家就爱开玩笑说“左人的尽头是读博”、“左人的尽头是毕业”、“左人的尽头是婚育”、“左人真成了工人阶级就不会做左人了”……这些话有几分玩笑,几分无奈,其实大家都说不好。所以,毕业是左人的坟墓吗?我不知
2025-10-19 互动:14

“造资本主义的反”

毛主席教导我们:“如果我们的儿子一代搞修正主义,走向反面,虽然名为社会主义,实际是资本主义,我们的孙子肯定会起来暴动的,推翻他们的老子,因为群众不满意。”
2025-10-07 风安天 互动:6

为什么“雷总”说的话没“那么多”人听了?

当雷总站在发布会舞台中央,聚光灯下的他依然言辞恳切,但观众席里的年轻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频频点头。这种微妙的变化,不只是某个老板个人影响力的波动,而是资本意识形态话语权变迁的生动写照。在资本积累的黄金时期,资本家“教父”们凭借其资本占有者的地位,天然获得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他们的创业故事被包装成普遍真理,个人成功经验被塑造为可复制的模板。这种话语权力的背
2025-10-06 互动:20

军国主义是一种爱国主义——观《南京照相馆》杂感

在国家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环境下,观众对主旋律电影逐渐形成两种极端对立的接受模式,这两种倾向均偏离了电影本身,成为一种预设性的立场表达——观众在观看影片之前,便已经对它作出了评判。观众不再是电影而是意识形态的观众,关于电影的争论也由此脱离影片的文本内容,演变为意识形态的交锋。对支持者来说,题材本身就是不容置疑的崇高符号,他们不顾电影质量优劣,一味给予溢美之词
2025-10-06 互动:9

格非访谈 | 我想呐喊,却寂静无声

原编者按:格非是我们的一位读者,一位历史专业的大学生。这篇访谈中,受访者格非讲述了自己接触卡尔主义的背景与历程,并结合自身经历和认知,提出了其自己的诸多思考。格非因受家中长辈濡染,自幼对我国近现代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产生一种微妙的感情,及至此后阅历渐增,对社会产生了更深刻的认知,便断然决定走上一条实践之路。在学术追求上,其选择历史作为专业,因此一方面,他对历史研究本身
2025-10-05 互动:12

照亮长夜之光:十读《宣言》有思

刘下蹊按:许羊同志还未到19岁,对《共产党宣言》已经读过这么多遍,还读过《毛泽东选集》、列宁的相关书籍以及国际共运史的相关内容,他是一位进步青年,是一个学习马列主义的好典范!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这是落实总书记要求的生动实践。本文系许羊同志读过十遍《共产党宣言》后,经过自己思考而写下来的文章,非常用心,在这个年龄里面,属
2025-10-02 互动:7

革命不能包办代替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此言如雷霆贯耳,揭示了社会形态更迭的磅礴伟力。然则,何人能为这列火车提供不竭动力,又何人能决定其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以其深邃的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绝非少数精英的精心编排或强力推行,而是源于千万民众自觉的历史创造;任何试图“包办代替”的革命,纵使怀抱济世宏愿,终将如沙上筑塔,难逃倾覆之命运。唯有尊人民为主体,方能使
2025-10-01 互动:7

红日出东方:国庆日里,我们心中最敬仰的伟人

引论:天安门广场上的历史沉思公元2025年10月1日,共和国迎来了她的又一个华诞。天安门广场,这片承载了中华民族百年荣辱与梦想的土地,此刻正化作一片红色的海洋。旗帜如林,在秋日高远的蓝天下猎猎作响;歌声如潮,激荡着每一颗为祖国而跳动的心脏。与往年一样,在广场的正中央,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庄严肃立,与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的画像遥遥相望。这一跨越时空的对视,已成为国庆庆典一个约
2025-10-01 互动:18

毛主席晚年究竟忧虑什么?答案刺痛现实!

引论:一位“暮年雄狮”的最后凝望当一位叱咤风云的伟人步入暮年,他的沉思,往往会成为一个时代最深刻的谜题。对于毛主席而言,尤其如此。晚年的他,早已集万千光环于一身,缔造了一个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世界格局,被亿万人民尊为“大救星”。然而,透过那些公开的影像和文献,我们看到的,却不是一位功成身退、安享尊荣的老人,而是一位眉头紧锁、目光深邃、仿佛仍在与某种无形巨
2025-09-30 互动:43

人民不死! 毛主席的归来,是历史的不可抗拒

引论:在历史的回声中“那个说‘人民万岁’的人走了。”当历史的洪流卷走了一代伟人肉体的生命,一个深刻的问题便摆在了所有后来者的面前:他的离去,是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所开创的事业,是否已成为尘封的绝响?他所代表的理想,是否将永远沉寂于历史的故纸堆中?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们,曾无数次地、兴高采烈地向世界宣告“历史的终结”,他们以为,只要伟人离去,其
2025-09-29 互动:38

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樱花与刀剑交织的幻象下,一个以“共荣”为名的蓝图曾被精心描绘。它宣称要驱逐西方殖民者,缔造亚洲人的亚洲,许诺民族自立与经济繁荣。然而,剥开这层修辞的华丽外衣,露出的却是帝国野心的冰冷骨骼。这并非解放的号角,而是以更隐蔽、更系统的方式将旧有的压迫关系重新包装,是殖民逻辑在新时代的变种。这一构想的本质,根植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最腐朽、最反动的需求。当资本在国内
2025-09-29 互动:6

先生,请你看一眼!——纪念民族魂鲁迅先生诞辰144周年

序章:一声来自铁屋中的呐喊朋友,你好。请暂且放下你手中的喧哗与娱乐,暂且将目光从那些浮华的光影中移开。我想请你,侧耳倾听。你……还能听见那个呐喊的声音吗?那个声音,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从绍兴的百草园,到日本的仙台;从北京的“S”师馆,到上海的亭子间。它曾像惊雷,炸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它曾像匕首,刺穿了那个“吃人”的旧世界最虚伪的皮囊。这个
2025-09-28 互动:16

黑(白、黄)哥们儿的语言是相通的

当越南农民在丛林里布下竹签阵,当安哥拉游击队员用生锈的步枪瞄准殖民者,当芝加哥工人放下流水线上的工具举起抗议标语——这些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躯体里,奔涌着同一种反抗的血液。帝国主义试图用种族标签分化被压迫者,却忘了阶级仇恨自有其超越肤色的通用语言:那是由殖民者的鞭痕、资本家的账本和警察的警棍共同写就的血火铭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穿的秘密,正在
2025-09-28 互动:7

“清官论”是比小农思想还可怕的精神枷锁

在与群众长期的接触与观察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个极为深刻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现实里,群众的思想禁锢不止于小农思想,更深更牢的,是根植于历史、延续至今的“清官论”。这种观念,比小农思想更顽固,更危险,甚至成为阻碍群众觉悟的最沉重的精神枷锁。小农思想的特点,是局限在一己一家的生计上,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跳出个人和家庭的狭隘利益去思考阶级整体的命运。它使群众难
2025-09-26 互动:18

纪念鲁迅 做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做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鲁迅生于1881年的9月25日,2025年的9月25日则是鲁迅先生诞辰的144周年。毛主席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
2025-09-25 互动:19

有为青年应该成长为革命者

在我们年轻时,经常会唱起这样一支歌《我们是革命青年》。这支歌最早的歌名是《我们是民主青年》,创作于五十年代初期。大约是到了六十年代前后,歌名改成《我们是革命青年》。歌词大致是这样的:我们是革命青年,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毛泽东领导着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千万青年跟着毛泽东,永远向胜利,永远向光明。至于这支歌是不是还有第二段或者第三段歌词,我没有印象了。但是这第一段歌词,我
2025-09-24 互动:13

世界观不改造,人生就会停滞

在今天快节奏、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知识很多”,刷视频、看文章、听讲座,一天之内接触的信息可能比古人一辈子都多。但矛盾在于:知识的累积,并不等于世界观的进步。很多人头脑里装满了碎片化的信息,但一遇到实际问题,依然会陷入迷茫、焦虑和困惑。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改造世界观,知识就只是死的堆砌。世界观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
2025-09-24 互动:33

别再吹“大国工匠”了,我们就是“买设备送的工程师”

笔者按:这是一个关于“电路”的故事,但它探讨的,远不止是电流与电压。在公众视野中,工程师,特别是就职于大型国企或核心制造业的工程师,往往被视为稳定、体面与高技术门槛的象征。但他们真实的职场生态是怎样的?在一块电路板、一条生产线、一次长达数月的异地出差背后,涌动着怎样的权力关系、内部矛盾与生存智慧?本次职业分享会,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兼具国企与大型私企经验的电
2025-09-23 互动:32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大国崛起